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生在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解答过程中通常感觉比较顺畅,考后也比较高兴。然而,许多答案在评卷老师的眼里却“各有各的不幸”。怎样缩小自己的答案与评卷要求的差距,从而获得高分呢?同学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答案的失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
一、文言文
【考场实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锡宴不到场,这是不听从虔君的命令。人家的主人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安心处在一起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世人讥讽他持禄加固宠幸。
【错因分析】(1)①不懂通假,“锡”通“赐”,“锡宴”就是“赐宴”;②误解实词,“虔”,恭敬,误译为人名;“人主”,国君,误译为“人家的主人”。(2)①不懂省略,“纠正”之后省略“弊病”,没有补充;②实词漏译,“持禄”应该按照两个词翻译。
【增分对策】(1)实词过关。重读五本必修教材,对所有文言文做到“三会”:会读、会翻译、会解释加点的词,特别要注意对课文注释实词的理解、记忆。(2)掌握翻译方法。① “对译法”是基本的方法,除专有名词、虚词之外的词语,一一对应翻译为现代汉语词汇。②“补充法”,原文省略的主语、宾语等成分。③“调整法”,遇到倒装句、被动句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要调整为合适的现代汉语句式。
【参考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
【考场实录】
(1)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表达自己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
(2)简要分析“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天津卷)
答:①沉落的太阳边,鸟儿纷纷飞下,借此抒发作者繁乱的心绪;②景与情结合,秋天的原野,一片荒芜,结合了诗人沉闷的心情。
【错因分析】(1)乱贴标签,“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等说法受到思维定式影响,大凡李白的诗歌,考生都习惯给其贴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壮志难酬的标签,没有透过具体的诗句去认真分析思考。(2)答案不全面,要点①只是写出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没有答出“表现手法”。(3)不用术语答题,要点②中的“情与景结合”可改为“寓情于景”。
【增分对策】鉴赏诗歌思想情感:(1)从标题入手,紧抓表达情感的关键词;(2)从注释入手,理解背景、词语、典故;(3)抓关键词句,根据“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便可以想到本诗对大唐盛世的赞扬。
鉴赏艺术手法:(1)建立手法术语系统,掌握各种手法的特点、表现效果;(2)根据诗歌内容、形式特点,确定手法名称;(3)规范答题,依照“手法名稱+引述分析+运用效果”的格式书写答案。
【参考答案】(1)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天原野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三、实用类文本
【考场实录】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他在1985年第一次有了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的愿望。②泰国之行使他深受刺激,他痛感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③他接触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并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表达。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
答:①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务本求真。③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错因分析】(1)照抄原文,要点①②基本是照抄原文内容,没有体现题干要求的“概括”精神;角度重合,要点不全,要点①②都指向思想的求改变,角度是相同的,仍然缺少了他想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个要点。(2)以具体代抽象,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和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等都是具体事件,不是“治学特点”;要点不明,答题不规范,要点②中的“务本求真”,要点③中的“经世致用”都是观点句,应该置于句首。
【增分对策】(1)圈点勾画:根据题干要求,圈点勾画文中相关素材(事件、语言、评价)。(2)角度归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答案素材进行分项整合,如第(1)题,可从思想变化、小说创作、特色追求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3)抽象处理:对圈点出的答案素材进行“抽象化”处理,即“化事为理”。如第(2)题中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是具体事件,不能代替其体现的“治学特点”,可概括为“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可概括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 【参考答案】
(1)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③他认为自己是从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文学类文本
【考场实录】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我”并不是作者,是作者安排的故事的讲述人;②“我”与王得贵是朋友,得贵让“我”捎钱给他爹,因此认识了王有福,并劝他去法院告状,他不听;③“我”与王有福认识不同,王有福撞了德巴街酒店的玻璃受了伤,害怕赔偿,还内疚,我认为他应该以法维权。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朴实懂礼貌,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经济拮据,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错因分析】(1)审题不清,答案要点部分涉及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但都不是十分明确;以情节代观点,要点②③基本是对原文情节的复述,没有汲及“作用”层面。(2)概括不准确,“懂礼貌”“经济拮据”等没有准确把握王有福的性格特点。
【增分对策】(1)分析次要人物,需要从次要人物参与的情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等方面思考。(2)概括人物性格,要依据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等。这里根据“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谦卑”;二是关注人物的语言,根据“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可以得出王有福的“膽小怕事”“狡猾”;根据“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善良”等。
【参考答案】
