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加深,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所有者、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所有者不断的强化对管理者的监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获取利益。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对骨干员工提出了股权激励措施,改善了上市公司股权问题,也改善了高管激励不足的问题,成为改善、提升企业价值的措施。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不到位,实施盈余活动的空间较大。因此,企业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调节财务数据以达到预期目的,给顺利实施股权激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实现所有者、管理者利益趋同,减少盈余管理动机,使企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股权激励;利益趋同
经济不断发展,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股权激励实现盈余管理,由于股权激励可以激励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但激励作用的发挥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问题产生,管理者以股权激励制度,使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并且将股票作为激励物使员工积极工作,加大员工对于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使其可以分享企业利润并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一、股权激励及盈余管理概述
(1)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
股权激励是股东与管理者利益趋同,而通过股权授予,使其得到收益的一种分配措施,以此对管理者形成激励,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权激励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有责任去工作,激励对象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目的是避免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还依然可以积极的投入精力参与企业的运营,并且给企业带来好业绩。
(2)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盈余管理是激励方式之一,是管理者为自身利益,利用会计政策可操作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控制对外信息披露内容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为加大盈利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盈余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它是管理人员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经营成果、销售业绩进行错误的理解,影响其对财务报告判断。
二、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方式
(1)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方式
1.变更会计政策
上市公司业务复杂多样,存在许多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上市公司在财务披露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外体现出利好的信息。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趋同。但短期内,尤其是被激励对象授权期间,为更多获得行权收益,经营者往往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利用变更政策实行盈余操纵。具体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等变更。
2.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变更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存在不稳定性,同时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经营业务复杂化,企业经营者有效利用信息处理中的不确定性评价,进行的一种管理者主观性操作,使得会计评估有效地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变更。
(2)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条件
1.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备
一是会计准则短时间不会变化,新经营活动没有相应的准则,二是一些会计准则自身具有模糊性,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利用政策对會计信息加以调节。实务、政策间存在时滞性,实务活动中没有标准,财务人员可以加之主观判断,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他们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为盈余管理创造了便利。
2.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企业内部治理、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大部分中、小股东无法参加并监督管理层行为。另外,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较晚,对于管理层制衡作用不强,导致股权激励时,高管实现盈余管理活动。
3.外审独立性不足
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管理层有权聘任事务所。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影响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使外部审计独立性丧失。审计人员不能根据独立判断、履行外部监督职能,无法实现有效监督作用。
(3)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动机
1.契约动机
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契约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两者利益不一致,股东处于信息劣势方,因此,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约定,以企业业绩为依据决定其薪酬高低。而管理者较股东处于信息优势方.,对业绩目标可以通过修饰财务报表、经营活动来完成。股权激励方案中预先设定业绩目标,只有管理者努力实现该业绩才可以获得股权。因此,管理层为获取股权利益,采取措施完成业绩。那么契约动机是股权激励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2.政治成本动机
许多企业经营者为了应对政策、监管会采取盈余管理。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一些公司会采取会计手段减少盈利,降低政府管制影响。有的国有企业管理层会提高业绩,迎合上层监管机构,使自己发展前程较好。股权激励企业管理层,面对政府监管风险,也会选用修饰利润减小政治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3.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会运用报表信息衡量股票价格、投资价值。政府监管要求使企业管理层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为避免暂停上市,会增加盈利保住上市资格。股权激励企业,同样会面临资本市场中的问题,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也是股权激励下企业盈余管理的一项动机。
三、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利益趋同效益关系
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断改变,致使上市公司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那么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利益相关者,如果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利益不一致时,就有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股权激励是实现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趋同,设计方案中对激励条件进行了约束,达到条件才会产生股权激励行动。这是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原因,刺激其为实现股权激励条件实行利润操纵。股权激励保证盈余管理收益最大化,激励方案目的是对管理行为的约束,缓解代理关系中的问题,保证财务信息质量。但是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不全面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性行为。因此,当股东、管理层长远利益一致,才可以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2)机会主义行为效益
代理成本、委托代理、信息不又如你等问题,使上市公司股权浪锄计划产生,股东希望通过其将利益各方利益趁同,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股权浪烦加{划想达到长期激励目的依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管理层会由于计划中业绩目俪量定过高,实行盈余管理达到短期业绩的快速提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当前仿.面由于我国股权激励法律不够完善,另仿面受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内控、审计、资本市场、监管、外部不健全影响,股权浪烦勺往往会带来盈余管理,影响其效果。这实际上体现了上市公司公司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心态。
四、股权激励机制下盈余策略
由于我国市壕姓圣济并不完整,进行管理者业绩考核时,应该设计好管理层激励机制,不仅以单指标进行,还需要确定激励标准,标准设定中应该考虑其是否真正提升了石匕业市场价值。同时,资本市场运行需要多方监督,实行股权激励,严格执行监管政策,使企业主动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会计信息披露准确性,防止管理层盈余管理。要求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稳定运营,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应该关注行权价格的制定,真正实现管理层积极投入运营,企业市场价值提升,达到行权目的,延长平均化行权价格交易日,防止行权蒯胡管理层进行的股价操纵。另外,还需要加强监管约束,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科学设置股权激励方案、完善会计制度及股权激励李劫见,才可以保证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损害。
五、总结
股权激励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利益趋同效应,减少机会主义,它不只会有效提高经济利润,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当前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成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需要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对盈余管理以适当措施加以控制,才可以实现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范圣然,陈志斌.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现金流风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2]兰秀文,任凤凤.股权结构、股权激励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1)
