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赏,是一个欣赏艺术和领略艺术魅力的过程和体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是美育中的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很多的艺术品欣赏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鉴赏课堂上不断探索创新,更新观念,创设情境,同时注重课堂语言的生动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体会到艺术美带来的享受。
关键词:艺术性;激发;创设情境;培养;课堂语言
一、更新观念,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句古话说得好: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堂必须废除“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作为鉴赏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拔、启发、诱导、调控,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何神秘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问题要少而精,重点突出。其三,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只有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才能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机会,从而提高个人的美术素养和悟性。
二、创设情境,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艺术化表现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好的艺术品往往会为我们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或是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教师适当为学生们介绍某些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艺术经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解读艺术之美。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鉴赏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这就要求美术教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设境。
例如:在鉴赏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四课凡高的作品《星月夜》时,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我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幻灯片及背景音乐,一边给学生拓展梵高的生平故事。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几次工作的挫折,几次恋爱的失败,让这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屡受打击……1880年受在巴黎画廊工作的弟弟提奥的影响学画,次年拜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为师……
1888年2月梵高到达法国最南端阿尔,阿尔明媚的春光使他的调色板亮了起来,他画风大变。他发现一种植物,每天执着地围着太阳而旋转。梵高疯狂的喜欢上这种植物,天天画它,大家猜猜是什么植物?”
“向日葵!”学生们回答的响亮而整齐。
紧接着我用幻灯片为大家展示了梵高在阿尔创作的多副《向日葵》,并且与之在巴黎画的《向日葵》相对照,让学生体会到梵高画面色调和风格的变化。
“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梵高的朋友高更于1888年10月来到阿尔,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终于,在和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后,梵高割掉了他的左耳,一直没人理解的梵高疯了。1889年5月梵高自愿去法国圣雷米疯人院,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50多幅,《星月夜》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边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一边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个疯子眼中的世界,彗星是他视觉的幻像,树的枝杆扭曲变形,整个天空打着漩涡,仿佛要把一切吞噬…… 我怎么会在这里?我的耳朵怎么没有了?梵高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战战兢兢……梵高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慌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之后的梵高在私人医生伽塞的陪同下接受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1890年7月,梵高与医生发生的争吵后,用手枪瞄准自己的肚子,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印象派的元老毕沙罗曾这样评价凡高:“当我见到这个青年时,我就觉得此人要么会成为一个大艺术家,要么会成为一个疯子……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两样都是。”我觉得,梵高触动我们的或许不只是他的画,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他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吧!
整个故事讲下来,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也对梵高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通过播放幻灯片和讲解艺术家的经历历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情境。让学生自主赏析评价美术作品,真切领略到艺术的优美奇异和魅力。
三、生动活跃,注重鉴赏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一)课堂语言应饱含激情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若想广泛地调动起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富有激情。
其实教师讲课也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在熟练掌握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语言技巧,把握住感情色彩,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变化及恰当手势等,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二)课堂语言应推理严密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同时准确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高度概括。使整个课堂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清晰印象和完整记忆。
(三)课堂语言应该幽默而富有启发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风趣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讲到概念具象,意象,抽象时,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艺术语言的主体性表现。几句话理解起来有些晦涩。
我们提倡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是想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疲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风趣的语言好比课堂的“味精”,投放适量,会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
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为中学生接触艺术开启了一扇门,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领入艺术的殿堂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并培养学生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鉴赏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位战斗在美育战线的同仁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美育事业定能逐渐完善走向成功。
关键词:艺术性;激发;创设情境;培养;课堂语言
一、更新观念,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句古话说得好: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堂必须废除“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作为鉴赏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拔、启发、诱导、调控,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何神秘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问题要少而精,重点突出。其三,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只有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才能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机会,从而提高个人的美术素养和悟性。
二、创设情境,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艺术化表现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好的艺术品往往会为我们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或是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教师适当为学生们介绍某些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艺术经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解读艺术之美。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鉴赏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这就要求美术教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设境。
例如:在鉴赏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四课凡高的作品《星月夜》时,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我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幻灯片及背景音乐,一边给学生拓展梵高的生平故事。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几次工作的挫折,几次恋爱的失败,让这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屡受打击……1880年受在巴黎画廊工作的弟弟提奥的影响学画,次年拜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为师……
1888年2月梵高到达法国最南端阿尔,阿尔明媚的春光使他的调色板亮了起来,他画风大变。他发现一种植物,每天执着地围着太阳而旋转。梵高疯狂的喜欢上这种植物,天天画它,大家猜猜是什么植物?”
“向日葵!”学生们回答的响亮而整齐。
紧接着我用幻灯片为大家展示了梵高在阿尔创作的多副《向日葵》,并且与之在巴黎画的《向日葵》相对照,让学生体会到梵高画面色调和风格的变化。
“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梵高的朋友高更于1888年10月来到阿尔,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终于,在和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后,梵高割掉了他的左耳,一直没人理解的梵高疯了。1889年5月梵高自愿去法国圣雷米疯人院,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50多幅,《星月夜》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边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一边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个疯子眼中的世界,彗星是他视觉的幻像,树的枝杆扭曲变形,整个天空打着漩涡,仿佛要把一切吞噬…… 我怎么会在这里?我的耳朵怎么没有了?梵高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战战兢兢……梵高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慌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之后的梵高在私人医生伽塞的陪同下接受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1890年7月,梵高与医生发生的争吵后,用手枪瞄准自己的肚子,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印象派的元老毕沙罗曾这样评价凡高:“当我见到这个青年时,我就觉得此人要么会成为一个大艺术家,要么会成为一个疯子……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两样都是。”我觉得,梵高触动我们的或许不只是他的画,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他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吧!
整个故事讲下来,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也对梵高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通过播放幻灯片和讲解艺术家的经历历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情境。让学生自主赏析评价美术作品,真切领略到艺术的优美奇异和魅力。
三、生动活跃,注重鉴赏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一)课堂语言应饱含激情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若想广泛地调动起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富有激情。
其实教师讲课也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在熟练掌握授课内容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语言技巧,把握住感情色彩,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变化及恰当手势等,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二)课堂语言应推理严密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同时准确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高度概括。使整个课堂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清晰印象和完整记忆。
(三)课堂语言应该幽默而富有启发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风趣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讲到概念具象,意象,抽象时,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艺术语言的主体性表现。几句话理解起来有些晦涩。
我们提倡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是想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疲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风趣的语言好比课堂的“味精”,投放适量,会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
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为中学生接触艺术开启了一扇门,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领入艺术的殿堂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并培养学生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鉴赏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位战斗在美育战线的同仁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美育事业定能逐渐完善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