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革和农村市场——泰兴县农村市场的调查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十年改革,已使我国的农村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分别地表现在市场经营主体、市场建设与发育和市场运行状态三个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现今县和县以下农村市场的状况,进而从市场这一方面去探寻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道路。
其他文献
<正> 一、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就地转移论”,“易地转移论”。前一种观点着重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性考虑,后一种则注重从城市化的共性考虑。从实践看,就地转移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方式。能否从这两种形式中找到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呢?
<正> 我国农业曲折发展、长期波动的历史,使人们感到农业发展道路若明若暗,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似乎模糊不清了,很有必要加以明确。为此,需要回顾走过的道路,总结历史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明晰我国农业的发展道路。
<正> 能否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关系着治理整顿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安危。而要把农业搞上去,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重要条件之一,是稳定农业联产承包制。 联产承包制的不稳定因素
<正> 根据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352户农民家庭的连续、定点抽样调查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表明:国家在治理整顿中出名的紧缩财政、信贷支持基础产业等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借贷行为、储蓄存款行为和投资、入股行为正在产生引人注目的影响。
<正> 一、根据一年多来治理整顿和金融紧缩政策的实践,我对农村货币流通与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以下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讨论。值得重视与重新认识的几个理论问题。 首先,我认为必须重新明确和分清货币与资金、社会游资与国家掌握的可用资金这几个不同概念的区别。
<正> 陕南秦巴山区(全国14大片贫困地区之一)农村合作经营的发展,在改革中经历了农民由自发联合到自觉组织的发展过程,再现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农民,为发展商品生产而选择农业合作化的强烈要求。
<正> 十年农村改革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称承包制)这已经形成人们的共识和定论.我们经过系统的考察后发现,理论界对承包制的内涵几乎未作过明确的界定,基本上是作为一个已定的概念互相引用;对承包制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关系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剖
<正> 1985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出现了多年徘徊的局面。1989年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历史最高年1984年的水平。但是,农业的严峻形势仍没有缓解。面对全国人口每年以1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耕地每年以七八百万亩的速度减少、粮食消费每年以二三百亿斤的速度增加这一严酷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农业始终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正> 全国农业连续5年徘徊,甘肃农业却稳定增长。这与甘肃省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依靠科技兴农的战略思路是分不开的。重视科技兴农较早的平凉、庆阳地区,在1988年农业开始全面恢复的基础上,1989年两地区的农业产值和粮油产量增长速度均居全省之冠。根据陇东实地调查,我们更加感到,依靠科技兴农是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根本途径。
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是前几年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向的一种设想。任何一种战略、设想、方针、政策都是主观意志反映客观实际的产物,都需要通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本文根据宁夏一些地区的实例对这一策略设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希望有更多的同志能用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参加这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