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深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竹筠是众多中国革命烈士之一,然而她作为一名女英雄却又是被记忆最深的,人们亲切地称她江姐。
  1939年,還不满20岁的江姐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推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江姐接任牺牲的丈夫,担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江姐受尽了国民党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江姐宁死不屈,她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穷凶极恶的特务见各种刑具在这个坚强的女共产党面前都无效,就有人提议:把江姐全身扒光,看她怎么样?说完就要动手,就在这个时刻,一直咬牙忍刑、默无一言的江姐突然爆发了!她厉声怒喝:“你们想要干什么?你们太卑鄙、太无耻了!想侮辱我吗!想用这种卑鄙伎俩达到目的吗?妄想!要知道,你们侮辱的不是我,是所有的妇女!你们在向人类挑战,你们就是地地道道的禽兽!来吧,你们来扒我的衣服吧!过来仔细看看,看与你们的母亲、你们的姐妹、你们的妻子和女儿有什么不同……你们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你们要侮辱的不只是我,是你们的母亲、妻子、姐妹和女儿,是天下所有的妇女,是人!你们这样下流,还能算是人吗?无耻啊,你们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在场的特务们被江姐的大义凛然彻底惊呆了,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末了,老特务“毒蜘蛛”摆摆手,让把江姐拖下去。这场审讯就此收场。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又被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江姐牺牲后,曾在江姐领导下从事过地下工作的罗广斌,和另一位作家合作写出了长篇小说《红岩》。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不断产生,尤其是歌剧《江姐》诞生后,一连40年间,前后演出460余场,被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剧中的不少唱段,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红色歌曲,《红梅赞》就是其一。一个梳着剪发头、身着蓝色旗袍和红色坎肩的江姐形象,深深地留在中国人心中,那“红梅”也成了江姐革命意义的符号。
  江姐的丈夫彭咏梧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革命烈士。1943年,因地下工作需要,江姐受命和彭咏梧假扮夫妻,因为当时彭咏梧的公开身份是中央信托局的中级职员,如果没有家眷,就只能住十几个人的单身集体宿舍,这对开展地下工作非常不利。彭咏梧写信同家乡的发妻幺姐联络,但幺姐收到这封信时,年幼的儿子正出麻疹,无法前去。幺姐给丈夫回了一封信表示过一段时间再去,没想到,这一拖就是6年。然而当时形势下,急于需要一个“家庭”的名义保护老彭,于是上级决定,让老彭同家里中断一切联系,派江姐去扮演他的妻子。为此,组织上建议老彭和妻子断绝一切联系。这期间,彭咏梧和江姐在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情愫暗生,1945年经上级批准结婚,第二年4月生下儿子彭云。江姐在剖腹产时大胆决定:为了革命,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底,彭咏梧牺牲,江姐决定回到丈夫战斗过的地方。她考虑到万一遭到不测,儿子托付给谁,思来想去,最终下定决心托幺姐抚养彭云。江姐说:“我知道她会像亲生的孩子一样爱云儿,就像我对炳忠(彭咏梧和幺姐的儿子)一样,基于人类的真诚的爱是不能否认的,我尤其相信……”与丈夫分别6年后,幺姐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但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幺姐作为彭咏梧的原配,难免心中五味杂陈。然而,为了革命大义,1948年2月,幺姐还是冒险到了重庆,接过了还不到2岁的彭云。同时为了安全,幺姐将名字改为谭正伦,甚至把亲生儿子彭炳忠送进了孤儿院。1949年8月,已经被捕入狱的江姐心中惦记儿子,她用筷子磨成竹签作笔,用棉花烧成黑灰当墨,给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写下托孤遗书:“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自己的男人同别的女人结了婚,这事放在谁身上都接受不了。然而,谭正伦却为了革命默认了,她到了四川,带着两个孩子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重庆解放的第二天,她就和弟弟一起在歌乐山的荒草死人堆里,找到了被敌人秘密杀害的江姐。分配工作时,本来粗通文墨的谭正伦可以进大机关,但考虑到彭云刚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她主动提出到重庆市委第一幼儿园去当保育员。按照国家规定,作为烈士遗孤,彭炳忠和彭云都可以得到烈士抚恤金。她却说:“新中国刚成立,又在进行抗美援朝,国家的困难很多,不要对我特殊照顾。”1952年,谭正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她去世时,悼词的评价是:她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贤妻良母,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长大后的彭云,于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斯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作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表示:“我在做人的方向,应该说达到了母亲的要求,为人正派、做学问也很努力……(不过)母亲的意愿,我只做到了一半。”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曲光辉
