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报道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民工群体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常得不到保障。其讨薪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讨薪事件层出不穷。文章选取富平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通过对报道时间、主题的分析,来探究讨薪的事件中媒体的报道特征。
  关键词 农民工讨薪;集体下跪;媒体报道;讨薪人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7-0019-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农民工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其不匹配的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经常被拖欠,讨薪事件时常发生。近年来,讨薪事件日益呈现数量上升、规模扩大、形式多样等特征,媒体对讨薪事件也持续进行着关注和报道。
  2013年1月10日11时,130余名农民工以下跪的方式在富平县人民广场进行上访,希望行政部门出面帮助处理好薪资问题。本文选择富平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是因为其属于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众多且影响较大;并且因集体下跪的极端方式而获得了较多的关注。本文将这些报道进行梳理,并根据报道时间、内容、来源等方面进行列表(表1),从而能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
  通过事件报道的梳理,纵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事件的发生有3个阶段:
  2013年1月10日—1月11日为开始阶段,此时媒体的报道不多,事件最初被网友发送到微博上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之后南方法制网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将事件的起因、现场状况、讨薪人员和欠薪单位做了一定介绍并配以现场图片,该新闻被转载4次。
  1月12日—1月14日为发展阶段,此阶段报道和转载的媒体逐渐增多,报道数量达到高峰。此阶段中国新闻网、华商网等都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报道,主要介绍了富平县政府采取的举措,展现了政府积极应对的态度,该类报道获得了74次转发。此外,此阶段华商网还曝出了欠薪开发商曾花费130万请张柏芝走穴8分钟的新闻,此事一度引起关注,引发了读者对欠薪企业有钱请明星却没钱发工资的质疑,该报道获得了58次转发,将事件的关注引向了高潮。
  1月15日—2月1日是结束阶段,此阶段人民日报对农民工领到1 365万拖欠工资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愿讨薪不再成为岁末焦点”的评论,对事件进行了安抚和定调,随后中国新闻网报道的“官方称欠薪已全额兑付”为事件的最终结尾,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民工最终拿回了自己应得的工资。可以看到在2013年8月20日,中国经营网发表了一篇追踪报道,对富平讨薪案的开发商进行了追踪,并大篇幅的讲述了对开发商吴栓牢的调查,但由于已经不在事件的发展期间,未获得关注,只有3个媒体对其进行了转载。
  横向从报道主题来看,媒体对富平农民工讨薪事件的报道主要有在“对事件的总体介绍”“政府帮助追讨工资的过程”“农民工下跪背后的无奈”“开发商曾花百万请明星”这几个方面。
  总结该事件的报道可发现,媒体基本能顺应事件的发展及时发声,能比较全面客观的将事件发展的主题报道出来,可见媒体在此类新闻报道中有较为成熟的模式。但仔细研究报道内容,又不难发现媒体报道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新闻数据前后不符。在该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夸大事件参与人数和欠薪金额不符的现象。在最初南方法制网的报道中下跪讨薪人数高达上千人,在之后多家其他媒体的报道确定为130人左右,媒体为了造大声势,吸引更多的关注而夸大事件参与人数,不仅是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违背,也容易夸大事件影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最初报道农民工被欠薪高达6 000万,在之后新华网的报道中变为4 900多万元,但最终中国新闻网刊发报道中写到的结清所拖欠工资约3 600万。不难发现,在媒体呈现报道中拖欠工资的金额一直在缩水,但并没有媒体对此做出相关追问,为什么欠薪工资总额几次变化成了谜题。
  第二,缺乏同一媒体对事件的持续和深度报道。在富平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报道媒体,其中华商报、中国新闻网以及人民日报承担了对事件发展过程的主要报道。华商报作为陕西地区日发行量超过66万的陕西地区第一媒体,并不是事件的最初报道者,相反,对事件发声较晚,1月10日事件开始,1月13日才进行报道,其他陕西本地媒体在此事件中更是仅有个别转载,并没有第一手的采访报道,可见当地媒体一是没有抓住报道的先机,二是存在报道缺位的现象。后续的报道中国新闻网和人民日报加入进来,两报的陕西记者站记者发挥了作用。但总的来说,该事件的报道全程并没有出现一个媒体对事件进行持续的报道,这或许也是上述报道中欠薪金额几次变化却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缺乏连续的报道也导致了报道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挖掘和进一步思考。
  第三,报道的引导方向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报道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媒体对政府的行为基本持认可态度。除了事件开始的报道外,后续的发展中每篇报道都包含政府的处理措施,报道的立场是客观的,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政府的高效和权威。但这种对于政府行为肯定性的报道,实际忽略了事件背后政府监管失职的事实。在中国建筑新闻网和中国经营网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拖欠工资的开发商吴栓牢不仅是政协委员,其所开发的项目存在着手续不全、违法售卖等行为,这些都是政府监管不力的事实,这也是农民工讨薪难背后的深层问题,但这样的报道并没有得到关注,只有两三篇的转发量,且都并非有影响力的媒体。此外,报道集中于对于政府帮助农民工讨薪成功,可能会使得讨薪者以为只有依靠媒体将事情闹大,获得了政府的关注,依靠政府的权威力量才可以解决平民所解决不了的困难。所以在之后的新闻报道中也不难发现,农民工讨薪一跪不起,类似事件屡屡发生。
