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贽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特别强调“私”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中,这一点颇有争议,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辨证。
关键词 李贽 经济思想 私 大礼议
一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李贽在他的经济思想中,承认人人都有私心,并强调“私”的重要性,肯定了私心的合理性。“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对人性之私的肯定和重视,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价值。李贽认为,财产私有是人们辛勤劳动的动力,农民勤奋劳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是私心的体现,也是自然之理和客观规律。他同时指出,肯定私心,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言论是明代中后期商品和货币经济发达的产物,又反过来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李贽在世之时,支持他言论的人不少,反对他的人也很多。虽然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不愿正视私心,不愿承认私心的重要性,他们的很多行为却受到了私心的潜在影响。本文试以稍早于李贽的“嘉靖大礼议”为例,简要论述这个问题。
二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崩,无子嗣,遗诏命兴献王子朱厚熜继皇帝位。兴献王是宪宗之子,孝宗之弟,封国安陆,朱厚熜是兴献王的独子。明史记载,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夏四月癸未,发安陆。癸卯,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此句国榷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此状云何。]大概意思一样,可见朱厚熜不愿以皇太子的身份入京即位,但是大学士杨廷和等坚持如此,朱厚熜仍然不肯。最后经过皇太后的调停,在郊外受笺,由大明门入,日中即位。对于这一事件,徐学谟评论道,“时礼部以典出旷举,仓卒草创,不暇致详。而上心已确有定见,所谓继统不继嗣之说,实权舆于此矣。可见嘉靖皇帝从安陆启程入京之时,就已经抱定了“继统不继嗣”,尊崇所生的私心。这一“定见”是发自他的本心,并非到京之后才出现的,也不是张璁等人怂恿之下所产生的。相对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从一开始就牵强附会、固执于旧的礼仪,想树立自己的权威,礼官具仪都出于他的授意,“大学士杨廷和命礼部郎中余才所拟也”。新皇帝和当权派的大臣从一开始就各怀私心,这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四月戊申,嘉靖皇帝让礼官商议兴献王的封号和崇祀典礼。大学士杨廷和授意礼部尚书毛澄,让他依据汉定陶王、宋濮王之事来确定兴献王的尊号,并说“此篇为据,异议者即奸谀当诛。”日后因议礼而骤贵的张璁此时还是“待对公车”的身份,他对同乡礼部侍郎王瓒建议:“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与汉哀、宋英不类。”王瓒表示同意,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其他人。杨廷和知道后甚为不满,指示言官弹劾王瓒,把他贬到南京去了。史载,“辛亥,礼部左侍郎王瓒议礼被劾,改南京。”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杨廷和等人的专断和私心自用。
在杨廷和等人的操纵下,戊午,礼部尚书毛澄等上议,依据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和宋英宗入继仁宗后的故事,确定嘉靖皇帝应上考孝宗。并称本生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以崇仁王朱厚炫嗣于兴献王。听到这个建议,嘉靖皇帝很生气,明史记载,帝怒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命复议。这个提议明显不符合嘉靖的心意,但是他也没有找到强有力的理由去反驳,只好把议礼的事继续拖下去,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毛澄等人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伦理道德、先朝故事,却没有充分考虑嘉靖心中的所思所想。可见“夫私者,人之心也”,每个人都会首先考虑自己。
