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走进李卫东老师的家门,他和爱人便欣喜地招呼我去“欣赏”恰好来到窗台外沿吃食的两只斑鸠。两年来,他们每天在窗台外沿放上一碟小米,等待着斑鸠的到来。李卫东还给它们取了昵称,公的叫“肥肥”,母的叫“瘦瘦”。采访期间每次它们飞来吃食,李卫东都喜不自禁地示意我“欣赏”一番,眼角眉梢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就像给人家看自己悉心养育的孩子、精心培育的学生一样。这一幕让我联想到李卫东的文章《童年,窗角天空的一排大雁》:“儿时我喜欢看鸟在天空飞翔。一有鸟飞过,我就放下手中的玩具,眼睛直勾勾地望去。为了不让鸟影从视野里消失,我常常从屋里跑到院里,再从院里跑到胡同里,甚至把背脊贴在墙上再立起脚尖抻着脖子望着鸟远去。在我心里,鸟能随意飞到想去的地方,探寻新的生活,那感觉简直惬意得无与伦比。”
曾有朋友问他:“在你的梦想里,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李卫东想了想說:“总能开启新天地,总是开始新生活。”教学,他总是放弃已有套路,尝试新的可能;读书,他总是找自己意识之外的作品来读,那些能颠覆思维的书都是他的至宝;休闲,他更是不断探索,追寻更有趣的生活,挑战川藏骑行、练书法、学篆刻、习绘画、搞摄影、做盆景,也玩玩紫砂。的确,探寻教育与人生,正是李卫东的生活常态。对窗台外两只斑鸠的悉心呵护,又何尝不是他对探寻之梦的另一种期待?
三十四载跋涉,不仅教知识更为培养人
从1985年第一次走上讲台,至今已整整34载。一路走来,有风雨有泥泞,甚至在从事教育之初也有过摇摆。李卫东坦言:“刚做教师时,我在学校里教写字课和手工课。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低,薪水也微薄,我并没想过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在寻找和等待走出教师这一行的机会的同时,我开始多方面学习,丰富知识,提升修养。教了几年的写字课,学校领导让我转教语文。我欣然发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丝毫不逊色于自己喜爱的书法、篆刻和摄影艺术。结合我在教学之外下的功夫,我的课竟一下子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自己也从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可以说,我对语文教学的摸索正是从那时开始。如今跋涉在语文教学研究之路上,我倒真的庆幸曾经拥有过那么一段时光,没有那时的积累,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对李卫东来说,教师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来得似乎有点晚。1993年,他参加天津市南开区生动教育优秀课评比,荣获二等奖。“这个奖项虽然跟我后来取得的教学业绩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此时,距离我走入小学教育这一行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那次获奖之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上,从教学理论到课堂实践,用心学习,细细摸索。1995年,天津市“双优课”大赛上,他获得市级优秀奖。“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钻研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竟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先生的指导。先生文化功底之深厚、谈吐之儒雅,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老师里面还能有这样的人。如果我能成为这样的老师,这辈子就不亏。”
20世纪9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集中显现出种种弊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理论偏颇、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语文能力较弱。“还记得那一天,小升初考试刚刚结束,学生已经离开校园。我走过六年级教室的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桌椅七扭八歪,书桌上、椅子上、地面上,全是撕碎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其中就有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这样的情景让我困惑不已。”语文教育该向何处去?李卫东开始思考、探索。他把“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作为突破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一个词、一个句式的掌握,到剖析整个阅读过程。他发现,真正的言语实践不仅仅是外显的言语行为,更是人心灵的活动过程,有效的言语学习源于心灵的参与程度。沿着这个发现,他又走进书本,学习传统语文教育中关于阅读、写作的论述,渐渐找到了对语文学习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感悟。
1997年,李卫东正式拜靳家彦先生为师,这被他视为个人教育生涯的最重要节点。“靳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只从教学层面去认识语文课,我们也就教些知识;而如果从教育层面去认识语文课,我们就有可能去影响一个人。靳先生‘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对我的思考和探索产生了直接影响。沿着‘导读’这条路进一步探索,我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高效愉悦的钥匙,那就是‘感悟式小学语文教学法’。”
2000 年到 2002 年,李卫东对过去10 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提炼、重组,构建了“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此后,他又对“感悟式教学”进行完善,整个过程长达十余年。
