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科技选择韩国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很高。
2008年12月4日,作为中国内地首个登陆韩国交易所主板市场的企业,同时也作为全球首个在韩国交易所主板市场发行原始股的境外企业,联合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合科技)以84倍的溢价发行600万原始股,无论在韩国交易所还是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2008年8月至12月,金融危机在全球可谓愈演愈烈,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2008年8月8日Rackspace Hosting Inc首发上市登陆纽约证交所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包括中国企业的IPO便与美国“绝缘”了;同年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A股之后,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上就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公司IPO融资。
截至到2008年11月底,由于中国香港股市进入深度调整,约有半数以上2008年发行的新股依然在发行价以下徘徊,其中,阜丰集团(0546.HK)已较发行价下跌69.5%;2008年上市的83支新股中,已经有超过50%的新股跌穿发行价。
在此情况下,联合科技成功登陆韩国交易所主板对想融资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
走到一起
根据上市后公开资料,联合科技主要由三家内地企业——福建华源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源)、石狮利恒织造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利恒)和温州奥昌合成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奥昌)与高能资本共同参股组成,其中,以生产和加52Pu革、合成皮革为主营业务的奥昌董事长张洪杰持有上市公司34.76%的股份;从事皮革整饰新技术加工,生产针织布、无纺布、服装及运动鞋等业务的华源负责人李美玉、张洪杰、张华昌,以及主营纺织和纺织印染业务的利恒负责人王幼昆、庄毓婉五人共拥有21.24%的股权;此外,高能资本与公众投资者分别拥有14%与30%的股权。
奥昌和华源进行业务整合无可厚非,那么,利恒为何也要参与进来,谁又是其中的牵线人呢?
对于此次重组,华源总经理李美玉公开表示,“我们是同一行业的上下游关系,企业之间也互有参股。”既然是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重组,那么,占14%股权的资本公司高能资本又为何参与到其中呢?显然,此说法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同样也不能解释联合科技在2007年及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动作。
2007年2月,华源、利恒和奥昌以联合参股的形式,在香港注册成立联合科技。同时,在公司成立之初,对于公司治理,联合科技就已经严格按香港的公司法及韩国交易所上市规则进行,成立了董事会,其中1/3以上是独立董事,并成立了监事会,有专职监事。2007年,联合科技在其财务顾问高能资本的安排下完成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私募融资。
显然,这一行动已经充分暴露了联合科技的计划及最终目的,那就是在其财务顾问高能资本的安排下,三家公司先整合一家控股公司,然后再以这家控股公司为主导赴韩国上市。而高能资本,显然是其中的那根“无形的线”。
对于这次重组的最终目的,运作联合科技上市的高能资本CEO杨克民在采访中告诉本刊记者:“联合科技是以三家PU革和纺织印染企业组成的控股公司,如果三家单独去上市,规模都显得比较小,在资本市场没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几个公司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做大做强,那么该公司上市的希望才会更大。我们也是在探索一条中小企业成功资本运作的新路子。”
漫长的历程
在联合科技2007年的一系列行动当中,早在其成立之初,就已经严格按香港的公司法及韩国交易所上市规则进行,成立了董事会。那么,该公司缘何刚成立就将上市的目标直指韩国交易所,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香港交易所或者美国纽约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呢?
