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新炒”别有味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在复习课文时,如何上出新意并提高复习的实效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难点。选好复习要点,进而温故知新、温故知深,并着眼于学生解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单篇课文复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单篇课文;复习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在复习课文时,如何把这个“旧例”上出“新意”却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把复习课文比作“炒冷饭”,自己“炒”得枯燥,学生“吃”得无味,以致课文复习成了“鸡肋”,不复习不放心,复习了效果却不佳。笔者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困惑,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来探索单篇课文的复习策略。
  一、选好复习要点
  课文复习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复习目标合理地选择复习要点。怎样选好复习要点呢?笔者认为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依据指导文件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与检测的依据。2014年的《指导意见》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作了如下要求:
  【基本要求】
  1.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人性美,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2.辨析小说中多重对比手法,理解它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发展要求】
  阅读《巴黎圣母院》全书,写一篇故事梗概或《爱斯梅拉达传》。
  从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和对比手法是本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
  (二)关注专题内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下的一篇小说,其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从专题和板块的标题不难发现,编者意在引导执教者突出人物形象和对比手法对主题的作用。
  (三)体现文体特点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一篇小说,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三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是阅读小说要把握的四个基本点,而人物无疑是中心点,因为它是作者创作小说的着力点,连接着环境、情节与主题。
  (四)掌握学情
  这里的学情既包括学生在新课时学了哪些内容,也包括学生在阅读小说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复习课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就《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而言,新课时学生已通过情节、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美丑对照手法等方面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五)贴近考试要求
  复习课文一方面是巩固落实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对学生来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是最为重要的。“学考标准”对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考查要求如下: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④会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高考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
  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阅读。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在复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把“群众”作为复习要点。群众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常见的考点,更寄寓着雨果的创作原则和思想启蒙。
  二、化为解题能力
  复习课文要避免“炒冷饭”,就一定要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然而往哪方面“拓新”呢?笔者认为,从对学生实用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贴近考试,把课文复习转化为阅读能力,更直接地说是转化为解题能力。于是,笔者在复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把“群众形象及其作用”定为“训练解题能力”的目标。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但作者却用较多的笔墨多次写到围观群众,想让读者看到怎样的群众呢?学生根据新课时的学习,很快便回顾起来,看到的是精神空虚、愚昧无知、可被感化的群众。这是“温故”,抓住这个点,分析群众这一次要人物的作用便是“拓新”之处,也是解题能力的训练点。
  (一)暗示社会环境
  小说中交代了群众有观赏行刑的习惯,描写了群众围观刑场时哄笑、咒骂等行为,展示了他们的无聊、庸俗、麻木、缺乏同情心的一面。而群众作为背景人物,且以群体形象出现,暗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开篇就写到群众向刑场聚拢,伽西莫多受刑时群众哄笑、咒骂,伽西莫多索水时群众的冷漠,直至结尾被感化。群众贯穿始终,是故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三)反衬主要人物
  群众对伽西莫多受刑时的哄笑、咒骂以及索水时的冷漠,与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善良和宽容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反衬了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具有人性之美的形象。
  (四)表现小说主题
  群众前面表现了恶的一面,结尾又被感化了,前后行为的对比,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表现了人性中美和丑的对立统一,表达了作者对丑恶人性的批判,对美好人性的歌颂与呼唤。这正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引导学生概括分析群众形象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过程,不仅复习了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更是从中总结出解答次要人物作用这类问题的思路——关注“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四个关键点,即次要人物本身的作用,对环境、情节、主要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经过这样的复习,学生就会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并内化为解题能力,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很容易进行迁移,从而全面而有条理地作答。
  三、提升人文素养
  一部经典著作,有形的文字背后,一定还有着无形的思想内涵。《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其中融合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寄寓着作者的创作原则和思想启蒙。因此,复习这样的课文,不能仅仅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创作原则和思想,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笔者在复习本课时,依然抓住“群众”这一复习要点,让学生探讨作者融入其中的创作原则和思想,以达到“温故而知深”的目的。