2010年之前,李卫东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层面。2010年至今,他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对小学语文课程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烛光里探索,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寻路
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开始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要适应这种变革,仅从教学方法上探求远远不够,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李卫东把主要精力从课堂层面转移到课程层面,这一转折的导火索是他一次访日的经历。
2002年12月,李卫东作为中国优秀青年教师访日团的一员,对日本的小学教育进行考察。“那次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堂二年级的数学课。我们先后走进岛根平田市立东小学和出云市大社町日御碕小学,想看看两个城市、两所学校的老师教同一堂课会有什么不同,然而这两堂课令我们茫然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竟然是一样的。与教员交流时,我们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两位老师事先是否有过教研?’对方回答说,‘两个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了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步骤,只要是使用这套教材,在日本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这样上这堂课。’从硬件配置到教师水平,甚至到每一学科的教学设计,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保障着基础教育的均衡。” 近二十年,李卫东不辞辛苦走遍全国各地,为教师讲培训课多达千余场,这让他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怎样的一种不均衡状态,更让他看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缺乏整体的课程设计,这导致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而随意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针对这种局面,李卫东大胆提出,“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明确课程内容,教材提供教学材料。这样就能减少甚至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就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坛多年追求的‘用教材教’。从理论上说,在同一课程设计下,面对一篇课文,一百个老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课程实施应首先追求整体的正确,而不是局部的精彩。语文课没有单曲,语文教学是一组套曲。每节课都是一个乐章,它们相互关联地组成宏大的乐曲。”李卫东进一步强调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性,“基础教育阶段1600多节语文课,如果多数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随意性,各学段、各年级教学重点被忽视,系统、全面的语文教育就会被碎片式的教学代替,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系统落实,更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语文素養。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意义,绝不仅是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为了让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正确,让1600多节语文课课课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使课程的落实全面、系统,让不同地区语文课程的实施相差不大,实现教学的相对均衡。”
不做“名师”做“明师”
许多教师都想做“名师”,但在李卫东看来,比做“名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位“明师”,一位对人生、对社会、对教育、对学生、对学科教学了如指掌、明明白白的教师。
李卫东勇于反观自我,敢于自我否定,回顾自己得之不易的成绩,他甚至直言,“感悟式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他成了名,但对社会的作用则微乎其微。“我的顿悟缘于这样一件事——2006年开始,我师父靳家彦先生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近几年,当我和老师们谈起‘靳家彦’时,老师们会问‘靳家彦是谁?’中国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仅退出教坛十来年竟然就被遗忘。那我呢?我跟师父没法比,别说退出教坛十年,退出两年人家就得问‘什么是李卫东’,还不是问‘李卫东是谁’。我霍然明白,这个‘名’根本什么也不是。反思我是怎么成名的?是师父对我的悉心栽培,是市教委、区教育局为我成长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是几位校领导的知遇之恩,是支持帮助我的同事和朋友。综观整个教学生涯,我机遇不错,或许我努力程度不如其他人,但我发展得比很多人都好。我心生愧疚:得到了那么多宝贵资源和珍贵机遇,我能回报些什么?难道就是我成名了?”
