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综合艺术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类教育机构中已被广泛采纳,这一现象促使我国综合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性思考,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指出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认为综合艺术教育应在反思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承担起推进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育; 艺术类院校;艺术教育;艺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4-0003-04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教育本质的不断揭示和深入研究,在大艺术教育观的视野下,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类教育机构中被广泛采纳并付诸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艺术教育的形态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院校之中,一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包括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二是分布在一些综合型大学、师范类院校、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中下设的各类二级艺术院系;三是一些地方单科性的专业音乐院校。近年来,经过学科的增设和规模的扩张,形成了以大表演学科为主的综合艺术教育模式,其中,较典型的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四川音乐学院,其在学科设置及办学规模等方面甚至已完全具备了综合型艺术大学的功能及条件。
综合艺术教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大,使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迄今为止,综合性艺术类院校以自发形式每年轮流举办协作交流会所形成的合作联盟机制,不仅促进了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地位及其优势
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格局中,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大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合并或兼并多所艺术教育机构的经历,师资队伍的来源和组成多样而丰富,涉及的艺术学科门类也十分广泛。由于长期形成的属地关系以及所处地域的文化侵染,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形成并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我国整个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艺术学科设置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艺术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不仅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促进了各学科的优势互补,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教育平台,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有机会探寻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跨界学习和研究,进而更好地把握各学科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尤其是在当今艺术学科之间不断融合,专业界限日渐模糊,新兴交叉学科快速渗透发展的背景下,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传统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综合艺术院校毕业生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很强的工作适应性充分地印证了综合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及明显优势。
二、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存在的问题,既有其他普通高校存在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也有仅在综合艺术院校存在的个性问题;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三十几年里,尤其自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提速发展的这段时间里,艺术院校同样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和嬗变。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来自商品经济社会的诱惑,都对综合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其中,包括外部行政权力的过度运用与大学所需要的学术独立的机制和规范,商品经济社会所存在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大学的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推出的各种改革措施与教师及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利益诉求,世俗风气在大学校园的弥漫与大学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超然的精神境界等等。面对这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大学已难独善其身。此外,传统艺术观念与现当代艺术思潮的碰撞,中西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等,也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而在校园中不时泛起,传统价值观已经很难稳定地维系由社会变革所形成的新的价值秩序。时至今日,对于大学理想的坚守及大学精神的弘扬已成为大学孜孜不懈努力追寻的目标。
本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进程中,综合艺术教育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跟进中,也或深或浅地步入了某些误区。
(一)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对质量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校开始的规模扩张,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也带动了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带动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渴求是规模扩张的外驱力,而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是规模扩张的内驱力。
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制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众所周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必备的教学条件,以至艺术人才的低成才率,都限制了艺术教育的规模。尽管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力图通过扩建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拓展专业领域,调整专业结构等措施寻求数量与质量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但仍难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面对大众化教育方式与艺术市场的不断细分,学校不断扩大的规模对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的限制,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大学理想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常使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们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而由于学生数量的剧增,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师们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大量重复性的教学中,教学的激情和艺术创作的欲望均被消磨殆尽。与此同时,大量不具备艺术天赋和培养潜质的学生盲目走进各类艺术院校,使得以往人们对艺术的尊崇与敬畏之感,在这些将学习艺术单纯作为升学捷径的人们心中几乎荡然无存。
(二)设计艺术及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盲区。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在艺术教育领域推动了设计艺术及戏剧影视专业超常规模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只要开办艺术教育专业的学校必设有设计艺术专业,于是造成了设计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低水平的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实用美术”的层面上,在教学中,往往只偏重设计手段和工具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开掘。此外,这种“产业化”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和市场的有限需求也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大量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就失业或改行,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致有的省份已不得以将设计艺术专业列为招生严控专业。而戏剧影视专业的现状更让人担忧,在戏剧影视市场的诱惑下,功利欲望的驱动对考生乃至整个表演教学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相信,当艺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市场需求指向逐渐明确,人们接受和学习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的功能将重新回到本源。
