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战略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
第一,政治发展要遵循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规律。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政治发展必须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邓小平认为,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国情条件。中国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别国的民主,而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是中国历史、传统、国情的必然产物,是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必然存在许多不完备不完善的方面,并且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也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从哪些路径切入,采取何种具体形式,都需要从政治发展要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规律出发,切不可鲁莽行动,导致社会动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富有激情的同志总是抱怨民主政治发展得太慢,希望在一个早上实现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这些同志忘记了一个基本的辩证法则,那就是“欲速则不达”,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政治发展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到底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这就是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这个方针也是遵循政治发展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规律的必然选择。人们都具有思想、思维惯性,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如果出台太快,太激进,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去适应,也接受不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社会动荡,这样会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中国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总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展,采取小步、渐进的方法推进。邓小平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4]“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5]中国一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总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前苏联和东欧的急进改革,与中国的做法正好相反,结果都引发了社会的动荡、经济秩序的混乱及其他一系列严重后果,使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中国还正确处理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实践一再证明,对贫穷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时候“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纪律比民主更可贵”。这些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再逐渐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有序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引进别国的民主制度,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但建成不了民主社会,还会引发社会的极度混乱,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中国的改革,避免了这种状况。中国在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现在正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中国极为成功的经验。正如一个孟加拉国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一个治理有方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并没有变成一种失去控制、毁掉一切的可怕力量。”[6]中国过去靠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今后也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一方针。
第三,政治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就是用中国自己的方式建设符合中国自己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或者像一些外国人所评论的那样,叫“中国模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议会模式,也不同于过去苏联的苏维埃。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也有别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独揽政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国家权力统一、由多数人行使权力、国家机关分工协作与监督制约相结合的优点,又能避免个人集权独断专行、三权鼎立彼此扯皮、多党竞争相互倾轧等的弊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单一体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同于外国的联邦制、邦联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权。这些就是我们最主要的政治特色和政治优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我国的政治发展又注意借鉴国际政治发展的经验。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运作等方面,都吸收、借鉴了世界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比如,共和思想、宪政思想、人民主权理念、民主理念、政党制度、代议制、制衡、监督等。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认真研究国外法治思想和实践、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并且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比如,我们还认真研究、借鉴国际人权研究和人权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人权理论,并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在实践中把尊重人的生命置于无上地位,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我们借鉴国际政治发展的经验,从来都是以我为主,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吸收,从来不是照搬照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采取失去自我崇拜西方、照搬西方的态度,也不是采取唯我独尊、一概排斥的态度,而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与借鉴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八、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还不够成熟和完备,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滋生和蔓延;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等。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对2020年之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以下几个方面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发展重点推进的领域,构成了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扩大和发展党内民主。党的十四大报告在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的同时指出:“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后,党中央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就不仅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深化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认识,而且上升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认识。自从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的民主建设思路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方面,在市、县一级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方面,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用方面,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在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方面,广泛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进一步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为此,理应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并以此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政治机构、职权划分、人事设置、决策程序、权力运行的方式和机制等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82年1月,邓小平作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1986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986年9月至11月邓小平四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原则。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台阶。当然,我们在这方面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党的十七大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包括“一个总体目标、四条指导原则、六项主要任务”。一个总体目标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四条指导原则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六项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些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做出的具体部署,也为我们在新世纪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
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它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夕的一次网上调查活动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问题,成为20个问题中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由此可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势所必然。我们党把握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进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探索。在理论层面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之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党大力推动基层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并实行立法听证、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执法检查等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水平还不够高,参与的形式、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展,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政治参与的发展也不平衡。这些不足和问题,都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通过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建立让公民为国家的大事献计献策的畅通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政治权力,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新中国建立快60年了,第一个3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曲折中发展;第二个3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开辟出来的,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能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也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它的更高阶段。坚持这条道路,发展这条道路,我们就一定会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之路,也一定会为世界民主政治建设做出我们自己的更大贡献。
注释:
[4][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257页。
[6]哈比卜·哈克·孔达卡尔:《透过一个孟加拉国人的眼睛看中国》,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2004年10月23日。
(作者分别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人大制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助理、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博士)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战略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
