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数学教育目标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何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数学使之变得生动有趣,让儿童自由、自愿、主动地接受数学教学活动,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被演绎成一种以小学数学教育打基础为目的,以模仿、记忆和练习为过程,以强化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这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片面性理解。数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幼儿数学是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只有重新认识和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以下是我在幼儿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幼儿又正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入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趣游戏,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教学学习中。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也有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为了加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将不同形式的数学内容配上动作,转化为幼儿能表现可参与的各种有趣活动,幼儿通过做动作加深对所学数学的理解与记忆,以获得一种愉悦学习的体验,让孩子们在学数学的同时,得到多元智力的全面发展。例如我开设了一个区域“我给小动物喂食”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会了看标记分类,还能根据老师给的数字把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小动物,不但巩固了对1到10这些数字的认识,还进一步理解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二、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给出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提供小棒,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简单明了。但教学时应注意:(1)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使幼儿产生误解。要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投放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华而不实。在投放材料时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方法由简到繁,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三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又可顾及个别特征,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教师正确指导,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但是不一定很快会感知隐藏着的数知识,他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才会体验到其中的内涵与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了解儿童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点拨,促进概念形成,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教学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组织教学应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乐学性和交际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挖掘数学的特殊潜在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大明幼儿园)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被演绎成一种以小学数学教育打基础为目的,以模仿、记忆和练习为过程,以强化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这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片面性理解。数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幼儿数学是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只有重新认识和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以下是我在幼儿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幼儿又正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入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趣游戏,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教学学习中。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也有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为了加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将不同形式的数学内容配上动作,转化为幼儿能表现可参与的各种有趣活动,幼儿通过做动作加深对所学数学的理解与记忆,以获得一种愉悦学习的体验,让孩子们在学数学的同时,得到多元智力的全面发展。例如我开设了一个区域“我给小动物喂食”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会了看标记分类,还能根据老师给的数字把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小动物,不但巩固了对1到10这些数字的认识,还进一步理解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二、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给出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提供小棒,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简单明了。但教学时应注意:(1)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使幼儿产生误解。要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投放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华而不实。在投放材料时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方法由简到繁,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三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又可顾及个别特征,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教师正确指导,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但是不一定很快会感知隐藏着的数知识,他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才会体验到其中的内涵与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了解儿童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点拨,促进概念形成,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教学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组织教学应体现出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乐学性和交际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挖掘数学的特殊潜在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大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