“公司选择韩国上市,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比如,韩国市场在亚洲资本市场来看,是规模较大、交易比较活跃的市场。另外,韩国是过去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些经验和技术可以汲取,在业务合作方面也有空间。当然,上市费用也没有香港及新加坡市场高。”杨克民解释说。
而经记者了解,联合科技选择韩国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很高,另外电子、汽车、IT、钢铁、能源等也是韩交所的重要板块。因为韩国有比较好的制造业投资基础,对于联合科技这类制造业企业将更容易获得韩国投资者的认可,同时相比其他交易所,联合科技在韩国交易所更容易获得合理的定价。
此外,韩国交易所上市手续比较简单、费用比较低等客观条件,也成为吸引联合科技在韩国交易所上市的另一“诱惑”。根据资料,包括承销费、保荐费、会计师费、律师费、市场推介费及向交易所缴纳的上市初费等在内的发行成本,以及维持成本包括支付给交易所的上市年费、支付给会计师、律师、券商等的中介费及媒体披露费、市场推介费等,韩国交易所的成本为集资额的5%~7%,新加坡是8%~12%,美国是10%~15%。在上市公司所缴纳的年费当中,韩国交易所每年4500元人民币的年费,与纳斯达克相比仅相当于其1/46,属于新市场当中的最低水准。
“选定了韩国上市之后,我们在2007年初指定了韩国大宇证券作为主要券商,准备2007年10月至11月期间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杨克民回忆说。那么缘何从2007年10月一直到2008年12月,联合科技才正式登陆韩国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呢?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联合科技上市呢?
“这近一年时间的推迟,主要是因为韩国交易所原来的法规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执行的,有些法规不符合国际资本市场惯例。同时,面对股票市场的低迷,联合科技董事会也选择了延后发行,直到2008年11月才重新开始上市路演。”杨克民介绍说。原来,根据韩国交易所申请主板上市审核规定,海外企业需满足经营满三年,净资产不少于8000万元人民币,最近三年平均每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等条件,而在联合科技提交的公司材料当中,联合科技的两家子公司经营期限并不满足三年的要求,基于此,韩国交易所对联合科技的申请只能是有条件地通过了审核,同时要求其增加一年的审计报告。
与此同时,韩国中介机构和交易所对中国企业的陌生,甚至由于韩国大选导致的人事变动,也一度成为联合科技上市过程中的“拦路虎”之一。
由于韩国交易所直到2005年12月18日才开始允许外国企业在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通过IP0发行股票并挂牌上市,因此目前中国企业与韩国交易所之间还可以说是“双方均处于互相了解、熟悉彼此的阶级”。“当然,联合科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遭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而韩国交易所从国际化的角度,非常积极主动地修改规则,这也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杨克民如是说。
2008年12月4日,作为中国内地首个登陆韩国交易所主板市场的企业,同时也作为全球首个在韩国交易所主板市场发行原始股的境外企业,联合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合科技)以84倍的溢价发行600万原始股,无论在韩国交易所还是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2008年8月至12月,金融危机在全球可谓愈演愈烈,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2008年8月8日Rackspace Hosting Inc首发上市登陆纽约证交所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包括中国企业的IPO便与美国“绝缘”了;同年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A股之后,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上就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公司IPO融资。
截至到2008年11月底,由于中国香港股市进入深度调整,约有半数以上2008年发行的新股依然在发行价以下徘徊,其中,阜丰集团(0546.HK)已较发行价下跌69.5%;2008年上市的83支新股中,已经有超过50%的新股跌穿发行价。
在此情况下,联合科技成功登陆韩国交易所主板对想融资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
走到一起
根据上市后公开资料,联合科技主要由三家内地企业——福建华源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源)、石狮利恒织造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利恒)和温州奥昌合成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奥昌)与高能资本共同参股组成,其中,以生产和加52Pu革、合成皮革为主营业务的奥昌董事长张洪杰持有上市公司34.76%的股份;从事皮革整饰新技术加工,生产针织布、无纺布、服装及运动鞋等业务的华源负责人李美玉、张洪杰、张华昌,以及主营纺织和纺织印染业务的利恒负责人王幼昆、庄毓婉五人共拥有21.24%的股权;此外,高能资本与公众投资者分别拥有14%与30%的股权。
奥昌和华源进行业务整合无可厚非,那么,利恒为何也要参与进来,谁又是其中的牵线人呢?
