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7053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北宋文化呈现清淡雅致的总体特征。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四雅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文人对四雅活动的推崇也是北宋雅文化的构成主体与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 雅文化
  一、雅文化概述及北宋“雅文化”产生时代背景简析
  1.何为“雅”
  “雅”字典出“诗之六义”,即赋、比、兴、风、雅、颂。许慎《说文》中有:“雅,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从牙。”可见雅的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雅》为正声,因此,雅便引申出“中”、“正”的涵义。雅,也指“正声”,所谓“正声”指的就是中原雅乐。雅乐因其正得中庸,乐而不淫,“文质彬彬”,不流于浮华,被奉为乐之正统。也因与“雅乐”的关系,“雅”渐渐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文艺、修养、品位、观念相联系。
  自东汉起,“雅”与“俗”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概念。与代表大众的“俗”相对,“雅”代表着贵族精英阶层的审美追求与生活品位。汉魏六朝的文人雅士对美有执著的追求,将绮丽纤华的文风视为风雅。至唐代,经济到达前所未有的繁荣,国家重归统一,民族自信心加强,这个时代体现出的是一种恢弘而崇高的文化气质。历经五代十国再至北宋,社会各个阶层重拾对“雅”的追求,此时的“雅”与之前诸时代的“雅”具有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不再崇尚绮丽繁华,反而追求质朴与深沉。这种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是在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更为深刻与醇厚的文化特质。
  2.北宋“雅文化”时代背景简析
  北宋时期国家的疆土远远小于盛唐,并且受前车之鉴采取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所谓的“积贫积弱”,历史上留下了“孤秦陋宋”的说法,与“炎汉盛唐”相对。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所谓“陋宋”,主要是针对宋代两点严重的缺陷:一是军事实力的孱弱,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屡战屡败;二是政治上因循苟且,为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整体局面。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三百余年间,宋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巅峰。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谈到“传统中国的物质文明,至宋朝已达到极高峰”;“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先进的国家”。 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也有类似的观点:“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两位历史学家所言非虚,在物质文明方面,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国内及对外贸易都有长足的发展。宋代单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量比唐代提高30%,达到四千斤左右。建筑、矿冶、造船、纺织、印刷、造纸、制瓷等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化与专业化,民营手工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繁荣的农业与手工业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宋都城开封兴盛时人口达百万以上,这在同时期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在精神文明方面,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学者众多,学派林立,邵雍、二程、三苏都是耳熟能详的儒学大家。“宋词”在文学历史上声名显赫,但除此之外,宋代的文、诗、曲、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人就占据六位。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开史学著作体裁之先河,对后世史书的编写产生重要影响。
  二、北宋雅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繁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簇拥下,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却并不浮躁喧哗,也不是华美、壮丽或者柔媚,而是更加沉稳、返璞、求真,归结为一个字,就是“雅”。在我国古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合称为文人四雅,是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四个重要的方面。北宋文化的清淡雅致可以从当时文人对这四种雅致活动的热爱与追求中窥得一斑。
  1.茶文化
