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阐述了按能力模块构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方法,明确了各能力模块的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及建设的注意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块化教育模式;课程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精简课程内容,达到“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操作动手能力,重在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仅就职业学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开发的众多课程模块逐步形成课程模块库,各教学组织或教学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业合格的标准,在课程模块库中选择某专业规定修习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开发出某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一个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一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针对若干专业的共同需要开发的(如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
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是:(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3)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强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须、够用”,针对性强;(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6)课程模块更新效率高,可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在课程模块设计过程中,要进行职业分析,明确职责和能力,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由职业学校专业顾问委员会完成。职业学校专业顾问委员会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少量的管理干部、学术专家组成。通过集中的研讨,对职业学校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内容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化,把岗位能力划分成基本能力标准和较高能力标准,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职业岗位能力。再结合学分制教学,把学分制中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的学分计算方法改为以课程教学模块为学分基本计算单位,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使学校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更能体现职教的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和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般可建立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体育等。公共课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满足生活需要。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同一大类专业中具有的共同技术要求的专门课,是专业基础知识大平台。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共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如建筑工程专业的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材料学、测量学、建筑力学、土力学、制图及画法几何学、房屋建筑学、结构工程学、工程建造与组织学、工程预决算等。
3、专门化模块
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4、综合实训模块
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如建筑工程专业的该模块中主要有识图能力的实训、工程测量及放线能力的实训、房屋构造及结构构造认知能力的实训、编制工程预决算及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的实训等。
5、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计划。能力目标是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如在一年级进行军事训练,二年级进行磨难教育,三年级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四、五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学生助教小组,协助教师制作教具、批改作业、指导其他同学学习、结合专业和特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等。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1、模块化课程体系旨在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大平台,再通过“活模块”与若干专业方向链接,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进行多模块选择,力求达到“一专多能”。因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实用、可扩充”为原则,专门化模块的设置以“适用、可满足岗位需要”为原则,综合实训模块的设置应以“技能培训可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为原则。这样即可实现在“人才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方向”等方面相统一的要求。
2、围绕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高度统一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和教材界限,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同时要求教授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是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作用的根本途径,教学以围绕课程应解决的问题及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为目的,围绕“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根本解决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方式。
3、综合实训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训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主要手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试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进行大胆的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设置方案。实习实训模块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实施,一是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的各类实验、实习中;二是利用大小学期,将各个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集中安排;三是采用2+1模式。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是2+1模式,即利用一年的岗位实训,解决岗位技能和部分课程的教学问题,但要保留部分课程设计,而认识实习可以结合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进行,这一环节也不能合并,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献身于自己的专业。而部分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在岗位实训中完成。岗位实训,应注意产学结合、供需结合、技能培养与岗位结合。二是在第三、四、五、六四个学期,结合寒暑假再划分一个学期集中安排实训环节,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安排在上述各个学期,这样可以结合实训安排课程,以便于理论教学与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型环节紧密结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块化教育模式;课程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精简课程内容,达到“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操作动手能力,重在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仅就职业学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开发的众多课程模块逐步形成课程模块库,各教学组织或教学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业合格的标准,在课程模块库中选择某专业规定修习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开发出某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一个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一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针对若干专业的共同需要开发的(如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
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是:(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3)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强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须、够用”,针对性强;(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6)课程模块更新效率高,可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在课程模块设计过程中,要进行职业分析,明确职责和能力,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由职业学校专业顾问委员会完成。职业学校专业顾问委员会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少量的管理干部、学术专家组成。通过集中的研讨,对职业学校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内容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化,把岗位能力划分成基本能力标准和较高能力标准,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职业岗位能力。再结合学分制教学,把学分制中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的学分计算方法改为以课程教学模块为学分基本计算单位,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使学校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更能体现职教的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和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般可建立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体育等。公共课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满足生活需要。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同一大类专业中具有的共同技术要求的专门课,是专业基础知识大平台。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共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如建筑工程专业的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材料学、测量学、建筑力学、土力学、制图及画法几何学、房屋建筑学、结构工程学、工程建造与组织学、工程预决算等。
3、专门化模块
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4、综合实训模块
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如建筑工程专业的该模块中主要有识图能力的实训、工程测量及放线能力的实训、房屋构造及结构构造认知能力的实训、编制工程预决算及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的实训等。
5、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计划。能力目标是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如在一年级进行军事训练,二年级进行磨难教育,三年级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四、五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学生助教小组,协助教师制作教具、批改作业、指导其他同学学习、结合专业和特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等。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1、模块化课程体系旨在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大平台,再通过“活模块”与若干专业方向链接,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进行多模块选择,力求达到“一专多能”。因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实用、可扩充”为原则,专门化模块的设置以“适用、可满足岗位需要”为原则,综合实训模块的设置应以“技能培训可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为原则。这样即可实现在“人才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方向”等方面相统一的要求。
2、围绕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高度统一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和教材界限,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同时要求教授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是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作用的根本途径,教学以围绕课程应解决的问题及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为目的,围绕“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根本解决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方式。
3、综合实训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训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主要手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试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进行大胆的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设置方案。实习实训模块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实施,一是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的各类实验、实习中;二是利用大小学期,将各个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集中安排;三是采用2+1模式。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是2+1模式,即利用一年的岗位实训,解决岗位技能和部分课程的教学问题,但要保留部分课程设计,而认识实习可以结合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进行,这一环节也不能合并,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献身于自己的专业。而部分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在岗位实训中完成。岗位实训,应注意产学结合、供需结合、技能培养与岗位结合。二是在第三、四、五、六四个学期,结合寒暑假再划分一个学期集中安排实训环节,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安排在上述各个学期,这样可以结合实训安排课程,以便于理论教学与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型环节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