  实际在关于农民工讨薪的报道中,一方面要强调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另一方面应该引导民意思考,农民工讨薪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要看到开发商个人道德素质底下的问题,也要看到背后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既要看到政府关心民生,也要看到其对涉事企业的监管失职。并且引导人们依靠法律以及正常的上访渠道进行利益诉求的表达,而不是依靠“下跪”等极端的、有辱人格的方式来表达。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在当下,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因而,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让阅读教学在健
摘 要 当前,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频繁出现,许多新闻报道遭受到公众的强烈指责,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两者间的度是现代新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社会主体的新闻媒体,应在加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倡导先进文化,坚持人本理念,渗透人文关怀,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关键词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渗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0
<正> 关于故意犯罪的阶段问题,我国刑法学界曾有长期的争论,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理解故意犯罪的阶段这个概念本身;另一方面是如何划分故意犯罪的各个阶段。由于这一问题直接与司法实践相关,因而有继续探讨之必要。何谓故意犯罪的阶段?
甘薯生长于地下,其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受病虫害的危害,也不需要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可谓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因此,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十分走俏,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正> 我刊自八二年正式创刊以来,已出版九期,发表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面临全国迅速发展的改革形势,怎样进一步办好《宁夏社会科学》,提高质量,及时反映我区和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最新成果,更好地为两个文明服务,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召开了银川地区部分撰稿人座谈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到会并讲话。会上,大家对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支持,对今后的工作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说:作为省一级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2012年,《华尔街日报》称:大数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随后,《纽约时报》也表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和用户两者的角色
<正>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研究西夏的热潮,我国青年学者也有一部分人从事这项工作,这当然是好事。研究西夏必然要接触一些史料,如果对史料不认真辨别,很可能出现差错,闹出笑话来。目前已经发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夏”当做西夏;①一种是把与西夏无关但冠名《西夏……》的著作当作撰述西夏的书籍。②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是出于疏忽。事实说明,即使对史料比较熟悉的人,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出错;对史料不熟的人,就更难免要鱼目混珠了。查阅西夏史料
摘 要 手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通信工具,对人类与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手机具有移动性和入侵性,能够让私人空间入侵城市公共空间,从而造成手机对城市公共场所与服务的改变与对公共交往行为规范的破坏。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手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入侵与影响,唤起人们对手机媒介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关注。  关键词 手机;城市公共空间;入侵;虚拟空间  中图分类号
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建设以社会和民生建设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强调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催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正> 近年来灌区粮食连年丰收,社员生活有了不少改善。但1980年社员人均收入为112.90元,劳动日值为0.96元,经济效益还是较差。又由于盲目扩大耕地,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日趋盐碱化,银北地区近百万亩耕地的粮食单产只有三、四百斤。农业生产活动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总是在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三者相统一中得以发展的。它是人类利用环境资源(光、水、热、气、土、肥等)和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工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