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兴国县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滞后与经济社会的要求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特别是作为相对落后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赣南苏区经济振兴,是当前兴国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就此作了几点思考。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苏区振兴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就不可能生产高质量产品,更不可能发展高水平产业,工业就难以上规模、上层次,更谈不上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是壮大工业产业规模的需要,也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层次的需要,更是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需要。为此,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劳动大军,将为兴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兴国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率不高。据统计,目前兴国县进城务工人员80%以上没有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素质偏低。这既难以适应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更难以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广大农民群众有固定职业和劳务收入,有生存之本,才能推进农民变市民,才能稳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调整农村劳动力布局,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但发展农业规模产业,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而兴国正是缺少这些人才。据调查,因农民没有实用技术,在家从事农业产业劳作的人口只占总农业人口的10%左右。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广大农民群众武装成有文化、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工人,在本地因地制宜开发农业产业,最终自己当老板,从而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兴国县由于受战争的创伤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落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2011年全县贫困人口有20.494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1.51%。面对如此落后的贫困现状,如何找准突破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当前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扶贫的源头不是靠一点政府救济,而是要培养有技能、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农民经济要振兴发展,有很多关键因素,但前提要人才。兴国县有大量的劳动力外流,本地却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缺乏一些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无技能的求职者就业就困难,存在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当前,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振兴发展,就必须要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和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两大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更多的劳动力掌握熟练技术,既可以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又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从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推动“三化”协调推进,实现经济振兴发展。
二、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其中公办职校3所(县职校、卫职校、教师进修学校),民办职校4所(日升、兴旺、宏兴、腾达职校)。校园总面积22.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县职校校园面积1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在职教师285人,在籍生8628人,开设专业14个。从目前情况看,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呈现出“两后”、“两缺”“两低”、“两弱”的特点。
“两后”,即观念意识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方面,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饱受歧视,在人们观念意识里,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是“二流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全县7所职校教室、寝室、食堂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全县职校生均校舍面积9.7平方米,离生均15平方米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如县职校每年在校生有4000余名学生,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实际只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因此剩余1000余名学生,只能通过赴企业实习进行分流,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两缺”,即实训设备缺,专任教师缺。实训设备方面,由于资金紧缺,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过时和严重缺少,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中种庄稼”的现象依然存在,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县职校共有13个专业,除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专业实训设施较为完备外,其它专业的实训设施严重匮乏,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习受到严重制约。专任教师方面,全县“双师型”教师65人,只占教师总数的22.8%;专业教师技师25人、高级工25人,分别占专业教师的11%和11%。尤其是民办职校,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三保一金”,导致职校难聘人、难留人。
“两低”,即接受职教比例低,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学生接受职教比例低,全县职普比仅为0.27:0.73,与国家要求的1:1相比差距很大。如,201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8175人,升入普高3600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仅有2000人,还有2575名学生流入社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校企对接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即学校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而企业积极性不高,“订单培养”日渐减少,导致学生对口就业率较低。 “两弱”,即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弱。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学校仅根据师资和办校条件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缺乏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能力较弱。大部分学校常规办学,设置专业朝大流,而具有本地特色的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电制造、食品加工、油茶开发、脐橙种植等领域的专业无一个,出现开发区“用工荒”、学生“就业难”共存的现象,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弱。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做好宣传文章。转变思想观念,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打破长期以来轻视体力劳动、重视文凭之风的陈腐观念,就必须坚持以宣传引导为突破口,着力破除三个观念:一是破除技能无用论。通过电视、网络、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的就业优势;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破除他们心中技能无用论的观念。二是破除社会歧视论。抓住中考、高考前期,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引导学生选择升学时要根据自己实际和兴趣爱好,实事求是作出理性选择,务求准确无误。大力宣传表彰“蓝领精英”,提高职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积极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三是破除学生自卑论。在高中、初中毕业生中适时安排选择升学和就业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发展各类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通高校教育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同样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社会各界和每个初、高中毕业生都明白读书考大学固然好,读职校学技术同样光荣,从事科学研究固然倍受尊重,从事技术工作一样令人尊敬。