第一,政治发展要遵循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规律。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政治发展必须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邓小平认为,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国情条件。中国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别国的民主,而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是中国历史、传统、国情的必然产物,是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必然存在许多不完备不完善的方面,并且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也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从哪些路径切入,采取何种具体形式,都需要从政治发展要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规律出发,切不可鲁莽行动,导致社会动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富有激情的同志总是抱怨民主政治发展得太慢,希望在一个早上实现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这些同志忘记了一个基本的辩证法则,那就是“欲速则不达”,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政治发展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到底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这就是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这个方针也是遵循政治发展与历史和国情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规律的必然选择。人们都具有思想、思维惯性,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如果出台太快,太激进,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去适应,也接受不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社会动荡,这样会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中国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总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展,采取小步、渐进的方法推进。邓小平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4]“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5]中国一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总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前苏联和东欧的急进改革,与中国的做法正好相反,结果都引发了社会的动荡、经济秩序的混乱及其他一系列严重后果,使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中国还正确处理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实践一再证明,对贫穷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时候“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纪律比民主更可贵”。这些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再逐渐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有序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引进别国的民主制度,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但建成不了民主社会,还会引发社会的极度混乱,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中国的改革,避免了这种状况。中国在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现在正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中国极为成功的经验。正如一个孟加拉国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一个治理有方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并没有变成一种失去控制、毁掉一切的可怕力量。”[6]中国过去靠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增量发展的方针,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今后也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一方针。
第三,政治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就是用中国自己的方式建设符合中国自己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或者像一些外国人所评论的那样,叫“中国模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议会模式,也不同于过去苏联的苏维埃。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也有别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独揽政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国家权力统一、由多数人行使权力、国家机关分工协作与监督制约相结合的优点,又能避免个人集权独断专行、三权鼎立彼此扯皮、多党竞争相互倾轧等的弊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单一体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同于外国的联邦制、邦联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权。这些就是我们最主要的政治特色和政治优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我国的政治发展又注意借鉴国际政治发展的经验。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运作等方面,都吸收、借鉴了世界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比如,共和思想、宪政思想、人民主权理念、民主理念、政党制度、代议制、制衡、监督等。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认真研究国外法治思想和实践、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并且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比如,我们还认真研究、借鉴国际人权研究和人权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人权理论,并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在实践中把尊重人的生命置于无上地位,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我们借鉴国际政治发展的经验,从来都是以我为主,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吸收,从来不是照搬照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采取失去自我崇拜西方、照搬西方的态度,也不是采取唯我独尊、一概排斥的态度,而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与借鉴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八、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还不够成熟和完备,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滋生和蔓延;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等。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对2020年之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以下几个方面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发展重点推进的领域,构成了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扩大和发展党内民主。党的十四大报告在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的同时指出:“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后,党中央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就不仅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深化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认识,而且上升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认识。自从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的民主建设思路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方面,在市、县一级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方面,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用方面,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在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方面,广泛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进一步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为此,理应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并以此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政治机构、职权划分、人事设置、决策程序、权力运行的方式和机制等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82年1月,邓小平作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1986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986年9月至11月邓小平四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原则。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台阶。当然,我们在这方面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党的十七大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包括“一个总体目标、四条指导原则、六项主要任务”。一个总体目标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四条指导原则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六项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些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做出的具体部署,也为我们在新世纪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
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它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夕的一次网上调查活动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问题,成为20个问题中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由此可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势所必然。我们党把握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进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探索。在理论层面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之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党大力推动基层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并实行立法听证、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执法检查等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水平还不够高,参与的形式、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展,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政治参与的发展也不平衡。这些不足和问题,都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通过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建立让公民为国家的大事献计献策的畅通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政治权力,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新中国建立快60年了,第一个3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曲折中发展;第二个3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开辟出来的,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能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也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它的更高阶段。坚持这条道路,发展这条道路,我们就一定会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之路,也一定会为世界民主政治建设做出我们自己的更大贡献。
注释:
[4][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257页。
[6]哈比卜·哈克·孔达卡尔:《透过一个孟加拉国人的眼睛看中国》,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2004年10月23日。
(作者分别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人大制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助理、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