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已经有了新的质量管理特点,不再是传统管理意义上仅由特定机构向下层层分解,实现企业生产以及运营的质量监督、管理与协调。本文从现代企业物资供应链中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出发,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基于供应链下的企业质量控制与协调做出了评析。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质量协调;质量控制;管理
目前国内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相关制度和网络逐步臻于成熟,完整的产品生产供应链业已形成。在此环境下,产品生产、供应、物流、质量、经销以及产品用户这间原有的质量壁垒逐步消解,供应链一体化结构逐步完善,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正在引起各链条企业的重点关注与研究。基于供应链环境的质量控制与协调工作,不仅包括对供应链内的全部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还包括对所涉及产品使用周期的控制,有效开展这些工作将帮助相关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成功缩减质量管理成本,同时提升终端用户对于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与满意度,进面实现整个供应链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一、供应链管理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的现状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从生产到用户整个链条上所有的企业成员对于产品质量的形成都可能造成影响,石油机械制造行业为例,从原料的采购、配件的生产、再到组装销售等等,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质量控制与协调工作的效果。如原料采购环节中出现的因供应企业所提供的物资技术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涉及到的阀门、紧固件等无法使用;或者原材料物资的质量标准不足,导致所提供的物资化学构成、机械性能等指标与合同规定不符,使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或者主要机械配件与技术合同指标相符,但附件的质量等级却不符合要求,也会直接影响到下游链条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
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盲目偷工减料、降低质量要求等级,另一方面还与上游链条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控制不足以及下游企业在采购使用过程中验收不严格有关。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当中,产业市场只有供应链没有单独的生产企业,是集成式管理策略。从产品制造到用户使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一定是供应链的某个环节质量控制效果出现的偏差。可能存在的因素有:各链条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链条企业选择失误、链条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失衡。
二、提高基于供应链下的质量控制与协调水平提升策略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需要所有链条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实现,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形成却是细化到各个链条企业内部的。实质上供应链管理工作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于处于产业供应链条之内的所有产品生产、制造和应用环节的质量进行控制与协调,也就是全过程、各节点的管控。链条企业须对自身涉及范围的供应链质量实现立体管理,保证在供应链运行期内所有物资质量稳定。
(一)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实现链条企业信息共享
一方面的链条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质量部门、制造部门以及物资供应部门所构成的小链条的质量合作与信息共享,即不同部门应当从全局利益考虑,从企业大局出发,树立沟通机制,强化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实现所需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比如可能构建链条部门内部的质量管理团队,成员可以从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员工中挑选,结合各部门的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出一套综合的质量控制指标,充分共享各部门的质量要求信息,从根本上实现产品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平台把各部门所需要的物资以及产品质量指标展示出来,实现充分的沟通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供各个链条部门进行生产以及质量管理时参考,最大程度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产业供应链的链条企业之间也应当实现充分合作,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就是不同的链条合作企业之间,应当从共赢的理念出发,为合作伙伴适量提供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私有信息,以便最大限度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质量控制水平下降,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合作运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各个企业之间必须有足够的信任度,而且还需要设计新的便于信息传递与质量决策的信息平台。以物资供应商为例,它作来产品生产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所提供的物资质量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高低,供需企业可以在公开双方的质量控制投入所需要的信息指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防止质量合作不畅问题的发生。如物资供应企业可以提供物资质量检验证明、关键技术指标控制过程图纸或者数据等,制造企业可以提供所要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以及工艺生产能力等数据,方便供应企业明确其物资所需达到的标准。这样一来,链条企业之间私有信息的共享,不仅有利于经济共赢,而且有利于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重视质量预防控制,实现供应链内供应企业的高效质量管理
所谓的预防是为了最大程度防止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具体可分为防患式预防与质量失误出现后的纠正两个部分。前者是在产品生产还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时,为确保供应企业所供应的物资质量,根据适当的质量评估体系进行评价,后者是在产品质量问题出现之后,尽量找出整改的策略,防止更大质量事故的发生,两个方面都可以有效实现产品质量一致性的控制,而且还可以帮助广大企业进一步简化生产质量评估检验流程,只要由处于战略伙伴关系当中的生产企业所构建的质量评估小组就可能实现。
当然,上述模式的评估成本较高,在实践中应用第三方进行质量认证更为可行,可运用频率比较高的 族标准和API相关标准,不过由于各链条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因此不可避免有机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质量认证及API认证对供应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以及产品制造技术水平虽有着较高标准,但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还需更为理性谨慎。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制造企业要打破传统质量控制与合作模式为企业生产形成的框架,真正做到基于供应链方面进行管理,就应当在认识到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于供应链实现全程控制,对于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与协调,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运营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质量基础,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辉,沈洁,石英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6):21-22
[2]黄小原,卢震.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4(10) :998-1001