(三)学术评价体系的缺失。对大学而言,学术建设是推进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和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制约下,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教师晋职晋级、项目评审以及成果鉴定,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而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许多艺术创作的成果无法进入学术鉴定评价范畴;另一方面,只能牵强地参照普通高校文科和理科的学术成果形式进行界定。这无疑对从事艺术教育的每位教师乃至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价值判断是不公平的。
(四)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近年来,综合艺术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主要得益于综合艺术院校多年来在艺术资源方面所积累的优势;其次,得益于各院校所在地域对各类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于是,一些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目录外专业纷纷在综合艺术院校创设。
(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困扰。艺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及学生数量的剧增,不仅引发出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严重问题,也产生了管理方面的许多新矛盾。由于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学科专业划分很精细,课程类型十分庞杂,多样性的课程环境和上课方式,以及多样性的教学要求,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难度远远超出其他类型院校。此外,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许多专业要求担任教学的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很专门的行业技术,以及业内公认的影响力,而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使艺术院校在制度建设和用人机制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人事管理制度,尽管在稳定基本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引进国内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和激励教师潜能方面,也设置了一些无形的障碍。
(六)外部社会力量对艺术教育的非正常干预。长久以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艺术教育规律特殊性的忽视,不仅表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方面,还表现在专业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学校环境建设、艺术生学费标准的制定以及经费项目审批等方面,综合艺术院校的正当利益诉求往往被政策的普遍性所替代。
此外,由于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大多为地方所属院校,许多来自学校外部的违反艺术教育规律的行政介入和干预,也常常使艺术院校的工作陷入窘境。这其中,既有当地一些行政部门出于各种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不恰当的行政权力介入,更有对艺术教育规律特殊性缺乏理解和认识,而做出的一些盲目的行政决定。
近年来,各种大学排名和大学评价体系的相继出现及广泛运用,对综合艺术教育也产生了很强的误导作用。一些大学排行榜既没有对学校类型进行分类,又没有按照艺术院校特有常规数据进行统计,而只是以规模和总量为主要指标,把综合艺术院校和一些没有可比性和对应性的普通文理科院校乃至综合大学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造成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排名位次不断下滑,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优势色彩日渐消退,这种来自学校外部的带有极强功利性的做法,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校的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部门和机构对艺术教育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艺术教育自身评价体系的尚未建立,而只能使艺术院校被动地依附于排行榜之中。
(七)教师与学生的投入不足。今天,当我们讨论艺术教育质量的问题时,如果简单地把质量问题的症结归咎于规模扩张所致,容易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产生理解方面的偏差。历史表明,教育质量的问题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学校,都是永恒的话题。当下,在我国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许多质量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
在教师方面,主要是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不足。这其中,除了因办学规模扩大、工作量激增给教师带来的重负外,主要是各类非教学性的活动对教师的干扰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教师评职晋级所规定的刚性考核指标,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而来自学校内部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涉及教师利益的各种名目的评审活动、评奖活动、项目申报等,已很难使教师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教学之中。而在这其中,有许多项目并非会让学生直接受益,或和培养人才有直接的关联。在综合艺术教育领域,许多教师的专业特长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训练方面,而当他们不得以远离实践教学、远离课堂以及远离学生去刻意打造理论成果,或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申报某些项目时,实际是贬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此外,艺术院校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的外部也都有着很广阔的施展空间,在现实社会当中,各种名利的诱惑,常常让一些教师放弃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谋生而不谋道”。而一旦当支撑大学存在的主体——教师失去了学术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大学理想也将只能成为虚幻的图景。
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投入不足。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艺术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据粗略统计, 本科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除去休息日、寒暑假、各种节假日、入学教育和军训以及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培训,真正系统地学习专业的时间已不足两年,而在这两年的时间中,非专业的课程又占去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由此,一些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专业课程,个人训练时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标准。
三、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赋予了艺术院校担负起极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在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同时,也引领着时代艺术潮流的走向和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时地波及到艺术教育领域,而如何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已成为综合艺术教育未来发展所必须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兴起,已成为综合艺术教育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看到,本世纪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文化张力、产业结构合理性、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创意产业出现的井喷式发展为综合艺术院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为综合艺术教育与市场的深度对接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出口。近期,在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明确指出,“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作为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如何顺势而为,积极和创造性地回应社会文化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各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过程中所遵循的目标和方向。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的助力。近年来,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成果——数字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渗透,已成为推进艺术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各行业中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已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数字化资源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教学资源之一。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中,数字电影技术专业已列入其中。此外,近年来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专业和课程在综合艺术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数字影像、动画、互动媒体、游戏、数字印刷、非线性编辑、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等专业,这些新专业极大地拓宽了传统的综合艺术教育领域,加大了艺术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程度,同时也将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技术引入艺术院校教学体系,从而使艺术院校成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社交网站、博客群、微博、QQ等基于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延伸出来的新媒体已形成一种新的学习交流环境,被大学生群体广泛接受。而在艺术院校不断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听觉、视觉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目前,在综合艺术教育非技术层面的学习中,新媒体样态的教学形式已经得到广泛而普及的运用。
