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社会责任意识,是将个人爱家爱国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就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该以家国情怀为培养目标,采取体验式教学,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认识能力和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途径
数千年来,家国情怀便以独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它仍是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砥砺奋进的精神源泉。当前,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概述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既包括认识上的认同也包括行动上的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方面发生质的变化,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浓厚的民族情和爱国心,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二、初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虚拟网络的影响,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常常以个人情感为主,从而导致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同时,家国情懷属于内隐的心理认知,我们很难从学生的作业与测试中加以考查,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着实很难对该素养的培育做到灵活把握。为回归历史学科本位,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旨归家国情怀引领。例如,教学七年级《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的成就,显然是不够的,历史的自身价值就无法得以体现。可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工艺对于早期中国人的意义,体会商周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凸显家国情怀教育、彰显历史教学的价值。
2.深入开展分析学情,开展体验式教学
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他们在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别,最终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为此,历史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将教育理论灵活变通,而且要把历史课堂转变为历史学习的讨论地、辩论场,而不是满足于教师“教”的角色。教师还要积极与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实现教研互补,提高教学水平。尤为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想整合某节课程或某专题知识时,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心理状态之后,明确区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与能力水平,开展体验式教学,促使历史课堂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笔者在教学《盛唐气象》时,考虑到学生对什么是“盛唐气象”不能准确理解,于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相关视频资源,同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丰富他们对盛唐气象的体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培养需要学生的特殊心灵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学生的亲身感受与切身体会,情怀的培养就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可根据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家国情感体验。例如,笔者在教学《戊戌变法》时,首先,播放视频并深情朗诵谭嗣同的《有感》。在视频的冲击和语言的感染下,学生感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人悲痛欲绝的心情,明白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发起戊成变法的意义。然后笔者抛出问题:“清朝有禁令‘士人不得干政’,假如你是当时的举人,你会抛功名身家于脑后参与上书吗?如果上书,你会提出哪些建议呢?”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理解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并审视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
4.整合教学资源,唤醒家国情怀
通常来说,历史教师接触到最为直接的教学资源便是教科书、参考以及各类教辅资料。但是,历史教师应打破将教科书等书面材料的限制,将教科书连同其它类型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以此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特定历史时空下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坚韧、无私的民族意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黑板、粉笔的纯语言教学,而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树立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结束语
家国情怀的塑造并非简单勾勒,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善于发现和应对每次碰撞的火花,要学会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事物来帮助引导,对时事政治的积极学习,从教师自身出发,培养塑造家国情怀,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感召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雪美.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8(25):74-75.
[2]陈兵.历史课堂基于“立德树人”视域的家国情怀浸润与培养[J].广西教育,2020(1):38-39.
[3]谢高潮.在核心素养统摄下理解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思想内涵[J].历史教学问题,2018(5):113-114.
[4]黄锦阳.初中历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4):46-47.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渗透途径
数千年来,家国情怀便以独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它仍是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砥砺奋进的精神源泉。当前,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概述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既包括认识上的认同也包括行动上的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方面发生质的变化,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浓厚的民族情和爱国心,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二、初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虚拟网络的影响,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常常以个人情感为主,从而导致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同时,家国情懷属于内隐的心理认知,我们很难从学生的作业与测试中加以考查,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着实很难对该素养的培育做到灵活把握。为回归历史学科本位,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旨归家国情怀引领。例如,教学七年级《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的成就,显然是不够的,历史的自身价值就无法得以体现。可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工艺对于早期中国人的意义,体会商周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凸显家国情怀教育、彰显历史教学的价值。
2.深入开展分析学情,开展体验式教学
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他们在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别,最终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为此,历史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将教育理论灵活变通,而且要把历史课堂转变为历史学习的讨论地、辩论场,而不是满足于教师“教”的角色。教师还要积极与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实现教研互补,提高教学水平。尤为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想整合某节课程或某专题知识时,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心理状态之后,明确区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与能力水平,开展体验式教学,促使历史课堂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笔者在教学《盛唐气象》时,考虑到学生对什么是“盛唐气象”不能准确理解,于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相关视频资源,同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丰富他们对盛唐气象的体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培养需要学生的特殊心灵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学生的亲身感受与切身体会,情怀的培养就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可根据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家国情感体验。例如,笔者在教学《戊戌变法》时,首先,播放视频并深情朗诵谭嗣同的《有感》。在视频的冲击和语言的感染下,学生感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人悲痛欲绝的心情,明白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发起戊成变法的意义。然后笔者抛出问题:“清朝有禁令‘士人不得干政’,假如你是当时的举人,你会抛功名身家于脑后参与上书吗?如果上书,你会提出哪些建议呢?”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理解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并审视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
4.整合教学资源,唤醒家国情怀
通常来说,历史教师接触到最为直接的教学资源便是教科书、参考以及各类教辅资料。但是,历史教师应打破将教科书等书面材料的限制,将教科书连同其它类型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以此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特定历史时空下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坚韧、无私的民族意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黑板、粉笔的纯语言教学,而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树立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结束语
家国情怀的塑造并非简单勾勒,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善于发现和应对每次碰撞的火花,要学会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事物来帮助引导,对时事政治的积极学习,从教师自身出发,培养塑造家国情怀,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感召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雪美.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8(25):74-75.
[2]陈兵.历史课堂基于“立德树人”视域的家国情怀浸润与培养[J].广西教育,2020(1):38-39.
[3]谢高潮.在核心素养统摄下理解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思想内涵[J].历史教学问题,2018(5):113-114.
[4]黄锦阳.初中历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