[3]李联群,房瑞民,张伶俐.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合作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5):17-1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质量协调;质量控制;管理
目前国内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相关制度和网络逐步臻于成熟,完整的产品生产供应链业已形成。在此环境下,产品生产、供应、物流、质量、经销以及产品用户这间原有的质量壁垒逐步消解,供应链一体化结构逐步完善,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正在引起各链条企业的重点关注与研究。基于供应链环境的质量控制与协调工作,不仅包括对供应链内的全部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还包括对所涉及产品使用周期的控制,有效开展这些工作将帮助相关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成功缩减质量管理成本,同时提升终端用户对于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与满意度,进面实现整个供应链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一、供应链管理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的现状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从生产到用户整个链条上所有的企业成员对于产品质量的形成都可能造成影响,石油机械制造行业为例,从原料的采购、配件的生产、再到组装销售等等,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质量控制与协调工作的效果。如原料采购环节中出现的因供应企业所提供的物资技术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涉及到的阀门、紧固件等无法使用;或者原材料物资的质量标准不足,导致所提供的物资化学构成、机械性能等指标与合同规定不符,使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或者主要机械配件与技术合同指标相符,但附件的质量等级却不符合要求,也会直接影响到下游链条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
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盲目偷工减料、降低质量要求等级,另一方面还与上游链条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控制不足以及下游企业在采购使用过程中验收不严格有关。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当中,产业市场只有供应链没有单独的生产企业,是集成式管理策略。从产品制造到用户使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一定是供应链的某个环节质量控制效果出现的偏差。可能存在的因素有:各链条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链条企业选择失误、链条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失衡。
二、提高基于供应链下的质量控制与协调水平提升策略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需要所有链条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实现,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形成却是细化到各个链条企业内部的。实质上供应链管理工作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于处于产业供应链条之内的所有产品生产、制造和应用环节的质量进行控制与协调,也就是全过程、各节点的管控。链条企业须对自身涉及范围的供应链质量实现立体管理,保证在供应链运行期内所有物资质量稳定。
(一)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实现链条企业信息共享
一方面的链条企业的产品设计部门、质量部门、制造部门以及物资供应部门所构成的小链条的质量合作与信息共享,即不同部门应当从全局利益考虑,从企业大局出发,树立沟通机制,强化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实现所需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比如可能构建链条部门内部的质量管理团队,成员可以从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员工中挑选,结合各部门的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出一套综合的质量控制指标,充分共享各部门的质量要求信息,从根本上实现产品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平台把各部门所需要的物资以及产品质量指标展示出来,实现充分的沟通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供各个链条部门进行生产以及质量管理时参考,最大程度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产业供应链的链条企业之间也应当实现充分合作,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就是不同的链条合作企业之间,应当从共赢的理念出发,为合作伙伴适量提供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私有信息,以便最大限度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质量控制水平下降,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合作运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各个企业之间必须有足够的信任度,而且还需要设计新的便于信息传递与质量决策的信息平台。以物资供应商为例,它作来产品生产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所提供的物资质量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高低,供需企业可以在公开双方的质量控制投入所需要的信息指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防止质量合作不畅问题的发生。如物资供应企业可以提供物资质量检验证明、关键技术指标控制过程图纸或者数据等,制造企业可以提供所要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以及工艺生产能力等数据,方便供应企业明确其物资所需达到的标准。这样一来,链条企业之间私有信息的共享,不仅有利于经济共赢,而且有利于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重视质量预防控制,实现供应链内供应企业的高效质量管理
所谓的预防是为了最大程度防止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具体可分为防患式预防与质量失误出现后的纠正两个部分。前者是在产品生产还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时,为确保供应企业所供应的物资质量,根据适当的质量评估体系进行评价,后者是在产品质量问题出现之后,尽量找出整改的策略,防止更大质量事故的发生,两个方面都可以有效实现产品质量一致性的控制,而且还可以帮助广大企业进一步简化生产质量评估检验流程,只要由处于战略伙伴关系当中的生产企业所构建的质量评估小组就可能实现。
当然,上述模式的评估成本较高,在实践中应用第三方进行质量认证更为可行,可运用频率比较高的 族标准和API相关标准,不过由于各链条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因此不可避免有机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质量认证及API认证对供应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以及产品制造技术水平虽有着较高标准,但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还需更为理性谨慎。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制造企业要打破传统质量控制与合作模式为企业生产形成的框架,真正做到基于供应链方面进行管理,就应当在认识到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于供应链实现全程控制,对于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与协调,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运营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质量基础,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辉,沈洁,石英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6):21-22
[2]黄小原,卢震.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4(10) :998-1001
[3]李联群,房瑞民,张伶俐.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合作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