(三)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这一结果被广泛解读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艺术学“自立门户”的直接受益者即是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综合艺术院校而言,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重要的是,将使艺术学科评价体系的创建有了政策上的支撑和依据,与此同时,对我国1400余所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也提供了重新进行学科定位和思考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
(四)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对传统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时,大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也是综合艺术教育的一个新的理念和动向。此外,艺术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平台。
(五)艺术生源数量减少的趋势将对艺术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艺术高考热”一直持续升温,丰厚的艺术生源在支撑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教育虚假繁荣的景象。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退去,尤其是当人们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转型。近几年来,许多省份都已发出艺术生源危机的信号,其中,山东省作为全国高考的生源大省,由于适龄生源绝对数量减少的原因,高考报名总人数已连续3年出现下降趋势,而山东艺术生源的变化也一直作为国内艺考的风向标,近年来不仅数量大幅度减少,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另外,由于国外艺术院校对国内优质艺术考生的吸引,加上许多民办院校利用政策方面的优惠,与公办院校争夺生源,都给公办艺术院校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生源数量的下降,也为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寻求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呼声日益增强的同时,社会评价大学的视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基本着眼点。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素质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综合艺术教育在学科知识领域综合方面、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在校园多样性文化生成方面,乃至办学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将会充分地得以彰显。
(六)大学国际化趋势对艺术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与大学的国际化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综合艺术教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理应更多地关注世界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艺术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将成为中国艺术真正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综合艺术教育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洗礼之后,正以其开放的文化视野、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步入一个繁荣而成熟的发展阶段,并逐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之中,在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郭爽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Several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Feng Boya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dea of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impels us to reflect on several problems on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rationall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 of comprehensive art schools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should rebuild a new talent-training model, thereby giving impetus to the growth progress of Chinese culture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art schools; artistic education; art colleges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育; 艺术类院校;艺术教育;艺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4-0003-04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教育本质的不断揭示和深入研究,在大艺术教育观的视野下,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类教育机构中被广泛采纳并付诸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艺术教育的形态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院校之中,一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包括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二是分布在一些综合型大学、师范类院校、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中下设的各类二级艺术院系;三是一些地方单科性的专业音乐院校。近年来,经过学科的增设和规模的扩张,形成了以大表演学科为主的综合艺术教育模式,其中,较典型的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四川音乐学院,其在学科设置及办学规模等方面甚至已完全具备了综合型艺术大学的功能及条件。
综合艺术教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大,使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迄今为止,综合性艺术类院校以自发形式每年轮流举办协作交流会所形成的合作联盟机制,不仅促进了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地位及其优势
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格局中,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大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合并或兼并多所艺术教育机构的经历,师资队伍的来源和组成多样而丰富,涉及的艺术学科门类也十分广泛。由于长期形成的属地关系以及所处地域的文化侵染,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形成并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我国整个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艺术学科设置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艺术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不仅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促进了各学科的优势互补,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教育平台,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有机会探寻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跨界学习和研究,进而更好地把握各学科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尤其是在当今艺术学科之间不断融合,专业界限日渐模糊,新兴交叉学科快速渗透发展的背景下,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传统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综合艺术院校毕业生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很强的工作适应性充分地印证了综合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及明显优势。
二、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存在的问题,既有其他普通高校存在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也有仅在综合艺术院校存在的个性问题;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三十几年里,尤其自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提速发展的这段时间里,艺术院校同样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和嬗变。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来自商品经济社会的诱惑,都对综合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其中,包括外部行政权力的过度运用与大学所需要的学术独立的机制和规范,商品经济社会所存在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大学的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学校推出的各种改革措施与教师及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利益诉求,世俗风气在大学校园的弥漫与大学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超然的精神境界等等。面对这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大学已难独善其身。此外,传统艺术观念与现当代艺术思潮的碰撞,中西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等,也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而在校园中不时泛起,传统价值观已经很难稳定地维系由社会变革所形成的新的价值秩序。时至今日,对于大学理想的坚守及大学精神的弘扬已成为大学孜孜不懈努力追寻的目标。
