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一直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重视,本文简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与对策。
关键字: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建设工程的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工程中因為质量监管不到位,带来了很多安全事故和问题,轻则损害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重则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于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建筑企业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安全,施工企业要严格保证,从方案的设定到工程完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程质量都符合国家要求,因为质量是建筑业立足的关键,是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1.1 建筑工程质量与整个建筑程序有密切的关系,从可行性研究到建设方案的决策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可以出现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几乎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与材料、技术、工序、检验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连线,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和企业的社会声望。
1.2 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质量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前途,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好好塑造企业形象,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先机,从而被市场所淘汰。
1.3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建筑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一定会使它在经济竞争中丢失大量市场,造成企业成本浪费和国家建筑资源浪费,一方面,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机械、材料、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将给用户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建筑从业人员主要是各地农民工,农民工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有些建筑管理人员不具备管理能力,达不到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督。
1.2 施工设备与技术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2、建设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不严,致使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流入建筑市场;二是施工管理中存在一些不法情况,通过金钱交易逃避监管和质量检验,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导致腐败工程;三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和技术等监督不力,特别是对隐蔽工程没有跟踪检查到位;四是盲目赶工期,造成有的工序没有足够养护时间,造成质量隐患;五是业主单位管理混乱,设计要求朝令夕改,使施工单位疲于返工;六是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使不合格工程蒙混过关;七是要求施工单位带资承建项目,拖
欠工程进度款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3、建设监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理单位的监督权力,影响了建设监理效果的发挥;二是监理单位自身管理模式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存在的问题
4.1政府质量监督性质与现行监督方式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包办式监管方式惯性思维仍在延续,因此现行的质量监督方式仍停留在对实体质量直接监督为主,参与大量隐蔽工程检查的层面上,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没有体现出来。
4.2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质量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的执法机构,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是依法行政,而现有监督人员虽然技术素质较高,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技术管理角色,掌握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水平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综合素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通过监管做施工中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施工监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切实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首先,做好事前控制:未雨绸缪是最好的预防安全事故的方法,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严格制定质量控制方案,首要将设计质量作为施工的基础,将科研作为工程的先导,注意对施工队伍资质的考察,严格检验工程所需的建材质量;其次要做好事中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事中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检查转化为事前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对质量薄弱环节进行跟踪质监,将隐患扼杀在初始阶段,严格把守建筑材料的质量关,谨防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等不良现象,严格监管施工工艺;最后严格检测工程施工质量,并进行资料归档,为今后的查询提供依据。
2、做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蕴含于质量控制中,如果建筑工程是在牺牲大量成本为代价来实现质量标准的话,那该项目在起步上就已经失败了。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主要是材料方面,要加强对材料购买人员监督,提高材料购买人员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慎重选择材料,工作人员要用最少的钱,选购质量好的施工材料。同时,工程的投标、施工、竣工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包括成本控制,在设计和投标阶段一
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尤其是要控制施工进度,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在竣工之后,工作人员要作好合同管理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程纠纷。
3、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严格的建筑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和许可制度,这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和前提条件。实行严格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经济要求招标要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减少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促进我国建设业的振兴和发展;完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避免项目指挥长既是行政主管领导,又是建设管理的“一肩挑”现象,为工程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业主的发包行为,二是公正单位主持招投标工作,严禁业主私自发包、暗箱操作、私下交易以等违规违法,肃清工程项目环境。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涵盖内容十分广,出现问题的环节也多,因此在质量管理中需要工程管理人员从宏观角度出发,从微观角度着手,仔细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人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1(03).
[2] 谭莉,胡均雨.当前质量监督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J].工程质量,2010(S1).
[3] 杨瑞林.浅谈建设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9(33).
关键字: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建设工程的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工程中因為质量监管不到位,带来了很多安全事故和问题,轻则损害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重则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于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建筑企业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安全,施工企业要严格保证,从方案的设定到工程完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程质量都符合国家要求,因为质量是建筑业立足的关键,是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1.1 建筑工程质量与整个建筑程序有密切的关系,从可行性研究到建设方案的决策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可以出现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几乎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与材料、技术、工序、检验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连线,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和企业的社会声望。
1.2 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质量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前途,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好好塑造企业形象,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先机,从而被市场所淘汰。
1.3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建筑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一定会使它在经济竞争中丢失大量市场,造成企业成本浪费和国家建筑资源浪费,一方面,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机械、材料、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将给用户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建筑从业人员主要是各地农民工,农民工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有些建筑管理人员不具备管理能力,达不到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督。
1.2 施工设备与技术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2、建设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不严,致使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流入建筑市场;二是施工管理中存在一些不法情况,通过金钱交易逃避监管和质量检验,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导致腐败工程;三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和技术等监督不力,特别是对隐蔽工程没有跟踪检查到位;四是盲目赶工期,造成有的工序没有足够养护时间,造成质量隐患;五是业主单位管理混乱,设计要求朝令夕改,使施工单位疲于返工;六是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使不合格工程蒙混过关;七是要求施工单位带资承建项目,拖
欠工程进度款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3、建设监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理单位的监督权力,影响了建设监理效果的发挥;二是监理单位自身管理模式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存在的问题
4.1政府质量监督性质与现行监督方式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包办式监管方式惯性思维仍在延续,因此现行的质量监督方式仍停留在对实体质量直接监督为主,参与大量隐蔽工程检查的层面上,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没有体现出来。
4.2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质量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的执法机构,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是依法行政,而现有监督人员虽然技术素质较高,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技术管理角色,掌握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水平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综合素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通过监管做施工中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施工监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切实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首先,做好事前控制:未雨绸缪是最好的预防安全事故的方法,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严格制定质量控制方案,首要将设计质量作为施工的基础,将科研作为工程的先导,注意对施工队伍资质的考察,严格检验工程所需的建材质量;其次要做好事中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事中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检查转化为事前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对质量薄弱环节进行跟踪质监,将隐患扼杀在初始阶段,严格把守建筑材料的质量关,谨防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等不良现象,严格监管施工工艺;最后严格检测工程施工质量,并进行资料归档,为今后的查询提供依据。
2、做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蕴含于质量控制中,如果建筑工程是在牺牲大量成本为代价来实现质量标准的话,那该项目在起步上就已经失败了。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主要是材料方面,要加强对材料购买人员监督,提高材料购买人员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慎重选择材料,工作人员要用最少的钱,选购质量好的施工材料。同时,工程的投标、施工、竣工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包括成本控制,在设计和投标阶段一
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尤其是要控制施工进度,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在竣工之后,工作人员要作好合同管理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程纠纷。
3、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严格的建筑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和许可制度,这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和前提条件。实行严格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经济要求招标要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减少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促进我国建设业的振兴和发展;完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避免项目指挥长既是行政主管领导,又是建设管理的“一肩挑”现象,为工程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业主的发包行为,二是公正单位主持招投标工作,严禁业主私自发包、暗箱操作、私下交易以等违规违法,肃清工程项目环境。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涵盖内容十分广,出现问题的环节也多,因此在质量管理中需要工程管理人员从宏观角度出发,从微观角度着手,仔细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人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1(03).
[2] 谭莉,胡均雨.当前质量监督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J].工程质量,2010(S1).
[3] 杨瑞林.浅谈建设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