对于此次重组,华源总经理李美玉公开表示,“我们是同一行业的上下游关系,企业之间也互有参股。”既然是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重组,那么,占14%股权的资本公司高能资本又为何参与到其中呢?显然,此说法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同样也不能解释联合科技在2007年及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动作。
2007年2月,华源、利恒和奥昌以联合参股的形式,在香港注册成立联合科技。同时,在公司成立之初,对于公司治理,联合科技就已经严格按香港的公司法及韩国交易所上市规则进行,成立了董事会,其中1/3以上是独立董事,并成立了监事会,有专职监事。2007年,联合科技在其财务顾问高能资本的安排下完成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私募融资。
显然,这一行动已经充分暴露了联合科技的计划及最终目的,那就是在其财务顾问高能资本的安排下,三家公司先整合一家控股公司,然后再以这家控股公司为主导赴韩国上市。而高能资本,显然是其中的那根“无形的线”。
对于这次重组的最终目的,运作联合科技上市的高能资本CEO杨克民在采访中告诉本刊记者:“联合科技是以三家PU革和纺织印染企业组成的控股公司,如果三家单独去上市,规模都显得比较小,在资本市场没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几个公司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做大做强,那么该公司上市的希望才会更大。我们也是在探索一条中小企业成功资本运作的新路子。”
漫长的历程
在联合科技2007年的一系列行动当中,早在其成立之初,就已经严格按香港的公司法及韩国交易所上市规则进行,成立了董事会。那么,该公司缘何刚成立就将上市的目标直指韩国交易所,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香港交易所或者美国纽约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呢?
“公司选择韩国上市,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比如,韩国市场在亚洲资本市场来看,是规模较大、交易比较活跃的市场。另外,韩国是过去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些经验和技术可以汲取,在业务合作方面也有空间。当然,上市费用也没有香港及新加坡市场高。”杨克民解释说。
而经记者了解,联合科技选择韩国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很高,另外电子、汽车、IT、钢铁、能源等也是韩交所的重要板块。因为韩国有比较好的制造业投资基础,对于联合科技这类制造业企业将更容易获得韩国投资者的认可,同时相比其他交易所,联合科技在韩国交易所更容易获得合理的定价。
此外,韩国交易所上市手续比较简单、费用比较低等客观条件,也成为吸引联合科技在韩国交易所上市的另一“诱惑”。根据资料,包括承销费、保荐费、会计师费、律师费、市场推介费及向交易所缴纳的上市初费等在内的发行成本,以及维持成本包括支付给交易所的上市年费、支付给会计师、律师、券商等的中介费及媒体披露费、市场推介费等,韩国交易所的成本为集资额的5%~7%,新加坡是8%~12%,美国是10%~15%。在上市公司所缴纳的年费当中,韩国交易所每年4500元人民币的年费,与纳斯达克相比仅相当于其1/46,属于新市场当中的最低水准。
“选定了韩国上市之后,我们在2007年初指定了韩国大宇证券作为主要券商,准备2007年10月至11月期间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杨克民回忆说。那么缘何从2007年10月一直到2008年12月,联合科技才正式登陆韩国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呢?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联合科技上市呢?
“这近一年时间的推迟,主要是因为韩国交易所原来的法规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执行的,有些法规不符合国际资本市场惯例。同时,面对股票市场的低迷,联合科技董事会也选择了延后发行,直到2008年11月才重新开始上市路演。”杨克民介绍说。原来,根据韩国交易所申请主板上市审核规定,海外企业需满足经营满三年,净资产不少于8000万元人民币,最近三年平均每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等条件,而在联合科技提交的公司材料当中,联合科技的两家子公司经营期限并不满足三年的要求,基于此,韩国交易所对联合科技的申请只能是有条件地通过了审核,同时要求其增加一年的审计报告。
与此同时,韩国中介机构和交易所对中国企业的陌生,甚至由于韩国大选导致的人事变动,也一度成为联合科技上市过程中的“拦路虎”之一。
由于韩国交易所直到2005年12月18日才开始允许外国企业在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通过IP0发行股票并挂牌上市,因此目前中国企业与韩国交易所之间还可以说是“双方均处于互相了解、熟悉彼此的阶级”。“当然,联合科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遭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而韩国交易所从国际化的角度,非常积极主动地修改规则,这也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杨克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