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根据时代特点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和提炼。微项目、微课程等学习是目前高职教学比较适合及推崇的学习方式,启发我们将这些教学理念融入“微时代”网络环境中。打造学生最佳个性化学习模式,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迷思,同时也是本次课题的研究及探讨方向。
研究对象
媒体的使用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试着从滋养教育生成的具体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信息技术时,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边界正在消失,移动技术和移动应用软件所支持的娱乐方式中蕴含着隐性、多元学习的无限可能。我们需要转变甚至是重建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一种更开放和包容地视角看待数字化一代的基于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日常生活方式,理解他们基于这种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正在转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基于上述情境,选择高职学生为课题研究对象。原因有两点:一是本人授课的对象,便于调查研究;二是认为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量身为其订做个性化微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时代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有效学习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本研究课题主要是看重数字化信息世界的生活经验,因为它不仅建构了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更在于其独特的可教育性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模式的途径。
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种类和方式相对保守、陈旧。虽然教师已经习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但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还是寻找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而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外作业讨论、教学过程评估;以及跨学科教学、及时互动、反馈的观念还未普遍形成或处于几种固定方式的信息交流阶段,沟通方法相对单一,没有个性化订制。就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众多依据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成为他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他们也普遍意识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明显发生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支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关键性因素。
在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和讨论中发现学生是信息技术的积极使用者。从智能手机、平板的使用人数比例到移动应用软件的应用,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较之教师,学生具有更包容、开放的观念。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合作方面,学生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一切支持学习的活动都是教育,而教育始终都是围绕学习展开。在教师问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最关注的信息技术能实现的功能。显然,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要从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需求去获得研究理论支持,更需要从实践层面结合具体信息技术进行试验性研究。
微学习模式理论、实践研究
个性化学习环境 近两年,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概念基础发生明显转变。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软件都正在取代基于搜索引擎实现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与此同时,一种相对集中的、基于服务的学习解决方案正在向分布式、便携式转变。甚至基于个人喜好而收集在平板电脑系统中的应用软件,已经能够极为方便地支持个体的社会、专业、学习活动。换言之,当一切学习所需的工具和技术唾手可得时,学习将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虽然,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概念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环境已经不单纯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新的范式和过程。一种彻底的个性化设计,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①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源、特殊分类以及工具的框架。诚然,借助分布式、便携式技术的平台,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正在逐步形成。②与学生通过课业学习取得进步相似的是,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将经历由新手型应用软件向专家型应用软件的转变。③移动应用软件中“我的图书馆”,将使诸如研究摘要、顶级研究论文以及其他研究资源都能够轻松获得。深入了解个性化学习环境的特征,将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学习分析将成为教师有效实现学生个性化微学习定制教学的关键技术 学习分析的目标就是要促使每一个教师和学校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水平和能力,量体裁衣地定制教育机会。学习分析将充分发挥数据挖掘、解释、以及建模方面的潜力,从而改善对教与学的理解,更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第一,学习分析是将学生学习表现生成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后进行编码解释,从而用于评价学业进程,预期未来发展可能,并对潜在的问题进行标注,加以重视。即主要是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包括完成作业情况,考试等在线社交互动,课外活动、网络讨论发帖等一系列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取研究数据。第二,学习分析对科学教育的影响。①在科学教育的学科评价方面,真实评价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学习技术可以协助教师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掌握学生的概念学习情况。②教师还能够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捕捉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症状,进行学习预警和干预,从而及时调整教育和学习方案。
随时随地可以和老师实现实时学习互动是该模式的一种主要学习行为,学生可能在碎片时间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远程辅导,此时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互动,微信的功能就完全可以实现。在课题的研究中根据研究对象尽可能订制适合其喜好的方式:比如利用微信在班级群里发送微课视频,例如数据处理重难点解析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利用QQ布置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全部清楚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QQ,学生在需要时,及时给学生回复。实际操作等容量较大的文件经QQ上传给老师,还有利用电子邮件或网页传送操作成果,老师收到后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等。老师、学生也可以相互推荐专业网站对知识点扩展等。比如,邮件合并在老师讲解完毕后,给学生通过复制地址的方式,推荐了一些应用实例,学生很方便地完成本次学习,从而加深对邮件合并的灵活、深入应用。实现实时互动学习后,学生不会再因学习过程中由于有疑问而终止本次学习。例如班级有学生在作EXCEL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个rank()函数不会使用,该学生很是着急,于是立即与老师通过语音对讲完成本次学习,让他的学习任务顺利进行下去。 有效借助免费在线公开课 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MOOCs)作为一个新名词于2008年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提出,其含义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世界任意地点获取的在线课程。此种形式的课程既吸引初学者也吸引专业学习者。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体现一种教育资源平等开放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也代表一种新型的教育、学习形式。
