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古往今来,礼仪都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尽管孔子提倡的周礼已经过时,但孔子重视礼的教育观念仍然具有现代的价值。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提高职校生的素质尤其是礼仪素质迫在眉睫。所以,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中职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和成因
由于种种原因,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表现为比较任性、甚至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都还不够成熟。
造成职校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首先,当前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迫于生计问题,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普遍,许多学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父母对子女疏于教育,而隔代的教育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家庭教育不力是造成当前包括职校生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礼仪缺失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中,子女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利益的核心,这容易造成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再次,家长又往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于礼仪修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家庭本身礼仪修养不高,更是直接造成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最后,与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毋庸讳言,选择进入职校的学生往往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既没有较好的学习成绩,也缺乏文明守纪的良好修养。
二、加强和改进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礼仪素养是职校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竞争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优先聘用。所以加强和改善职校生的礼仪教育,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懂得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正确地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和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提高认识,树立自信
首先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礼仪素养的重要性。《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诗经》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踹死”。孔子云:“夹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因此,礼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之人,我们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道德修养,具体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就要求人人知礼、懂礼、守礼,以礼待人。大凡古今成就大业者,无不重视个人的礼仪素养的提高。
2.把礼仪教育引进课堂,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
礼仪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是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为学生讲解礼仪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核心精神、了解各类礼仪的基础知识,从而让学生对礼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06年起就在旅游专业开设“旅游服务礼貌礼节”,其他专业班开设《礼仪规范教程》,将礼仪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来。
3.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礼知礼行礼的激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仪态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坐、立、行等标准姿态的图片投放在屏幕上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纠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创设特定情境,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安排学生参与来校访问团的接待,在学校有关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来宾接待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活动结束后教师学生要进行点评,进行反思,以期达到教学效果。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校园礼仪文化建设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行为。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多元化、多角度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
5.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教师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本身就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6.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现代礼仪教育模式
当然,造成中职生礼仪素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又极其复杂。因此教师单靠课堂和学校本身的努力,显然不能完全包办代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沟通,让学生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共同研究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承担起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母本身的文明素养和教育观念也有深刻的影响。必须让父母参与进来,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或个性,采取科学恰当的方法。
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良好礼仪素养的形成,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利益文明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洗涤或熏陶。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代开放社会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實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给学生的礼仪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社会的文明礼仪环境如空气那样,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这显然不是单靠教师,或者学校教育所能胜任的。这并不是在推卸教师的责任。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客观情况作长远的谋划,充分利用社会有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邀请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到学校举办讲座,观看礼仪教育专题节目,参观先贤名人纪念馆,让学生与社会紧密接触,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礼仪,体验礼仪教育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自觉远离某些充斥暴利文化的黑网吧,在择友交友中学会“毋友不如己者,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学校礼仪教育的作用,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利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礼仪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采取单打独斗式的做法,就会有“现代的堂吉柯德”的嫌疑了。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整合礼仪教育的丰富的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教育课程。
总之,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文明礼仪教育模式,扬弃封建礼教的糟粕,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的精华,赋予礼仪教育崭新的内涵,结合当代社会礼仪的要求,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仪教育的核心是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塑造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徒有外表礼仪的形式,片面追求礼仪的形式而忽视内涵的做法是浅薄的,其弊端是使人表里不一、使人虚伪。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礼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从而使学生做到外在的礼仪与内在的心灵美、道德修养的追求相统一,使学生言行举止与内心文明素养相一致,做到内外兼修。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学生礼仪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建设。
(作者单位:安徽省行知学校)
一、当前中职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和成因
由于种种原因,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表现为比较任性、甚至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都还不够成熟。
造成职校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首先,当前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迫于生计问题,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现象普遍,许多学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父母对子女疏于教育,而隔代的教育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家庭教育不力是造成当前包括职校生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礼仪缺失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中,子女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利益的核心,这容易造成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再次,家长又往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于礼仪修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家庭本身礼仪修养不高,更是直接造成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最后,与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毋庸讳言,选择进入职校的学生往往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既没有较好的学习成绩,也缺乏文明守纪的良好修养。
二、加强和改进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礼仪素养是职校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竞争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优先聘用。所以加强和改善职校生的礼仪教育,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懂得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正确地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和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提高认识,树立自信
首先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礼仪素养的重要性。《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诗经》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踹死”。孔子云:“夹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因此,礼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之人,我们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道德修养,具体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就要求人人知礼、懂礼、守礼,以礼待人。大凡古今成就大业者,无不重视个人的礼仪素养的提高。
2.把礼仪教育引进课堂,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
礼仪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是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为学生讲解礼仪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核心精神、了解各类礼仪的基础知识,从而让学生对礼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06年起就在旅游专业开设“旅游服务礼貌礼节”,其他专业班开设《礼仪规范教程》,将礼仪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来。
3.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礼知礼行礼的激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仪态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坐、立、行等标准姿态的图片投放在屏幕上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纠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创设特定情境,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安排学生参与来校访问团的接待,在学校有关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来宾接待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活动结束后教师学生要进行点评,进行反思,以期达到教学效果。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校园礼仪文化建设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行为。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多元化、多角度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
5.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教师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本身就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6.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现代礼仪教育模式
当然,造成中职生礼仪素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又极其复杂。因此教师单靠课堂和学校本身的努力,显然不能完全包办代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沟通,让学生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共同研究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承担起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母本身的文明素养和教育观念也有深刻的影响。必须让父母参与进来,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或个性,采取科学恰当的方法。
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良好礼仪素养的形成,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利益文明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洗涤或熏陶。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代开放社会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實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给学生的礼仪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社会的文明礼仪环境如空气那样,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这显然不是单靠教师,或者学校教育所能胜任的。这并不是在推卸教师的责任。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客观情况作长远的谋划,充分利用社会有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邀请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到学校举办讲座,观看礼仪教育专题节目,参观先贤名人纪念馆,让学生与社会紧密接触,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礼仪,体验礼仪教育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自觉远离某些充斥暴利文化的黑网吧,在择友交友中学会“毋友不如己者,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学校礼仪教育的作用,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利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礼仪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采取单打独斗式的做法,就会有“现代的堂吉柯德”的嫌疑了。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整合礼仪教育的丰富的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教育课程。
总之,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文明礼仪教育模式,扬弃封建礼教的糟粕,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的精华,赋予礼仪教育崭新的内涵,结合当代社会礼仪的要求,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仪教育的核心是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塑造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徒有外表礼仪的形式,片面追求礼仪的形式而忽视内涵的做法是浅薄的,其弊端是使人表里不一、使人虚伪。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礼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从而使学生做到外在的礼仪与内在的心灵美、道德修养的追求相统一,使学生言行举止与内心文明素养相一致,做到内外兼修。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学生礼仪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建设。
(作者单位:安徽省行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