李卫东把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当成自己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更视之为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2017年来到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后,李卫东可谓是争分夺秒,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为学校编写出版了一套《阳光阅读》校本课程教材,之后便全力投入课程设计工作中,并定期到偏远的城镇小学开展课程实验。虽然他自己也不确定现在所做的事情最终能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但他预测这可以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提供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案。就是这样的预测,鼓舞着他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到我退休时才不至于惴惴不安。当你天天看着那些家长送孩子,孩子进校后,他们还在望眼欲穿地看着,直到孩子走进楼里,连最后的影子都没有了,还在那儿张望半天才回去,你就知道这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一个地区所有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差无几,家长不再为购买昂贵的学区房而愁苦不已,这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会提升不少。”
李卫东也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探索自己,我到底能做成什么?我到底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李卫东心里,一个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一旦找到可以寄托自己生命的事业,就要倾尽全力,做到极致。
曾有朋友问他:“在你的梦想里,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李卫东想了想說:“总能开启新天地,总是开始新生活。”教学,他总是放弃已有套路,尝试新的可能;读书,他总是找自己意识之外的作品来读,那些能颠覆思维的书都是他的至宝;休闲,他更是不断探索,追寻更有趣的生活,挑战川藏骑行、练书法、学篆刻、习绘画、搞摄影、做盆景,也玩玩紫砂。的确,探寻教育与人生,正是李卫东的生活常态。对窗台外两只斑鸠的悉心呵护,又何尝不是他对探寻之梦的另一种期待?
三十四载跋涉,不仅教知识更为培养人
从1985年第一次走上讲台,至今已整整34载。一路走来,有风雨有泥泞,甚至在从事教育之初也有过摇摆。李卫东坦言:“刚做教师时,我在学校里教写字课和手工课。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低,薪水也微薄,我并没想过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在寻找和等待走出教师这一行的机会的同时,我开始多方面学习,丰富知识,提升修养。教了几年的写字课,学校领导让我转教语文。我欣然发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丝毫不逊色于自己喜爱的书法、篆刻和摄影艺术。结合我在教学之外下的功夫,我的课竟一下子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自己也从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可以说,我对语文教学的摸索正是从那时开始。如今跋涉在语文教学研究之路上,我倒真的庆幸曾经拥有过那么一段时光,没有那时的积累,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对李卫东来说,教师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来得似乎有点晚。1993年,他参加天津市南开区生动教育优秀课评比,荣获二等奖。“这个奖项虽然跟我后来取得的教学业绩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此时,距离我走入小学教育这一行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那次获奖之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上,从教学理论到课堂实践,用心学习,细细摸索。1995年,天津市“双优课”大赛上,他获得市级优秀奖。“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钻研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竟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先生的指导。先生文化功底之深厚、谈吐之儒雅,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老师里面还能有这样的人。如果我能成为这样的老师,这辈子就不亏。”
20世纪9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集中显现出种种弊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理论偏颇、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语文能力较弱。“还记得那一天,小升初考试刚刚结束,学生已经离开校园。我走过六年级教室的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桌椅七扭八歪,书桌上、椅子上、地面上,全是撕碎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其中就有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这样的情景让我困惑不已。”语文教育该向何处去?李卫东开始思考、探索。他把“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作为突破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一个词、一个句式的掌握,到剖析整个阅读过程。他发现,真正的言语实践不仅仅是外显的言语行为,更是人心灵的活动过程,有效的言语学习源于心灵的参与程度。沿着这个发现,他又走进书本,学习传统语文教育中关于阅读、写作的论述,渐渐找到了对语文学习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感悟。
1997年,李卫东正式拜靳家彦先生为师,这被他视为个人教育生涯的最重要节点。“靳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只从教学层面去认识语文课,我们也就教些知识;而如果从教育层面去认识语文课,我们就有可能去影响一个人。靳先生‘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对我的思考和探索产生了直接影响。沿着‘导读’这条路进一步探索,我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高效愉悦的钥匙,那就是‘感悟式小学语文教学法’。”
2000 年到 2002 年,李卫东对过去10 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提炼、重组,构建了“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此后,他又对“感悟式教学”进行完善,整个过程长达十余年。
2010年之前,李卫东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层面。2010年至今,他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对小学语文课程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烛光里探索,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寻路
