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及方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其中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广大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普遍感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还难以把握,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还没有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教师还是过度重视讲解陈述性知识,忽视探究性知识,也轻视情感性知识(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科渗透与培养不强,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构建的有效性和规范化不够,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如下变化:
1.角色的轉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2.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
3.观念的转变。要转变角色和行为,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而主动建构的。所以“情景创设”“协商会话”等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2.活动教育理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活动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它阐明了活动与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指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去操作、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经历再发现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的研究型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培养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做到高质量、轻负担,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真正使学校形成教学大面积有效、高效、优质的特色。
2.促进教师发展。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起了一定的变化,但对新课程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还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从推进新课程实施出发,审视现有的课堂教学状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做到高效的教的策略和高效的学习策略的互动促进,从而归纳出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一套相应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4.促进学生发展。当前,教学走捷径、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学的长效性、学生发展的累积性和可持续性却受到了忽视。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要达成的目标
1.观念的转变
要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角色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學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3..行为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由重教师“ 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四、新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途径
1.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探索转变教学行为、实施高效教学的策略、方式和途径。
2.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的理论学习、研讨。
3.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评价和管理研究。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要以常态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行为为研讨主题,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校本教科研活动,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引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领导、科组长要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定期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开展小课题研究
围绕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主课题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普遍感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还难以把握,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还没有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教师还是过度重视讲解陈述性知识,忽视探究性知识,也轻视情感性知识(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科渗透与培养不强,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构建的有效性和规范化不够,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如下变化:
1.角色的轉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2.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
3.观念的转变。要转变角色和行为,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而主动建构的。所以“情景创设”“协商会话”等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2.活动教育理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活动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它阐明了活动与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指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去操作、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经历再发现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的研究型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培养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做到高质量、轻负担,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真正使学校形成教学大面积有效、高效、优质的特色。
2.促进教师发展。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起了一定的变化,但对新课程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还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从推进新课程实施出发,审视现有的课堂教学状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做到高效的教的策略和高效的学习策略的互动促进,从而归纳出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一套相应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4.促进学生发展。当前,教学走捷径、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学的长效性、学生发展的累积性和可持续性却受到了忽视。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要达成的目标
1.观念的转变
要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角色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學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3..行为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由重教师“ 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四、新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途径
1.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探索转变教学行为、实施高效教学的策略、方式和途径。
2.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的理论学习、研讨。
3.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评价和管理研究。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要以常态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行为为研讨主题,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校本教科研活动,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引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领导、科组长要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定期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开展小课题研究
围绕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主课题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