微课技术的普及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前,微课在高职教学中正值热推,微课形式多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为让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惊喜之余就可以完成一次学习,而且直观、简单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一些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方便学生自学或回顾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知识点。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总是在他们看来显得枯燥。
微学习对课程评价
美国国家研究协会明确的提出,伴随学习方式发生的改变,应该重新建立学习评价系统。其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评价方式至少在三个方面是无法对非正式环境做出有效、正确的评价:第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覆盖在非正式环境中能够提高的能力,违反对环境的关键性假设,例如基于休闲的,志愿服务以及非标准课程。并不是为所有的学习者设计评价“在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是无法运用测试、分级、阶段以及其他在学校中惯用的记录学习成绩的方式。在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原初的本能。”第二,实际上,我们在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去回应学生学习的原初本能,并尽可能地在适当的课程情境中构建非正式学习环境,运用非正式的课程评价方式去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过程,肯定自身的学习行为,实现其有意义的学习。第三,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本质和需求,而是为学生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学习提供了工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评价已经不仅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外在评价,而是有可能转变为一种集合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将更深入地激发、释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潜能。
以计算机基础为例,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的几个维度对该门课程给评价,当然属于个人研究范畴,仅供参考:①以专家型教师为研究主体,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思路、策略进行研究,对各学科的评价方案进行构思,搭建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框架,并提供给一线教师可进行操作实验的各种评价量表。②预设听课、加大评课活动次数,深层次研究教学效果和更客观反映学生成绩。③确定实验班,持续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验活动,并与平行班进行比较分析。④建立实施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档案。在专家指导下,一线教师在实验班上开展学科档案袋评价活动、指导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及时进行叙事记录和经验总结一并入袋管理,作为最终学生成绩的考核指标要素等。
结束语
个性化微学习模式建立的关键问题在于启发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找到实现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路径,找到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正式及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成绩。一旦教师能够在以上方面找到突破,那么,教师将会在充分实现自我教学主张和意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专业效能和高峰体验。换言之,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 2013.
[2]王凤琦《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
[3]李巧芳 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10月下 第30期(总第324期)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JG14EB071)】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对象
媒体的使用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试着从滋养教育生成的具体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信息技术时,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边界正在消失,移动技术和移动应用软件所支持的娱乐方式中蕴含着隐性、多元学习的无限可能。我们需要转变甚至是重建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一种更开放和包容地视角看待数字化一代的基于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日常生活方式,理解他们基于这种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正在转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基于上述情境,选择高职学生为课题研究对象。原因有两点:一是本人授课的对象,便于调查研究;二是认为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量身为其订做个性化微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时代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有效学习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本研究课题主要是看重数字化信息世界的生活经验,因为它不仅建构了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更在于其独特的可教育性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模式的途径。
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种类和方式相对保守、陈旧。虽然教师已经习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但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还是寻找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而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外作业讨论、教学过程评估;以及跨学科教学、及时互动、反馈的观念还未普遍形成或处于几种固定方式的信息交流阶段,沟通方法相对单一,没有个性化订制。就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众多依据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成为他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他们也普遍意识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明显发生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支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关键性因素。
在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和讨论中发现学生是信息技术的积极使用者。从智能手机、平板的使用人数比例到移动应用软件的应用,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较之教师,学生具有更包容、开放的观念。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合作方面,学生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一切支持学习的活动都是教育,而教育始终都是围绕学习展开。在教师问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最关注的信息技术能实现的功能。显然,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要从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需求去获得研究理论支持,更需要从实践层面结合具体信息技术进行试验性研究。
微学习模式理论、实践研究