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开始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要适应这种变革,仅从教学方法上探求远远不够,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李卫东把主要精力从课堂层面转移到课程层面,这一转折的导火索是他一次访日的经历。
2002年12月,李卫东作为中国优秀青年教师访日团的一员,对日本的小学教育进行考察。“那次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堂二年级的数学课。我们先后走进岛根平田市立东小学和出云市大社町日御碕小学,想看看两个城市、两所学校的老师教同一堂课会有什么不同,然而这两堂课令我们茫然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竟然是一样的。与教员交流时,我们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两位老师事先是否有过教研?’对方回答说,‘两个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了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步骤,只要是使用这套教材,在日本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这样上这堂课。’从硬件配置到教师水平,甚至到每一学科的教学设计,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保障着基础教育的均衡。” 近二十年,李卫东不辞辛苦走遍全国各地,为教师讲培训课多达千余场,这让他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怎样的一种不均衡状态,更让他看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缺乏整体的课程设计,这导致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而随意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针对这种局面,李卫东大胆提出,“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明确课程内容,教材提供教学材料。这样就能减少甚至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就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坛多年追求的‘用教材教’。从理论上说,在同一课程设计下,面对一篇课文,一百个老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课程实施应首先追求整体的正确,而不是局部的精彩。语文课没有单曲,语文教学是一组套曲。每节课都是一个乐章,它们相互关联地组成宏大的乐曲。”李卫东进一步强调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性,“基础教育阶段1600多节语文课,如果多数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随意性,各学段、各年级教学重点被忽视,系统、全面的语文教育就会被碎片式的教学代替,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系统落实,更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语文素養。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意义,绝不仅是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为了让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正确,让1600多节语文课课课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使课程的落实全面、系统,让不同地区语文课程的实施相差不大,实现教学的相对均衡。”
不做“名师”做“明师”
许多教师都想做“名师”,但在李卫东看来,比做“名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位“明师”,一位对人生、对社会、对教育、对学生、对学科教学了如指掌、明明白白的教师。
李卫东勇于反观自我,敢于自我否定,回顾自己得之不易的成绩,他甚至直言,“感悟式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他成了名,但对社会的作用则微乎其微。“我的顿悟缘于这样一件事——2006年开始,我师父靳家彦先生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近几年,当我和老师们谈起‘靳家彦’时,老师们会问‘靳家彦是谁?’中国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仅退出教坛十来年竟然就被遗忘。那我呢?我跟师父没法比,别说退出教坛十年,退出两年人家就得问‘什么是李卫东’,还不是问‘李卫东是谁’。我霍然明白,这个‘名’根本什么也不是。反思我是怎么成名的?是师父对我的悉心栽培,是市教委、区教育局为我成长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是几位校领导的知遇之恩,是支持帮助我的同事和朋友。综观整个教学生涯,我机遇不错,或许我努力程度不如其他人,但我发展得比很多人都好。我心生愧疚:得到了那么多宝贵资源和珍贵机遇,我能回报些什么?难道就是我成名了?”
李卫东把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当成自己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更视之为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2017年来到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后,李卫东可谓是争分夺秒,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为学校编写出版了一套《阳光阅读》校本课程教材,之后便全力投入课程设计工作中,并定期到偏远的城镇小学开展课程实验。虽然他自己也不确定现在所做的事情最终能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但他预测这可以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提供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案。就是这样的预测,鼓舞着他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到我退休时才不至于惴惴不安。当你天天看着那些家长送孩子,孩子进校后,他们还在望眼欲穿地看着,直到孩子走进楼里,连最后的影子都没有了,还在那儿张望半天才回去,你就知道这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一个地区所有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差无几,家长不再为购买昂贵的学区房而愁苦不已,这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会提升不少。”
李卫东也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探索自己,我到底能做成什么?我到底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李卫东心里,一个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一旦找到可以寄托自己生命的事业,就要倾尽全力,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