2、强化规划,做好调整文章。坚持规划引领,尽快制定《兴国县十二五职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调整布局,当前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培训机构。树立大职教观念,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启动县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将其它培训机构资源整合到培训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二是整合资金利用。整合扶贫、农粮、科技、人社、教育等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民营企业培训工程”、“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等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统一支配,指定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经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后,由财政据实拨付培训资金,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避免资金浪费。三是科学设置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准入、专业审批和专业评估机制,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超前设置,重点围绕工业产业开设焊工、爆破、服装电车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设花卉苗木、油茶、脐橙、蔬菜种植技术及畜牧家禽养殖技术等专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开设宾馆酒店管理、园林景区建设等专业,为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培养和储备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瞄准沿海市场人才的需求,重拳打造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维修等具有广大前景的专业,形成“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良好格局。
3、加大投入,做好建设文章。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扩大投入为切入点,重点抓好“三大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用于教室、宿舍、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县职校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在县职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使学校学生和培训学员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争取更大的支持。二是加大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实训设施建设是职业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足额安排教学、实训设施购置、维修等方面经费,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与企业在技术开发、设备支持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支持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招聘、录用、选拔专业人才政策,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以多种形式聘用专业教师。同时,探索建立职业学校与园区双向交流挂职工作制度,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4、创新方式,做好结合文章。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构建“大职教”发展格局,就必须创新方式,加强培训,搞好对接,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坚持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一起抓,制定支持和引导民间兴办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并在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年度考核、中职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各展所长、协调推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学校与企业、基地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基地,联合企业,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学校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办到车间、基地,车间、基地作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学校与企业、基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三是培训时间长、中、短期相结合。灵活设置培训方式,根据生源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针对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学制教育,进行长期培训;对农村返乡农民工及城镇再就业人员,采取白天上班晚上培训、平时上班假日培训等方式,进行集中时间培训,做到工学结合两不误;对于农村种养大户,则采取上门服务、流动培训的方式,让他们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种养技术。
责任编辑:欧阳小芹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苏区振兴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就不可能生产高质量产品,更不可能发展高水平产业,工业就难以上规模、上层次,更谈不上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是壮大工业产业规模的需要,也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层次的需要,更是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需要。为此,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劳动大军,将为兴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实现工业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兴国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率不高。据统计,目前兴国县进城务工人员80%以上没有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素质偏低。这既难以适应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更难以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广大农民群众有固定职业和劳务收入,有生存之本,才能推进农民变市民,才能稳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调整农村劳动力布局,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但发展农业规模产业,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而兴国正是缺少这些人才。据调查,因农民没有实用技术,在家从事农业产业劳作的人口只占总农业人口的10%左右。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广大农民群众武装成有文化、懂技术的农业产业工人,在本地因地制宜开发农业产业,最终自己当老板,从而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兴国县由于受战争的创伤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落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2011年全县贫困人口有20.494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1.51%。面对如此落后的贫困现状,如何找准突破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当前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扶贫的源头不是靠一点政府救济,而是要培养有技能、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农民经济要振兴发展,有很多关键因素,但前提要人才。兴国县有大量的劳动力外流,本地却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缺乏一些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无技能的求职者就业就困难,存在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当前,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振兴发展,就必须要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和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两大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更多的劳动力掌握熟练技术,既可以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又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从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推动“三化”协调推进,实现经济振兴发展。
二、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其中公办职校3所(县职校、卫职校、教师进修学校),民办职校4所(日升、兴旺、宏兴、腾达职校)。校园总面积22.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县职校校园面积1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在职教师285人,在籍生8628人,开设专业14个。从目前情况看,兴国县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呈现出“两后”、“两缺”“两低”、“两弱”的特点。
