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应做有心人,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从下列三个方面为学生创造机会,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一、分层教学,以不同的教学目标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课堂教学指导与要求,促进学生在各自不同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
1.教学目标分层设置。
目标的设置分为学习能力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目标。学习能力目标:A组是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根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力求提高思维的灵活性;B组是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C组是能指出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与错误,并作补充;D组是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说出,获得帮助。每阶段或每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按具体课题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有的“保底不封顶”,有的尽力“保底”,这些教学要求,恰好落在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使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而不是高不可攀。
给学生的层次定位是相对的,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达到了本级目标,就可向高一层次的目标冲刺,当高一层次目标实现之后,再提出新的目标并给予指导,则学生的学习会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
2.课堂分层教学的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分步递进。
学生按程度分为ABCD四个组,组织教学时根据“新授课”“巩固练习课”、“复习课”的课型而采用“先合后分”、“先分后合”“时分时合”的授课原则。
二、 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帮助学生自主驾驭学习过程
教师应注重学法与教法的互相转化,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渗透某些思维方法,应用某一方法示范,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模仿,从半独立到独立地应用某一思维方法获取新知识,从而学到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果。
引导学生参与独立思考与探索活动便能从一个侧面实现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所谓的“大密度”、“大容量”,甚至为了赶教案而压缩这个时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凡学生自己能演练的题目,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练;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 创设契机,以成功教育为机制,导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教师应努力为各种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经历成功的体验。
1.做好铺垫,扶持学困生,促其成功。
(1)新课教学之前,为学困生做好知识铺垫,课堂教学程序的某些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
(2)发挥分数效能,鼓励学困生争取点滴进步。不管是采用百分制,还是采用等级制,老师都不应当将分数作为自己手中的“特权”,作为“管、压”学生的手段,应借用它来鼓励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借用它来促进他们继续向上攀登。
①先改错,后评分,减轻心理压力。为了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困生练习计算时,我有时允许学困生先改错后计分,目的是排除训练时的心理妨碍,鼓励他们获取成功。
② 减少练习量,创造条件得分。有时可采用减少练习的做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我有时允许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困生只做三题或者一题,但是,我严格要求他们力争每一题都正确,哪怕没有全部做完,但只要做出来的题目正确,我就给他们一百分。这样很有成效,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提高。
2.创设环境,激励优生,探索求新。
优秀的学生在统一考试中总是成功者,但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不能使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应该把培养知识型学生的教育,转变为培养智能型学生的教育。
(1)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学生互相交流,热情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学习活动与交往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四段式教学模式如下:引题预习,尝试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师生研讨,探索规律—反馈调查,体验成功。
(2)师生位置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评出最佳小先生。有些课可让优生事先在老师的指导后上讲台讲课,培养优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上台,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多方参与,解法更多样,有些解法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因此能激励中上等学生不断努力,探索新知。
(3)鼓励大胆猜测与质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课堂教学应设立质疑环节。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教学例题88×125时,我这样质疑: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也同样使计算简便吗?两种方法哪种简便?学生通过研讨这一问题,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例题的学习之中去。引导学生参与质疑,可层层深入:表扬质疑—诱导质疑—指导质疑—提高质疑质量—培养解疑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教师的讲解正是从“设问”开始,要设疑、造难、绘奇,让学生跃跃欲试,试而有获,获而不止。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参与质疑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一、分层教学,以不同的教学目标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课堂教学指导与要求,促进学生在各自不同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
1.教学目标分层设置。
目标的设置分为学习能力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目标。学习能力目标:A组是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根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力求提高思维的灵活性;B组是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C组是能指出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与错误,并作补充;D组是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说出,获得帮助。每阶段或每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按具体课题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有的“保底不封顶”,有的尽力“保底”,这些教学要求,恰好落在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使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而不是高不可攀。
给学生的层次定位是相对的,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达到了本级目标,就可向高一层次的目标冲刺,当高一层次目标实现之后,再提出新的目标并给予指导,则学生的学习会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
2.课堂分层教学的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分步递进。
学生按程度分为ABCD四个组,组织教学时根据“新授课”“巩固练习课”、“复习课”的课型而采用“先合后分”、“先分后合”“时分时合”的授课原则。
二、 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帮助学生自主驾驭学习过程
教师应注重学法与教法的互相转化,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渗透某些思维方法,应用某一方法示范,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模仿,从半独立到独立地应用某一思维方法获取新知识,从而学到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果。
引导学生参与独立思考与探索活动便能从一个侧面实现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所谓的“大密度”、“大容量”,甚至为了赶教案而压缩这个时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凡学生自己能演练的题目,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练;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 创设契机,以成功教育为机制,导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教师应努力为各种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经历成功的体验。
1.做好铺垫,扶持学困生,促其成功。
(1)新课教学之前,为学困生做好知识铺垫,课堂教学程序的某些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
(2)发挥分数效能,鼓励学困生争取点滴进步。不管是采用百分制,还是采用等级制,老师都不应当将分数作为自己手中的“特权”,作为“管、压”学生的手段,应借用它来鼓励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借用它来促进他们继续向上攀登。
①先改错,后评分,减轻心理压力。为了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困生练习计算时,我有时允许学困生先改错后计分,目的是排除训练时的心理妨碍,鼓励他们获取成功。
② 减少练习量,创造条件得分。有时可采用减少练习的做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我有时允许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困生只做三题或者一题,但是,我严格要求他们力争每一题都正确,哪怕没有全部做完,但只要做出来的题目正确,我就给他们一百分。这样很有成效,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提高。
2.创设环境,激励优生,探索求新。
优秀的学生在统一考试中总是成功者,但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不能使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应该把培养知识型学生的教育,转变为培养智能型学生的教育。
(1)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学生互相交流,热情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学习活动与交往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四段式教学模式如下:引题预习,尝试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师生研讨,探索规律—反馈调查,体验成功。
(2)师生位置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评出最佳小先生。有些课可让优生事先在老师的指导后上讲台讲课,培养优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上台,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多方参与,解法更多样,有些解法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因此能激励中上等学生不断努力,探索新知。
(3)鼓励大胆猜测与质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课堂教学应设立质疑环节。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教学例题88×125时,我这样质疑:这道题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也同样使计算简便吗?两种方法哪种简便?学生通过研讨这一问题,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例题的学习之中去。引导学生参与质疑,可层层深入:表扬质疑—诱导质疑—指导质疑—提高质疑质量—培养解疑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教师的讲解正是从“设问”开始,要设疑、造难、绘奇,让学生跃跃欲试,试而有获,获而不止。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参与质疑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