其他文献
坐在靠窗的一边,静静回想你的美,天空的光成了灰色,蒙蒙细雨飘落。我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听说,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我低下头去,嗅那新生的花朵,只当作是你熟悉的气息。一阵清风从粉白交错的花蕊间抚过,你清瘦的脸庞越发清晰,从发芽到枯萎不过瞬息之间,是你吗,窥探了我的心情。
期刊
院子的花坛里长满马兰,密密匝匝,似坪如茵。溻湿的马兰叶,墨绿墨绿,春光中泛着釉光。手执剪刀,“咔嚓,咔嚓”,将马兰根部剪断,塞进篓中。  无意间发现,一只小蜗牛牢牢吸附马兰叶,静静趴着,纹丝不动。蜗牛呈褐色,螺旋形,状如小螺。欣喜之余,轻轻掰下蜗牛,安放在水泥地。  蜗牛开始蠕动,驮着厚重的甲壳,步履艰难。缓缓过处,留下垂涎缕痕,乳黄色,黏糊糊,凝视着。十多分钟,仅移步几寸,仿佛时光打着瞌睡,变得
期刊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和书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喜欢买书、读书、藏书。参加工作后,我发现出差是一个买书的好机会。《道德经》这本小书,就是当年在大连的一个小书摊上买到的,了却了我多年欲买未能买到的愿望。  有一次去南方考察,臨走时,妻子让我给她买一条裙子。可是一到福州,看完几家企业后,我就一头扎进书店里,目不转睛地在书架上搜索,把妻子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就这样,从福州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所到之处,工作之
期刊
我是在草的陪伴下长大的,一年四季,从少到长,都是看着草儿度过的,春天看草萌发,夏天看草蓬勃,秋天看草橙黄,冬天看草老去!  在乡下,草是最常见的。那些高大的,低矮的;深綠的,淡黄的;直立的,匍匐的;独立的,寄生的;针叶的,阔叶的……真是数不胜数。在很多的描写野草的诗文里,我最推崇的就是白乐天的《赋得古原上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道,你还能再找到比这更完美关于
期刊
过年时,我和妈妈回到外婆家度假。  闲得无聊,第二天,我拿妈妈的手机去拍这附近的动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想拍一只正在臭美的鸭子呢,就悄悄地走了过去,不料,还是被它发现了,它扑扇着翅膀,嘴巴尖叫着狂奔和乱跑,还溅得泥土飞扬,劈头盖脸地洒了我一身。等我回过神来,它这个“女汉子”早就没影了!我领教了鸭子的厉害,再也不敢离得太近,而是拿稳手机,站在远处,对准一群鸭子放大拍。这次呀,它们跑是没跑
期刊
一进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准备杀年猪了。人口多的人家,一家单独杀一头年猪,猪肉分别用来蒸、炖、腌渍等,来年可吃上大半年。人口少的就约好几家,一般是三五家合杀一头。  年猪一般都是自己养的,从年初开始买一头小猪,精心喂养一年,过年宰了吃。乡村杀年猪,讲究的是一个氛围。村里不少青壮年,甚至身体硬朗一点的老年人都是杀猪的好手。定好杀年猪的时间,吆喝一声,邻居亲朋,都会来帮忙,干活的、观看的,围成两圈,家里就
期刊
又是樱花烂漫时,而这,也是我来到日本东京的第七个年头。  我觉得樱花有一种矛盾的美。单赏每一朵樱花,樱花的花瓣小巧淡雅,白中透出淡粉色,似人间白雪。你会忍不住想轻轻地触碰它,柔软如江南的丝绸一般。花茎细长而柔曲,细得如一根碧绿的银丝,柔曲得似少女姣好的身姿,静静的美好。可当它们齐齐绽放时,又美得热烈却不落俗套。樱花浪漫,远远地看,开得那么的盎然,让人陶醉。樱花本无香,却让看的人总会从心底雀跃,于是
期刊
一  先说两个小片段。  2009年4月,还没毕业的我刚到长沙开始实习。那时候刚刚认识如意先生,两个人都羞答答的挺不好意思。有个周末,他来到我当时住的望月湖小区,给我一个铁盒子,说这是他家里寄过来的,送给我。  ——是一盒茶叶。  他说,自己家里是种茶叶的,这是自家刚刚采下的新茶。我很欢喜地收下茶叶,然后问他,你看《红楼梦》吗?  他面露羞惭,嘟囔着说自己是纯正的理工科。  我说,《红楼梦》里有个
期刊
母亲去世几年了,每次夜里梦见母亲,伏案提笔,想写点什么,但却搁笔放下,对母亲的那种思念和想要说的千言万语,历历在目浮现的往事,不知从何下笔,又怕写不好,用什么样的语言词汇都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情。  偶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使我潸然泪下,现场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情感进入了那个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斯琴高娃朗读完,也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一篇我没有读
期刊
1987年,我4岁。  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儿委曲求全该不该?单通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刀斧手押爷法场外,等一等小唐儿祭奠来。”突然,蹦出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