  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用在这里是对传统茶道的一个代称。饮茶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茶可以养人、养病、养心、提神。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若解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宋以前人们把茶视为一种养生饮品,至宋代,饮茶养生已退为次要,文人雅士阶层将饮茶视为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宋代十分注重烹茶的过程,冲泡程序十分精细复杂,甚至有些琐碎。北宋丁谓《煎茶》一詩便描写了当时煎茶的工序:“开缄试雨前,须汲远山泉。自绕风炉立,谁听石碾眠。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睡醒思满啜,吟困忆重煎。只此消尘虑,何须作酒仙。”整个步骤十分复杂,连清代纪昀纪晓岚看完之后,都觉得“细碎”。之所以这么细碎,是因为文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怀与感悟,希望将烹茶整个过程营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进而展现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调与高尚的艺术品位。
  宋代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是当时的茶道高手,像并称书法“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当时的茶道高手。作为宋代文人集团的精神代表,苏轼是中华传统儒释道三教融会贯通的集大成者。他在品茶、烹茶、种茶等方面都十分在行,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苏轼十分嗜茶,有众多咏茶的诗词留世,他的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的一众过程。词云:“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描写绘声绘色,雅意盎然,从苏轼对饮茶的细致追求中,我们能感受到文人将茶道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结合,从哲学高度体察茶文化,在制茶、点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见心见性,修炼自身。   2.香文化
  香文化在唐宋时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唐代佛教的兴盛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大量域外香料涌入中国,焚香方式和香制品都有了广阔的发展。香文化在唐代整体呈现一种繁丽的景象。进入北宋,香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从皇亲贵族到文人雅士再到平民百姓都有焚香的习惯。北宋时大户人家一般有专门负责香事之人,每逢重要聚会和重大场合都要焚香助兴。平时生活中,居室、厅堂、寝室中香烟也不能间断。宋代稍有身份的妇人出行时,都要跟随专门的侍女手持熏香。焚香经济在宋代也十分发达,集市中有专门做香事生意的店铺,贩卖香料的同时也提供上门布香的服务。香料在北宋不仅用于焚燒,还用于制作点心、茶汤以及墨砚。与此同时,香包香囊的随身佩戴也逐渐流行起来。在香文化普及的大背景下,文人雅士为彰显自身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位,用香更加考究,用香品香的同时,还收集各类香方,亲自制作合香,召集香会雅集成为当时文人圈中一种流行的联谊交际方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一生极其爱香,其《贾天赐惠宝熏乞诗作诗报之》有:“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可以看出,黄庭坚不仅直言不讳的称自己“有香癖”,更将焚香看做是一种“文事”。黄庭坚对香的喜好不是叶公好龙式的,而是有深入的研究。他不仅焚香,还参与了香品香具的制作并钻研改善焚香方式。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许多香方,如《汉宫香诀》、《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等等。他的诗词《谢王炳之慧石香鼎》中又有:“熏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法从空处起,人向鼻头参。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描写了隔火熏香,这种用香方式舒缓而无烟燥之气,香气醇和怡人,低回绵长,意境平和悠远,很符合宋人追求雅致的文化风尚,是黄庭坚所喜爱的方式。在黄庭坚看来,品香不仅是生活的必备事项,更是一项近乎艺术创作的文雅活动。他的诗中有“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说明品香能够使人通过对香的气味、意境的感受,明心见性,进入灵台空明、生命净化的禅境。黄庭坚对焚香的喜爱是宋代文人爱焚香的一个缩影。宋代文人读书问道时要有香为伴,调弦抚琴时要以一炷清香佐心导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时,无香不聚,焚香不仅是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3.插花文化
  插花起源于佛教的供花,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从佛事中分离出来,用于屋内摆设,供人观赏。宋代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代的插花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崇尚清疏之风,追求优美的线条,内涵重于形式,以插花为载体,体现插花者的境界修为与品德节操。宋代插花之风盛行,宫廷、官府、道观、寺庙、酒馆、茶楼、游船等场地都喜爱摆放插花。插花技艺精湛,意境深远,是雅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中有:“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栋,悉以竹筒贮化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扬州产芍药,其妙者不减于姚黄、魏紫。蔡元长(蔡京)知维扬州,亦效洛阳,亦作万华会。”从张邦基的描绘中,北宋宫廷插花宴赏之盛可见一斑。