个性化学习环境 近两年,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概念基础发生明显转变。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软件都正在取代基于搜索引擎实现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与此同时,一种相对集中的、基于服务的学习解决方案正在向分布式、便携式转变。甚至基于个人喜好而收集在平板电脑系统中的应用软件,已经能够极为方便地支持个体的社会、专业、学习活动。换言之,当一切学习所需的工具和技术唾手可得时,学习将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虽然,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概念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环境已经不单纯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新的范式和过程。一种彻底的个性化设计,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①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源、特殊分类以及工具的框架。诚然,借助分布式、便携式技术的平台,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正在逐步形成。②与学生通过课业学习取得进步相似的是,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将经历由新手型应用软件向专家型应用软件的转变。③移动应用软件中“我的图书馆”,将使诸如研究摘要、顶级研究论文以及其他研究资源都能够轻松获得。深入了解个性化学习环境的特征,将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学习分析将成为教师有效实现学生个性化微学习定制教学的关键技术 学习分析的目标就是要促使每一个教师和学校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水平和能力,量体裁衣地定制教育机会。学习分析将充分发挥数据挖掘、解释、以及建模方面的潜力,从而改善对教与学的理解,更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第一,学习分析是将学生学习表现生成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后进行编码解释,从而用于评价学业进程,预期未来发展可能,并对潜在的问题进行标注,加以重视。即主要是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包括完成作业情况,考试等在线社交互动,课外活动、网络讨论发帖等一系列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取研究数据。第二,学习分析对科学教育的影响。①在科学教育的学科评价方面,真实评价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学习技术可以协助教师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掌握学生的概念学习情况。②教师还能够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捕捉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症状,进行学习预警和干预,从而及时调整教育和学习方案。
随时随地可以和老师实现实时学习互动是该模式的一种主要学习行为,学生可能在碎片时间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远程辅导,此时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互动,微信的功能就完全可以实现。在课题的研究中根据研究对象尽可能订制适合其喜好的方式:比如利用微信在班级群里发送微课视频,例如数据处理重难点解析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利用QQ布置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全部清楚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QQ,学生在需要时,及时给学生回复。实际操作等容量较大的文件经QQ上传给老师,还有利用电子邮件或网页传送操作成果,老师收到后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等。老师、学生也可以相互推荐专业网站对知识点扩展等。比如,邮件合并在老师讲解完毕后,给学生通过复制地址的方式,推荐了一些应用实例,学生很方便地完成本次学习,从而加深对邮件合并的灵活、深入应用。实现实时互动学习后,学生不会再因学习过程中由于有疑问而终止本次学习。例如班级有学生在作EXCEL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个rank()函数不会使用,该学生很是着急,于是立即与老师通过语音对讲完成本次学习,让他的学习任务顺利进行下去。 有效借助免费在线公开课 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MOOCs)作为一个新名词于2008年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提出,其含义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世界任意地点获取的在线课程。此种形式的课程既吸引初学者也吸引专业学习者。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体现一种教育资源平等开放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大量广泛的在线公开课也代表一种新型的教育、学习形式。
微课技术的普及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前,微课在高职教学中正值热推,微课形式多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为让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惊喜之余就可以完成一次学习,而且直观、简单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一些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方便学生自学或回顾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知识点。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总是在他们看来显得枯燥。
微学习对课程评价
美国国家研究协会明确的提出,伴随学习方式发生的改变,应该重新建立学习评价系统。其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评价方式至少在三个方面是无法对非正式环境做出有效、正确的评价:第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覆盖在非正式环境中能够提高的能力,违反对环境的关键性假设,例如基于休闲的,志愿服务以及非标准课程。并不是为所有的学习者设计评价“在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是无法运用测试、分级、阶段以及其他在学校中惯用的记录学习成绩的方式。在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原初的本能。”第二,实际上,我们在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去回应学生学习的原初本能,并尽可能地在适当的课程情境中构建非正式学习环境,运用非正式的课程评价方式去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过程,肯定自身的学习行为,实现其有意义的学习。第三,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本质和需求,而是为学生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学习提供了工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评价已经不仅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外在评价,而是有可能转变为一种集合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将更深入地激发、释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潜能。
以计算机基础为例,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的几个维度对该门课程给评价,当然属于个人研究范畴,仅供参考:①以专家型教师为研究主体,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思路、策略进行研究,对各学科的评价方案进行构思,搭建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框架,并提供给一线教师可进行操作实验的各种评价量表。②预设听课、加大评课活动次数,深层次研究教学效果和更客观反映学生成绩。③确定实验班,持续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验活动,并与平行班进行比较分析。④建立实施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档案。在专家指导下,一线教师在实验班上开展学科档案袋评价活动、指导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及时进行叙事记录和经验总结一并入袋管理,作为最终学生成绩的考核指标要素等。
结束语
个性化微学习模式建立的关键问题在于启发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找到实现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路径,找到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正式及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成绩。一旦教师能够在以上方面找到突破,那么,教师将会在充分实现自我教学主张和意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专业效能和高峰体验。换言之,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 2013.
[2]王凤琦《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
[3]李巧芳 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10月下 第30期(总第324期)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JG14EB071)】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