本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进程中,综合艺术教育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跟进中,也或深或浅地步入了某些误区。
(一)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对质量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校开始的规模扩张,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也带动了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带动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渴求是规模扩张的外驱力,而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是规模扩张的内驱力。
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制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众所周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必备的教学条件,以至艺术人才的低成才率,都限制了艺术教育的规模。尽管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力图通过扩建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拓展专业领域,调整专业结构等措施寻求数量与质量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但仍难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面对大众化教育方式与艺术市场的不断细分,学校不断扩大的规模对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的限制,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大学理想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常使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们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而由于学生数量的剧增,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师们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大量重复性的教学中,教学的激情和艺术创作的欲望均被消磨殆尽。与此同时,大量不具备艺术天赋和培养潜质的学生盲目走进各类艺术院校,使得以往人们对艺术的尊崇与敬畏之感,在这些将学习艺术单纯作为升学捷径的人们心中几乎荡然无存。
(二)设计艺术及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盲区。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在艺术教育领域推动了设计艺术及戏剧影视专业超常规模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只要开办艺术教育专业的学校必设有设计艺术专业,于是造成了设计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低水平的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实用美术”的层面上,在教学中,往往只偏重设计手段和工具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开掘。此外,这种“产业化”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和市场的有限需求也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大量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就失业或改行,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致有的省份已不得以将设计艺术专业列为招生严控专业。而戏剧影视专业的现状更让人担忧,在戏剧影视市场的诱惑下,功利欲望的驱动对考生乃至整个表演教学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相信,当艺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市场需求指向逐渐明确,人们接受和学习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的功能将重新回到本源。
(三)学术评价体系的缺失。对大学而言,学术建设是推进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和手段。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制约下,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教师晋职晋级、项目评审以及成果鉴定,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而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许多艺术创作的成果无法进入学术鉴定评价范畴;另一方面,只能牵强地参照普通高校文科和理科的学术成果形式进行界定。这无疑对从事艺术教育的每位教师乃至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价值判断是不公平的。
(四)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近年来,综合艺术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主要得益于综合艺术院校多年来在艺术资源方面所积累的优势;其次,得益于各院校所在地域对各类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于是,一些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目录外专业纷纷在综合艺术院校创设。
(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困扰。艺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及学生数量的剧增,不仅引发出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严重问题,也产生了管理方面的许多新矛盾。由于综合性艺术类院校的学科专业划分很精细,课程类型十分庞杂,多样性的课程环境和上课方式,以及多样性的教学要求,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难度远远超出其他类型院校。此外,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许多专业要求担任教学的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很专门的行业技术,以及业内公认的影响力,而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使艺术院校在制度建设和用人机制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人事管理制度,尽管在稳定基本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引进国内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和激励教师潜能方面,也设置了一些无形的障碍。
(六)外部社会力量对艺术教育的非正常干预。长久以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艺术教育规律特殊性的忽视,不仅表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方面,还表现在专业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学校环境建设、艺术生学费标准的制定以及经费项目审批等方面,综合艺术院校的正当利益诉求往往被政策的普遍性所替代。
此外,由于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大多为地方所属院校,许多来自学校外部的违反艺术教育规律的行政介入和干预,也常常使艺术院校的工作陷入窘境。这其中,既有当地一些行政部门出于各种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不恰当的行政权力介入,更有对艺术教育规律特殊性缺乏理解和认识,而做出的一些盲目的行政决定。
近年来,各种大学排名和大学评价体系的相继出现及广泛运用,对综合艺术教育也产生了很强的误导作用。一些大学排行榜既没有对学校类型进行分类,又没有按照艺术院校特有常规数据进行统计,而只是以规模和总量为主要指标,把综合艺术院校和一些没有可比性和对应性的普通文理科院校乃至综合大学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造成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排名位次不断下滑,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优势色彩日渐消退,这种来自学校外部的带有极强功利性的做法,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校的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部门和机构对艺术教育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艺术教育自身评价体系的尚未建立,而只能使艺术院校被动地依附于排行榜之中。
(七)教师与学生的投入不足。今天,当我们讨论艺术教育质量的问题时,如果简单地把质量问题的症结归咎于规模扩张所致,容易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产生理解方面的偏差。历史表明,教育质量的问题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学校,都是永恒的话题。当下,在我国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许多质量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
在教师方面,主要是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不足。这其中,除了因办学规模扩大、工作量激增给教师带来的重负外,主要是各类非教学性的活动对教师的干扰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教师评职晋级所规定的刚性考核指标,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而来自学校内部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涉及教师利益的各种名目的评审活动、评奖活动、项目申报等,已很难使教师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教学之中。而在这其中,有许多项目并非会让学生直接受益,或和培养人才有直接的关联。在综合艺术教育领域,许多教师的专业特长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训练方面,而当他们不得以远离实践教学、远离课堂以及远离学生去刻意打造理论成果,或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申报某些项目时,实际是贬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此外,艺术院校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的外部也都有着很广阔的施展空间,在现实社会当中,各种名利的诱惑,常常让一些教师放弃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谋生而不谋道”。而一旦当支撑大学存在的主体——教师失去了学术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大学理想也将只能成为虚幻的图景。