[3]邹颖,汪平,张丽敏.股权激励、控股股东与股权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15(06)
关键词:盈余管理;股权激励;利益趋同
经济不断发展,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股权激励实现盈余管理,由于股权激励可以激励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但激励作用的发挥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问题产生,管理者以股权激励制度,使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并且将股票作为激励物使员工积极工作,加大员工对于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使其可以分享企业利润并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一、股权激励及盈余管理概述
(1)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
股权激励是股东与管理者利益趋同,而通过股权授予,使其得到收益的一种分配措施,以此对管理者形成激励,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权激励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有责任去工作,激励对象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目的是避免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还依然可以积极的投入精力参与企业的运营,并且给企业带来好业绩。
(2)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盈余管理是激励方式之一,是管理者为自身利益,利用会计政策可操作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控制对外信息披露内容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为加大盈利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盈余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它是管理人员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经营成果、销售业绩进行错误的理解,影响其对财务报告判断。
二、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方式
(1)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方式
1.变更会计政策
上市公司业务复杂多样,存在许多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上市公司在财务披露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外体现出利好的信息。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趋同。但短期内,尤其是被激励对象授权期间,为更多获得行权收益,经营者往往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利用变更政策实行盈余操纵。具体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等变更。
2.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变更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存在不稳定性,同时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经营业务复杂化,企业经营者有效利用信息处理中的不确定性评价,进行的一种管理者主观性操作,使得会计评估有效地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变更。
(2)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条件
1.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备
一是会计准则短时间不会变化,新经营活动没有相应的准则,二是一些会计准则自身具有模糊性,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利用政策对會计信息加以调节。实务、政策间存在时滞性,实务活动中没有标准,财务人员可以加之主观判断,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他们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为盈余管理创造了便利。
2.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企业内部治理、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大部分中、小股东无法参加并监督管理层行为。另外,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较晚,对于管理层制衡作用不强,导致股权激励时,高管实现盈余管理活动。
3.外审独立性不足
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管理层有权聘任事务所。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影响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使外部审计独立性丧失。审计人员不能根据独立判断、履行外部监督职能,无法实现有效监督作用。
(3)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动机
1.契约动机
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契约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两者利益不一致,股东处于信息劣势方,因此,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约定,以企业业绩为依据决定其薪酬高低。而管理者较股东处于信息优势方.,对业绩目标可以通过修饰财务报表、经营活动来完成。股权激励方案中预先设定业绩目标,只有管理者努力实现该业绩才可以获得股权。因此,管理层为获取股权利益,采取措施完成业绩。那么契约动机是股权激励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2.政治成本动机
许多企业经营者为了应对政策、监管会采取盈余管理。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一些公司会采取会计手段减少盈利,降低政府管制影响。有的国有企业管理层会提高业绩,迎合上层监管机构,使自己发展前程较好。股权激励企业管理层,面对政府监管风险,也会选用修饰利润减小政治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3.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会运用报表信息衡量股票价格、投资价值。政府监管要求使企业管理层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为避免暂停上市,会增加盈利保住上市资格。股权激励企业,同样会面临资本市场中的问题,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也是股权激励下企业盈余管理的一项动机。
三、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利益趋同效益关系
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断改变,致使上市公司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那么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多利益相关者,如果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利益不一致时,就有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股权激励是实现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趋同,设计方案中对激励条件进行了约束,达到条件才会产生股权激励行动。这是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原因,刺激其为实现股权激励条件实行利润操纵。股权激励保证盈余管理收益最大化,激励方案目的是对管理行为的约束,缓解代理关系中的问题,保证财务信息质量。但是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不全面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性行为。因此,当股东、管理层长远利益一致,才可以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2)机会主义行为效益
代理成本、委托代理、信息不又如你等问题,使上市公司股权浪锄计划产生,股东希望通过其将利益各方利益趁同,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股权浪烦加{划想达到长期激励目的依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管理层会由于计划中业绩目俪量定过高,实行盈余管理达到短期业绩的快速提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当前仿.面由于我国股权激励法律不够完善,另仿面受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内控、审计、资本市场、监管、外部不健全影响,股权浪烦勺往往会带来盈余管理,影响其效果。这实际上体现了上市公司公司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心态。
四、股权激励机制下盈余策略
由于我国市壕姓圣济并不完整,进行管理者业绩考核时,应该设计好管理层激励机制,不仅以单指标进行,还需要确定激励标准,标准设定中应该考虑其是否真正提升了石匕业市场价值。同时,资本市场运行需要多方监督,实行股权激励,严格执行监管政策,使企业主动履行自身职责,确保会计信息披露准确性,防止管理层盈余管理。要求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稳定运营,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应该关注行权价格的制定,真正实现管理层积极投入运营,企业市场价值提升,达到行权目的,延长平均化行权价格交易日,防止行权蒯胡管理层进行的股价操纵。另外,还需要加强监管约束,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科学设置股权激励方案、完善会计制度及股权激励李劫见,才可以保证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损害。
五、总结
股权激励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利益趋同效应,减少机会主义,它不只会有效提高经济利润,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当前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成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需要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对盈余管理以适当措施加以控制,才可以实现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范圣然,陈志斌.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现金流风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2]兰秀文,任凤凤.股权结构、股权激励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1)
[3]邹颖,汪平,张丽敏.股权激励、控股股东与股权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