乙亥,毛澄等上奏兴献王妃号,指出《礼》为人后者为之子,并抄录程颐《濮议》进呈皇帝,嘉靖皇帝心里自然不同意,所以仍然命诸大臣博考历朝典礼。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也相继上言,向皇帝施加压力,嘉靖始终不肯同意。就在这个各方僵持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在私心的驱使下卷了进来。(七月)进士张璁上言,“皇上以兴世子入继武宗皇帝统,非继孝宗嗣也。今以后武宗则弟,以后孝宗则自有子。奈何舍献王勿考而考孝宗。使献王有子而无子,皇上有父而无父哉。”对于张璁的这一举动,杨廷和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道貌岸然的指责张璁:“书生焉知国体!”而嘉靖皇帝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史载“上熟览之,喜曰: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为了推动议礼向他自己企盼的方向发展,七月甲子,嘉靖特意在文华殿召对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表示“至亲莫若父母”,“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无由报尔。今遵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杨廷和等人毫不让步,又搬出一套伦理道德来抵制皇帝的意见,并封还手敕。接着,一大批言官接连上疏鼓噪,弹劾张璁,坚持杨廷和等人所拟定的尊号和礼仪。
八月,礼部上兴献王典礼,嘉靖皇帝仍命再议。九月,兴献王妃,即嘉靖的生母到了通州。此前礼部拟定的礼仪是采用王妃仪仗,由偏门入,已经身为皇帝的嘉靖当然无法接受自己亲生母亲的身份被贬低。他果断决定由中门入,谒见太庙,遭到群臣反对。这个时候,希望讨好皇帝,以求得个人富贵的张璁又站了出来,“虽天子,必有母也,焉可由旁门入乎?”徐学谟评论道,“天子无臣父母之礼。是时圣母虽未上尊号,要不得以藩妃相处。杨廷和等负拥立之功,持之太过。故激后来之祸。”杨廷和等人自恃拥立之功,坚持己见,执着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而没有顾及嘉靖本人的想法和需求。双发争持不下,酿成后来的灾祸。事实上,嘉靖皇帝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甚至对杨廷和等人采取了恳求的态度。冬十月,上谕内阁杨廷和、蒋冕、毛纪曰:“朕受祖宗鸿业,为天下君长,父兴献王独生朕一人,既不得承嗣,又不得徽称,朕于罔极之恩,何由得安!始终劳卿等委曲折中,俾朕得申孝情。”杨廷和又搬出一堆大道理来:“圣谕令臣等委曲折中,以申孝情。切念大礼关乎万世纲常,四方视听,议之不可不详,必上顺天理,下合人情。祖宗列圣之心安,则皇上之心始安矣。”杨廷和口口声声让皇上安心,其实只是牵强附会、私心自用,毫不顾忌嘉靖个人的心理需要。紧接着,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又集议上疏,重申考孝宗为父的说词,继续对嘉靖施压。双方的较量又到了至关重要的时刻,蓄谋良久、一心要被皇帝重用的张璁,写了《大礼或问》上疏皇帝,文中仔细辨析了统嗣之异及尊崇墓庙之说。在张璁上疏的过程中,杨廷和试图从中阻挠没有成功。嘉靖皇帝看到了张璁的《大礼或问》,愈加坚定了尊崇所生兴献王的决心。在这种形势下,杨廷和等大臣无计可施,只好假借慈寿皇太后的名义,尊称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献王妃为兴献后。之所以假借皇太后之意,而不说廷议,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面子,不肯让步。对此,徐学谟又评论道,“……而议礼诸公不无过执。等兴献与定陶濮安,欲别立崇王子为之后,废父子之情,则人心之所大不安者也。”诸臣的行为不仅显露了他们的私心,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固执于旧的礼仪和先朝故事,不近人情,压抑人的天性。正德以后,明代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人性奔放的时代,议礼之争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最终的失败也是社会潮流转向,社会形势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自由的。杨廷和等人多次驳回上意,动辄封还御诏手敕,对皇帝的“恳求”不予理会,嘉靖皇帝当时也没有办法。可见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有相当的宽松度,政府内部也存在权力的制衡。而张璁作为一个刚登科的进士,直接上疏皇帝纵论国家礼仪大事,并借此机会直上青云,也体现了社会中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性是不容忽视的。 兴献后入京以后,兵部主事霍韬见到张璁的言论受到皇帝的重视,也上言“礼官持议非是。”明史记载,“帝得疏甚喜。”同时,一些中下级官员如同知马时中、国子监诸生何渊、巡检房浚、给事中熊浃等先后上言,赞同张璁的意见。这些中下级官员看到有利可图,私心作祟,纷纷上疏,希望能搭上这趟开往荣华富贵的班车。下面这则记载更能全面的体现这一点。嘉靖四年七月,席书辑《大礼集议》,整理议礼诸臣的上疏,说道:“「近题请刊布,多系建言于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琏及楚王、枣阳王二宗室外,所附取者不过六人。有同时建议,若监生何渊、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濬,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在不取。其他罢职投闲之夫,建言于璁、萼等召用后者,皆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亦一切不录。其锦衣百户聂能迁、昌平致仕教谕王价建言三年二三月,未经采入。今二臣奏乞附名,应如其请。」”帝从之。