  宋代插花追求一种清雅之美,这一点从宋代插花器具的使用上可以体现出来。宋代以前,插花器具多为贵金属金银做成的花瓶。宋代供花却很少用金银材质的花瓶,取而代之的是宋代赫赫有名的瓷器,如三十一孔瓷花盘等。除了瓷器之外,宋代供花还会用到竹筒、古鼎彝器等,和金银的雍容华贵相比,宋代供花器具显得更加淡雅脱俗。宋代的士大夫以插花为尚,许多宋诗中都能反映出这一点。苏辙的《戏题菊花》中有:“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赋瓶里梅花》中也有:“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从中可见文人对插花的热爱,据《梦梁录》记载,有些风雅之士出游也要携带桌几,以“列炉焚香、置瓶插花”。
  4.挂画
  挂画,又称“挂轴”,是指把书法和绘画作品挂在房间的一定位置。挂画一般由天杆、地杆、轴头、天头、地头、边、惊燕带、画心及背面的背纸组成,形式多样,包括单条、中堂、屏条、对联、横披、扇面等。起初挂画指挂于茶会座位旁与茶相关的作品,一般以字为多,后来逐渐出现画作以及字画结合的作品,多为水墨山水,以表达旷达悠远的境界为妙。挂画作为茶事的辅助,有助于营造茶事活动氛围,更好地表达茶道思想,为茶事活动增添艺术感。至宋代,挂画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题材渐渐脱离茶事,范围更加广泛。宋代挂画赏画是雅集、茶饮等文人集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人雅士聚集一堂,相互品鉴对方的画作或者藏品,抒发自己的艺术见解,借挂画探讨文学艺术与人生哲学在北宋时期非常流行,不失为一种十分雅致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并不是四个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文人雅士以品茶为由举行雅集,席间焚香助兴,摆插花供观赏,琴棋诗书之余观赏屋内挂画佳作品评一二,如此场景不可谓不雅。这种雅致清淡隽永,重理求真,正是宋代社会雅致文化特征的写照。
  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中的妄念、嗔念、贪念等欲念交错繁杂,我们越来越难静下心来获得一片纯洁与安宁。也许在空闲之余,我们应该学学宋人,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中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用雅致的生活方式洗涤心灵,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宋)吴自牧,梦梁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宋)苏轼,苏诗文集[M],中华书局,1986年。
  3.(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2009年。
其他文献
甲苯磺丁脲(D_(860))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其片剂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降血糖作用较胰岛素持久。甲苯磺丁脲为疏水性药物,在其片剂制备过程中虽然采用大
[组分]主要含硫酸特布他林(Terbu-taline Sulfate 硫酸间羟舒喘宁)。为人工合成的拟交感药。结构式:(?)体内过程: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较完 [Component] The main containing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已成为治疗各型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充血性心衰的重要手段。卡托普利由于含有巯基,毒副作用较多。依那普利(enalapril)为不含巯基的
博来霉素应用于临床已超过18年。在睾丸癌,头颈癌、宫颈癌和淋巴肿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博来霉素可能产生蓄积性剂量限制性肺毒性,所以本药一般不长期应用于病人.最近报
利用2-氨基-5-烷基-1,3,4-噻二唑,芳香醛和亚磷酸三苯酯的类Mannich反应,合成了15个新型的α-氨基膦酸酯,它们的结构经1HNMR,IR,MS和元素分析证实,初步生测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杀菌活性. Fifteen novel α-amino pho
被称为“完整地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收藏家乌利·希克把自己收藏的共计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赠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这批捐赠艺术品出自350位艺术家之手,包括张晓
一项在60年前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执行,并一直被认为是药物研制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药物急性毒性试验LD_(50)最近已被美国FDA宣布废止。这项决定是经长期药理
10月下旬以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人武部组织“民兵卫勤分队”带着医疗器械和药品来到红星农场第一管理区,为职工群众看病治病,义务体检,宣传计划生育知 Since late O
24岁的陈某,2006年6月左眼出现复发性结膜囊肿,需手术摘除。6月24日,陈某在上海市一家医院动了手术。术后,陈感到左眼上眼睑下垂,不能睁眼,医院又为她进行了眼皮下垂的矫正术,术后左眼仍只能微睁。后来陈某了解到,左眼眼皮下垂是因为手术不慎将上睑肌损伤造成的,经鉴定已构成九级伤残。  陈某遂诉至法院,认为医院在术前未向其本人告知术后有关并发症,且在手术中割断了眼上睑肌,要求医院承担过错赔偿责任,并
为探讨微量元素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大鼠模型,研究了中毒大鼠体内自由基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经四氯化碳致毒后,肝组织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