“两后”,即观念意识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方面,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饱受歧视,在人们观念意识里,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是“二流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全县7所职校教室、寝室、食堂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全县职校生均校舍面积9.7平方米,离生均15平方米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如县职校每年在校生有4000余名学生,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实际只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因此剩余1000余名学生,只能通过赴企业实习进行分流,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两缺”,即实训设备缺,专任教师缺。实训设备方面,由于资金紧缺,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过时和严重缺少,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中种庄稼”的现象依然存在,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县职校共有13个专业,除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专业实训设施较为完备外,其它专业的实训设施严重匮乏,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习受到严重制约。专任教师方面,全县“双师型”教师65人,只占教师总数的22.8%;专业教师技师25人、高级工25人,分别占专业教师的11%和11%。尤其是民办职校,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三保一金”,导致职校难聘人、难留人。
“两低”,即接受职教比例低,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学生接受职教比例低,全县职普比仅为0.27:0.73,与国家要求的1:1相比差距很大。如,201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8175人,升入普高3600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仅有2000人,还有2575名学生流入社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校企对接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即学校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而企业积极性不高,“订单培养”日渐减少,导致学生对口就业率较低。 “两弱”,即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弱。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学校仅根据师资和办校条件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缺乏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能力较弱。大部分学校常规办学,设置专业朝大流,而具有本地特色的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电制造、食品加工、油茶开发、脐橙种植等领域的专业无一个,出现开发区“用工荒”、学生“就业难”共存的现象,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弱。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做好宣传文章。转变思想观念,是做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打破长期以来轻视体力劳动、重视文凭之风的陈腐观念,就必须坚持以宣传引导为突破口,着力破除三个观念:一是破除技能无用论。通过电视、网络、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的就业优势;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破除他们心中技能无用论的观念。二是破除社会歧视论。抓住中考、高考前期,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引导学生选择升学时要根据自己实际和兴趣爱好,实事求是作出理性选择,务求准确无误。大力宣传表彰“蓝领精英”,提高职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积极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三是破除学生自卑论。在高中、初中毕业生中适时安排选择升学和就业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发展各类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通高校教育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同样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社会各界和每个初、高中毕业生都明白读书考大学固然好,读职校学技术同样光荣,从事科学研究固然倍受尊重,从事技术工作一样令人尊敬。
2、强化规划,做好调整文章。坚持规划引领,尽快制定《兴国县十二五职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调整布局,当前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培训机构。树立大职教观念,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启动县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将其它培训机构资源整合到培训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二是整合资金利用。整合扶贫、农粮、科技、人社、教育等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民营企业培训工程”、“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等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统一支配,指定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经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后,由财政据实拨付培训资金,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避免资金浪费。三是科学设置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准入、专业审批和专业评估机制,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超前设置,重点围绕工业产业开设焊工、爆破、服装电车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设花卉苗木、油茶、脐橙、蔬菜种植技术及畜牧家禽养殖技术等专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开设宾馆酒店管理、园林景区建设等专业,为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培养和储备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瞄准沿海市场人才的需求,重拳打造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维修等具有广大前景的专业,形成“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良好格局。
3、加大投入,做好建设文章。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扩大投入为切入点,重点抓好“三大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用于教室、宿舍、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县职校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在县职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使学校学生和培训学员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争取更大的支持。二是加大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实训设施建设是职业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足额安排教学、实训设施购置、维修等方面经费,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与企业在技术开发、设备支持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支持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招聘、录用、选拔专业人才政策,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以多种形式聘用专业教师。同时,探索建立职业学校与园区双向交流挂职工作制度,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4、创新方式,做好结合文章。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构建“大职教”发展格局,就必须创新方式,加强培训,搞好对接,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坚持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一起抓,制定支持和引导民间兴办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并在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年度考核、中职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各展所长、协调推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学校与企业、基地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基地,联合企业,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学校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办到车间、基地,车间、基地作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学校与企业、基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三是培训时间长、中、短期相结合。灵活设置培训方式,根据生源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针对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学制教育,进行长期培训;对农村返乡农民工及城镇再就业人员,采取白天上班晚上培训、平时上班假日培训等方式,进行集中时间培训,做到工学结合两不误;对于农村种养大户,则采取上门服务、流动培训的方式,让他们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种养技术。
责任编辑:欧阳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