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口围皮炎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被广泛应用,其副作用之一的口围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开始被注意。本病原因虽然尚属不明,但外用强力类固醇为致成本病的重要因素。临床表现:局限于面部,开始为红色丘疹,有时出现脓疱,Steigleder考虑此脓疱为续发性的。此时面部皮肤非常敏感,对外用药表现刺激症状,特别是外用类固醇软膏虽有暂时效果,一旦停用时则症状急剧恶化。在此过程中,于口围部发生潮红、脱屑,不久即表现为渗出性潮红与集簇性丘疹。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用孢子丝菌培养基抗原性滤液(主要成分是peptido-rhamnomannan)试治7例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材料制取:把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 ATCC 10268)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下培养一周,然后用沙氏液体培养基在36℃振荡培养一周,取培养滤液在流水中透析5天,浓缩为1/20,加5倍量99%的酒精,把得到的沉淀物用丙酮脱水干燥。最
作者应用结合于抗人球蛋白上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在一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活体中观察了免疫球蛋白结合的超微结构部位.作者认为此项工作在目前资料中尚未见有报告.
期刊
作者报导了12例具有皮肤表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计: 1.暴发性紫癜2例:出现在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感染性休克过程中,例1迅速死亡,例2用肝素治疗得以挽救,皮肤损害坏死,脱落,产生肉芽组织,表皮再生,留下增殖性和凹陷性疤痕。 2.大片单纯性紫癜2例:例3左足背被毒蛇咬伤,当时产生休克,苏醒后不久局部剧烈水肿,大片紫癜,逐渐波及下肢,躯干,腋下。紫癜缓慢吸收消退,未发展成坏死。例4左食指根部被毒
本文报告反复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产生的对血管收缩作用的急性耐受性。这种现象称为减弱反应(Tachypbylaxis)。由此可以给予我们一个线索: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何以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另外,也可能用来解释经常患病的人对新的皮质类固醇激素何以在开始用药时效果虽较显著,而在以后长期用药时效果就较差。本文通过3个实验证明:(1)反复涂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血管收缩作用减弱,经过4天停药后,血管收缩作
期刊
在工业上关于铬化物的危害性已经认识很久了.铬化物可引起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病.铬化物对皮肤有两种不同的作用:(1)原发性刺激(腐蚀性):可以引起溃疡;(2)过敏性:导致湿疹样接触性皮炎.预防方法:理论上预防职业性皮肤病必须根据两个简单的原则;(1)预防过敏反应,让工人与化学物脱离接触;(2)预防原发性刺激反应,使接触的时间和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工艺方面:用毒性小的化学物代替铬化物,例如铬制革法可以改用
从致敏淋巴细胞提取的Lawrance氏转移因子(简称LTF)及核糖核酸(简称RNA)能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变为免疫状态,从而恢复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力。由于瘤型麻风患者有细胞免疫缺陷,故作者用从致敏健康供体的淋巴细胞提取的LTF及RNA试图将瘤型麻风转变为结核样型麻风。
随着病理解剖学研究的进展,证明了麻风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不但侵犯皮肤、神经和粘膜组织,而且使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累,其中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尤其是瘤型麻风,大多有肝损害发现。Terencio(1)报告瘤型麻风95%有肝损害。Contreras等(2)对40例瘤型麻风进行尸体解剖,发现60%病例有肝损害。
期刊
作者报告一8岁女孩所患的维生素B12缺乏症。于出生后8个月发现在手指背部有色素沉着,6岁时颈、腹、鼠蹊部及腹两侧有花斑状色素沉着。8岁时有泛发的如皮肤异色症样点状色素沉着,而以颈、腹之两侧、鼠蹊部、腋及四肢屈侧为重。同时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血色素仅4.3克,白细胞及血小板也减少。经包括血与骨髓涂片,及血液维生素B12测定等详细检查,贫血性质为巨细胞性,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症。用维生素B12治疗后
期刊
酒渣鼻与皮脂溢出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许多近代教科书中仍提出皮脂溢出在酒渣鼻的发病机理中有密切关系,但未见有酒渣鼻的皮脂分泌率定量测定的报告。
期刊
作者指出正常手的第2至5掌骨的排列并非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排列成一个向掌侧凹陷的弓状,即掌横弓.此弓足由于第4、第5掌骨的向掌侧突出(即前突)也就是腕掌关节屈曲而形成.其中以第5掌骨的前突为主,第4掌骨前突的程度较少.第2、3掌骨处于相对的固定的位置.正常人维持此弓的肌肉是小鱼际肌群.尺神经麻痹患者,由于小鱼际肌的瘫痪,已不能维持掌横弓的_止常弯曲,因此当手处于休息位时,此弓仅仅是轻微的弯曲.但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