(1)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2)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
一、文言文
【考场实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锡宴不到场,这是不听从虔君的命令。人家的主人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安心处在一起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世人讥讽他持禄加固宠幸。
【错因分析】(1)①不懂通假,“锡”通“赐”,“锡宴”就是“赐宴”;②误解实词,“虔”,恭敬,误译为人名;“人主”,国君,误译为“人家的主人”。(2)①不懂省略,“纠正”之后省略“弊病”,没有补充;②实词漏译,“持禄”应该按照两个词翻译。
【增分对策】(1)实词过关。重读五本必修教材,对所有文言文做到“三会”:会读、会翻译、会解释加点的词,特别要注意对课文注释实词的理解、记忆。(2)掌握翻译方法。① “对译法”是基本的方法,除专有名词、虚词之外的词语,一一对应翻译为现代汉语词汇。②“补充法”,原文省略的主语、宾语等成分。③“调整法”,遇到倒装句、被动句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要调整为合适的现代汉语句式。
【参考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
【考场实录】
(1)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表达自己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
(2)简要分析“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天津卷)
答:①沉落的太阳边,鸟儿纷纷飞下,借此抒发作者繁乱的心绪;②景与情结合,秋天的原野,一片荒芜,结合了诗人沉闷的心情。
【错因分析】(1)乱贴标签,“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怨愤”“对君主混淆是非的不满”等说法受到思维定式影响,大凡李白的诗歌,考生都习惯给其贴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壮志难酬的标签,没有透过具体的诗句去认真分析思考。(2)答案不全面,要点①只是写出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没有答出“表现手法”。(3)不用术语答题,要点②中的“情与景结合”可改为“寓情于景”。
【增分对策】鉴赏诗歌思想情感:(1)从标题入手,紧抓表达情感的关键词;(2)从注释入手,理解背景、词语、典故;(3)抓关键词句,根据“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便可以想到本诗对大唐盛世的赞扬。
鉴赏艺术手法:(1)建立手法术语系统,掌握各种手法的特点、表现效果;(2)根据诗歌内容、形式特点,确定手法名称;(3)规范答题,依照“手法名稱+引述分析+运用效果”的格式书写答案。
【参考答案】(1)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天原野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三、实用类文本
【考场实录】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①他在1985年第一次有了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的愿望。②泰国之行使他深受刺激,他痛感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③他接触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并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表达。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
答:①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务本求真。③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错因分析】(1)照抄原文,要点①②基本是照抄原文内容,没有体现题干要求的“概括”精神;角度重合,要点不全,要点①②都指向思想的求改变,角度是相同的,仍然缺少了他想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个要点。(2)以具体代抽象,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和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等都是具体事件,不是“治学特点”;要点不明,答题不规范,要点②中的“务本求真”,要点③中的“经世致用”都是观点句,应该置于句首。
【增分对策】(1)圈点勾画:根据题干要求,圈点勾画文中相关素材(事件、语言、评价)。(2)角度归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答案素材进行分项整合,如第(1)题,可从思想变化、小说创作、特色追求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3)抽象处理:对圈点出的答案素材进行“抽象化”处理,即“化事为理”。如第(2)题中要点①“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是具体事件,不能代替其体现的“治学特点”,可概括为“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要点②“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成名,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可概括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 【参考答案】
(1)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③他认为自己是从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文学类文本
【考场实录】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我”并不是作者,是作者安排的故事的讲述人;②“我”与王得贵是朋友,得贵让“我”捎钱给他爹,因此认识了王有福,并劝他去法院告状,他不听;③“我”与王有福认识不同,王有福撞了德巴街酒店的玻璃受了伤,害怕赔偿,还内疚,我认为他应该以法维权。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
答:①朴实懂礼貌,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经济拮据,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错因分析】(1)审题不清,答案要点部分涉及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但都不是十分明确;以情节代观点,要点②③基本是对原文情节的复述,没有汲及“作用”层面。(2)概括不准确,“懂礼貌”“经济拮据”等没有准确把握王有福的性格特点。
【增分对策】(1)分析次要人物,需要从次要人物参与的情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等方面思考。(2)概括人物性格,要依据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等。这里根据“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谦卑”;二是关注人物的语言,根据“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可以得出王有福的“膽小怕事”“狡猾”;根据“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可以概括出王有福的“善良”等。
【参考答案】
(1)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2)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