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投入不足。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艺术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据粗略统计, 本科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除去休息日、寒暑假、各种节假日、入学教育和军训以及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培训,真正系统地学习专业的时间已不足两年,而在这两年的时间中,非专业的课程又占去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由此,一些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专业课程,个人训练时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标准。
三、综合性艺术类院校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赋予了艺术院校担负起极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在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同时,也引领着时代艺术潮流的走向和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时地波及到艺术教育领域,而如何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已成为综合艺术教育未来发展所必须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兴起,已成为综合艺术教育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看到,本世纪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文化张力、产业结构合理性、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创意产业出现的井喷式发展为综合艺术院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为综合艺术教育与市场的深度对接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出口。近期,在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明确指出,“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作为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如何顺势而为,积极和创造性地回应社会文化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应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各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过程中所遵循的目标和方向。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的助力。近年来,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成果——数字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渗透,已成为推进艺术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各行业中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已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数字化资源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教学资源之一。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中,数字电影技术专业已列入其中。此外,近年来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专业和课程在综合艺术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数字影像、动画、互动媒体、游戏、数字印刷、非线性编辑、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等专业,这些新专业极大地拓宽了传统的综合艺术教育领域,加大了艺术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程度,同时也将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技术引入艺术院校教学体系,从而使艺术院校成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社交网站、博客群、微博、QQ等基于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延伸出来的新媒体已形成一种新的学习交流环境,被大学生群体广泛接受。而在艺术院校不断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听觉、视觉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目前,在综合艺术教育非技术层面的学习中,新媒体样态的教学形式已经得到广泛而普及的运用。
(三)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这一结果被广泛解读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艺术学“自立门户”的直接受益者即是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综合艺术院校而言,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重要的是,将使艺术学科评价体系的创建有了政策上的支撑和依据,与此同时,对我国1400余所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也提供了重新进行学科定位和思考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
(四)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对传统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时,大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也是综合艺术教育的一个新的理念和动向。此外,艺术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平台。
(五)艺术生源数量减少的趋势将对艺术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艺术高考热”一直持续升温,丰厚的艺术生源在支撑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教育虚假繁荣的景象。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退去,尤其是当人们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转型。近几年来,许多省份都已发出艺术生源危机的信号,其中,山东省作为全国高考的生源大省,由于适龄生源绝对数量减少的原因,高考报名总人数已连续3年出现下降趋势,而山东艺术生源的变化也一直作为国内艺考的风向标,近年来不仅数量大幅度减少,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另外,由于国外艺术院校对国内优质艺术考生的吸引,加上许多民办院校利用政策方面的优惠,与公办院校争夺生源,都给公办艺术院校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生源数量的下降,也为综合性艺术类院校寻求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呼声日益增强的同时,社会评价大学的视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基本着眼点。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素质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综合艺术教育在学科知识领域综合方面、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在校园多样性文化生成方面,乃至办学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将会充分地得以彰显。
(六)大学国际化趋势对艺术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与大学的国际化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综合艺术教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理应更多地关注世界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艺术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将成为中国艺术真正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综合艺术教育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洗礼之后,正以其开放的文化视野、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步入一个繁荣而成熟的发展阶段,并逐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之中,在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郭爽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Several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Feng Boya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dea of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impels us to reflect on several problems on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rationall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 of comprehensive art schools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should rebuild a new talent-training model, thereby giving impetus to the growth progress of Chinese culture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rtistic education; art schools; artistic education; art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