  (一)美丑对照的艺术实践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里面,恶与善相共,阴暗与光明相共。”小说中,群众自身前后的对比,群众与爱斯梅拉达、克洛德等的对比,正是作者以这种审美的对照原则来进行艺术实践的。美丑对照是雨果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1]
  (二)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传》中写道:“中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摆脱了神权的桎梏,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应该享有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和权力。”正如文中“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的状态里,停留在道德和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象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一段,作者对群众怀着悲悯与同情,最后群众被感动,预示着从封建专制和神权压迫下摆脱出来,正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闪耀。[2]
  (三)辩证的人性论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了这样的问题:“克洛德如果在场会不会被感动呢?作者为什么只安排群众被感动,而不安排克洛德也被感动呢?”很显然,作者对克洛德是彻底不抱希望的,因为他是封建神权的代表,是压迫奴役群众的工具。群众则不同,尽管表现出了恶的一面,但是他们是被蒙蔽而至愚昧的,群众本质是好的,有向善的心理。这充分表明了作者辩证的人性论思想。[3]
  (四)不放弃、不绝望的人格理想
  雨果曾说:“不绝望,不放弃,社会总在向光明走去。”小说结尾,群众被感动了,是爱斯梅拉达的“魅力”,也是雨果浪漫的人格理想。试想,如果群众不被感动,那将是一个多么黑暗而可怕的世界。[4]
  (五)浪漫主义手法
  小说中的群众面对血淋淋的刑场哄笑,面对伽西莫多的哀求无动于衷,可见中世纪的封建神权对人民群众的奴役是多么深重。而群众却被爱斯梅拉达的一个举动感动了,这样的转变确实突然,却正是作者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4]
  这些创作原则和启蒙思想不仅可以熏染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复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加以提升,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本务。
  综上所述,选好复习要点,进而温故知新、温故知深,从文本面到训练面再到素养面的“一线多面”式的立体化单篇课文复习方略,是笔者在困惑中的摸索,试图“冷饭炒出新滋味”。将之付诸笔端,企望广大同人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利群.试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1985(02):86-93.
  [2]任静文.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人道主义进步性[J].榆林学院学报,2007(09):69-71.
  [3] 冬梅.人性论思想——简析雨果作品的思想内涵[J].语文学刊,2007(04):98-99.
  [4] 汪建文.论雨果文学思想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1):13-19.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层面是需要有所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该书的独特写作手段,跳出传统阅读的“套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整本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整体意识;《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
期刊
【编者按】在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课堂,并将之总结为“大气精致,厚重高效”八个大字:“大气”着眼于课堂立意,“精致”着眼于课堂驾驭,“厚重”着眼于教学内容,“高效”着眼于目标达成。四维一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上的共同追求。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落实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两大素养
期刊
摘 要:诗歌鉴赏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诗歌鉴赏教学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品尝诗境,提高鉴赏水平;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关键词: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对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
期刊
【名师档案】庄平悌,浙江省泰顺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名教师,泰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同义手段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担任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基地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教育局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研究指
期刊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语文课,而非政治、历史、文化或伦理课。亦即必须守住语文的体性[1],再来谈好。  如何守住?指向形式秘妙的揭示!体悟言语表现的智慧!  语文的内容实在庞杂,真的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唯有形式知识。夏丏尊先生早就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2]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玩绎、体悟作者个性化的形式创造智慧
期刊
摘 要:好课应具备三个特点——真实、创新、个性。真实体现在对学情真实把握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在真实地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自我有效深入的对话上;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独创性处理上,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个性体现在课堂风格上,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有关。  关键词:好课;真实;创新;个性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毕生追求的理想。一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文言字词的本义。  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文言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运用“据形析义”“建图索义”方法释解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教学设计】  一、
期刊
鲁迅在《呐喊(自序)》的开篇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社戏》作于1922年10月,是《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自序则写于同年12月,属于鲁迅诗意童年的《社戏》也一定是
期刊
摘 要:不少教师以“考试大纲没有将对比纳入要求掌握的9种修辞手法”为据,认为对比不是修辞手法,反对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让学生了解。这种以考试大纲决定教学内容,唯考纲是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做法是不正常的,应该改变,从而恢复正常的教考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比修辞;教学内容  对比是不是修辞?如果是,该不该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
期刊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