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庐位于如东碧桂园二期西门北侧二楼,闹中取静,古韵飘香。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芥庐不失为心灵栖息绝佳之处。
芥庐主人仲石先生,一翩翩少年,供职于如东县博物馆,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均颇有造诣。
应邀拾级而上,仲石闻声远远喊话:“康兄来啦!”我答应着,边走边观赏墙壁上张挂的字画。
这些作品并非出自稀世大家,然件件装帧考究,不乏精品力作,足可玩味。惠映清的字守正出新,或狂放不羁,或怪诞朴拙,个性才情跃然纸上,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桑俊的人物画,竖幅下方一老者青衫垂袖,款款而行,一童子侧身抱琴,怡然相随,右边竖行行草题款,其余皆空。“世事何须我劳心”,不禁让我想起慧能禅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潘宗和先生的梅花图,构图奇绝,疏密有致,墨韵生动,上有耕云楼江鸿题跋:“唯有此花最知君。”人梅两相知,孤傲不流俗,可一窥也。江鸿乃丰利镇以画牛著称的徐善华先生。斯人已逝,留在人间的墨迹,当宝之也。
七点前后,琴师沈杰,画友桑俊、沙红波等纷至沓来,我们随性围坐。长桌中央,一块黑色嵌金长毯上,一溜敞口瓷碗里分别盛着枇杷、香瓜、西瓜、李子等瓜果,黄的、绿的、红的、紫的,鲜艳夺目,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仲石一袭米黄对襟短袖,背墙而坐面对我们,开始提壶泡茶。先是碧螺春,继而老白茶,最后奉上冰鎮红茶。
每人一只清代青花瓷小杯,边聊边品,边品边赏。仲石不时变戏法似的掏出几件古董:春秋时期德清窑青瓷茶碗,裂缝锔了七个铜钉;宋代兔毫盏,缺口黑漆补上,描画金线花边;宋代的白瓷莲花碗,碗口的豁口打磨过……这些都是仲石自己摸索修复而成。大家轮番一一把玩,深深叹服。我翻开一瓷碗,发现外壁上部釉彩挂壁垂露,光洁温润,下部却色异质粗,遂问:“这咋的?”仲石解释道,这就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建盏,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口沿釉薄,内底釉厚,外壁往往施半釉,避免粘窑。经高温煅烧,釉质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因建盏大小刚好可一手把持,底部不施釉,便于抓握。“一握”之词即出自于此。我反扣建盏握住盏的底部,的确刚好一手把握,不打滑。实践出真知,古人的体会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继续品茗,赏器,深聊,不知不觉间,眼前瓷碗里的瓜果已成腹中之物,伴随着阵阵泛起的茶香,回味绵长。仲石告诉我们,这些盛放瓜果的器皿也都是宋代的碗盏器具。
桌上杯盏碗碟,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敞口的,撇口的,敛口的,束口的……张口朝天,在射灯的沐浴下,发出一束束光,饱含百年峥嵘,千古幽思。
抬头看“芥庐”二字,何以此名之?乃取自佛经“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观其室,恰比于居芥子之态,室陋茶香亦可醉人也!倏乎茶香已起,琴声少闻,大音稀声,纳须弥于芥,颇类之无为境界,过眼溪山皆不是,繁花落尽看春深,世态通达后,圆融无漏时,言尽人生之微之况味也。
“究竟得到头陀彼岸,以无碍眼等视众生。”“芥庐”二字下方,仲石以弘一法师书体写就的禅语,大概就是“芥庐”最贴切的注解吧。
芥庐主人仲石先生,一翩翩少年,供职于如东县博物馆,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均颇有造诣。
应邀拾级而上,仲石闻声远远喊话:“康兄来啦!”我答应着,边走边观赏墙壁上张挂的字画。
这些作品并非出自稀世大家,然件件装帧考究,不乏精品力作,足可玩味。惠映清的字守正出新,或狂放不羁,或怪诞朴拙,个性才情跃然纸上,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桑俊的人物画,竖幅下方一老者青衫垂袖,款款而行,一童子侧身抱琴,怡然相随,右边竖行行草题款,其余皆空。“世事何须我劳心”,不禁让我想起慧能禅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潘宗和先生的梅花图,构图奇绝,疏密有致,墨韵生动,上有耕云楼江鸿题跋:“唯有此花最知君。”人梅两相知,孤傲不流俗,可一窥也。江鸿乃丰利镇以画牛著称的徐善华先生。斯人已逝,留在人间的墨迹,当宝之也。
七点前后,琴师沈杰,画友桑俊、沙红波等纷至沓来,我们随性围坐。长桌中央,一块黑色嵌金长毯上,一溜敞口瓷碗里分别盛着枇杷、香瓜、西瓜、李子等瓜果,黄的、绿的、红的、紫的,鲜艳夺目,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仲石一袭米黄对襟短袖,背墙而坐面对我们,开始提壶泡茶。先是碧螺春,继而老白茶,最后奉上冰鎮红茶。
每人一只清代青花瓷小杯,边聊边品,边品边赏。仲石不时变戏法似的掏出几件古董:春秋时期德清窑青瓷茶碗,裂缝锔了七个铜钉;宋代兔毫盏,缺口黑漆补上,描画金线花边;宋代的白瓷莲花碗,碗口的豁口打磨过……这些都是仲石自己摸索修复而成。大家轮番一一把玩,深深叹服。我翻开一瓷碗,发现外壁上部釉彩挂壁垂露,光洁温润,下部却色异质粗,遂问:“这咋的?”仲石解释道,这就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建盏,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口沿釉薄,内底釉厚,外壁往往施半釉,避免粘窑。经高温煅烧,釉质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因建盏大小刚好可一手把持,底部不施釉,便于抓握。“一握”之词即出自于此。我反扣建盏握住盏的底部,的确刚好一手把握,不打滑。实践出真知,古人的体会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继续品茗,赏器,深聊,不知不觉间,眼前瓷碗里的瓜果已成腹中之物,伴随着阵阵泛起的茶香,回味绵长。仲石告诉我们,这些盛放瓜果的器皿也都是宋代的碗盏器具。
桌上杯盏碗碟,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敞口的,撇口的,敛口的,束口的……张口朝天,在射灯的沐浴下,发出一束束光,饱含百年峥嵘,千古幽思。
抬头看“芥庐”二字,何以此名之?乃取自佛经“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观其室,恰比于居芥子之态,室陋茶香亦可醉人也!倏乎茶香已起,琴声少闻,大音稀声,纳须弥于芥,颇类之无为境界,过眼溪山皆不是,繁花落尽看春深,世态通达后,圆融无漏时,言尽人生之微之况味也。
“究竟得到头陀彼岸,以无碍眼等视众生。”“芥庐”二字下方,仲石以弘一法师书体写就的禅语,大概就是“芥庐”最贴切的注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