十一月甲午,杨廷和再次封还御诏,不同意再加兴献帝后尊号。这时,巡抚云南都御史何孟春上言指出兴献王不宜称考。杨廷和看后,直接擢升何孟春为吏部侍郎。接着,杨廷和怂恿致仕都御史林俊上疏为自己说话,随即启用林俊为工部尚书。十二月,杨廷和又把张璁排挤到南京当刑部主事,并言语威胁恐吓。这一系列的举动,足见其私心自用,排斥异己,结党自固的意图。
到了十二月,嘉靖皇帝下御札,加兴献帝后以“皇”字,并引慈寿皇太后懿旨为奥援。杨廷和等人见到正面较量争不过,就上疏要求罢官回家。这种以罢官、致仕、乞休等为说辞,消极对抗的手段,皇帝当然明白,所以并没有同意。议礼发展到这个时候,虽然杨廷和、乔宇、林俊、毛澄等大臣仍然坚持己见,但是加入战团的官员逐渐增多,双方渐成对峙僵持之势。正如谈迁所说,“永嘉逆窥上指,开陈其端,寥寥寡合。久之,历城巡检之书上,其风未波,自熊恭肃继上,宸衷益摇,渐成聚讼。噫,象指而趋,又何难为。”
时间到了嘉靖元年,形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巡抚湖广都御史席书、吏部员外郎方献夫先后上疏支持嘉靖尊崇所生,加“皇”字。从嘉靖元年到嘉靖二年,杨廷和、乔宇、彭泽、蒋冕、毛纪等先后遭劾求去,皇帝都没有批准。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少大臣都已看出杨廷和等人日益的失去皇帝信任,形势表面上还较为平静,然而底下暗流涌动。一些有私怨或求重用的人都出来讨好皇帝,弹劾众权臣。徐学谟曰,“一时大臣党同过激……自后邪臣伺隙,离间日生。”
嘉靖三年正月,大礼之争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谋划,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言大礼。他总结了张璁霍韬等上疏以来的意见,抨击了礼官的谬误和傲慢,并附上席书和方献夫的奏疏,鼓动嘉靖皇帝果断出手,早定大礼。皇帝内心表示赞同,命下廷议。明史载,“帝得桂萼疏心动,复下廷议。”
稍后,大学士杨廷和致仕,这是双方各持己见,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礼部尚书汪俊、礼部尚书乔宇等人继续争执大礼,给事中张翀,御史郑本公等三十一人,各抗章力论,嘉靖认为他们在朋言乱政,予以夺俸的处罚。至此,双方的斗争日益公开化,扩大化。楚王荣诚以仪官沈宝的名义上疏,代府长史李锡、南京都察院经历黄绾、南京刑部主事黄宗明等人接连上疏,支持张璁等的意见。嘉靖皇帝觉得机会来了,下诏命席书,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到京集议。张璁、桂萼等人在半路继续上奏,皇帝催促他们迅速入京。三月,尊号礼成,奉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与此同时,礼部尚书汪俊去职,吏部尚书乔宇想推举自己阵营的礼部左右侍郎贾咏、吴一鹏代替汪俊,嘉靖皇帝特旨召席书为礼部尚书。为了推动议礼朝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嘉靖也开始大量引用私人,扩大自己支持者的阵营,以实现尊崇所生,内殿另祀的意图。这时,户部侍郎胡瓒以大礼已定为借口,希望皇帝不要再让张璁等人来京。因为张璁等人一旦来京,议礼之争会走的更远。张璁等人在半路看到邸报,生怕自己的荣华富贵飞走了,急忙上疏,抨击三月所上尊号的缺陷。嘉靖看到奏疏,果然让他们继续朝京师赶。张璁等人到京以后,一批大臣密谋截杀他们,张璁等人害怕,跑到武定侯郭勋家里,郭勋希望借机赢得皇帝的宠信,全力支持他们,约为内助。接着,张璁、桂萼上疏条陈七事,指出应该“伯孝宗而考兴献”,嘉靖遂降中旨,命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方献夫为侍讲学士。七月,张、桂等受命,又上言十三事,指责礼官欺君罔上。皇帝于是谕旨毛纪等去掉兴献帝后尊号中的“本生”两字,毛纪不同意。嘉靖很生气的说,“此礼当速改。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情势发展到如此地步,几乎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嘉靖铁了心要按张璁等人所说的办。戊寅早朝之后,由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杨慎、王元正等大臣首倡,群臣在左顺门伏阙哭争,皇帝多次宣谕,他们始终不退,从辰时一直到午时。嘉靖大怒,把为首的八人下狱。于是杨慎,王元正等憾门大哭,声震阙廷。皇帝更加生气,直接逮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加上待罪的大臣,一共二百二十人。接着四品以上官员被处罚俸禄,五品以下被仗。结果有一百八十余人被仗,十七人因仗而卒。此后,朝中形势大变,被谪戌,调任,罢斥,下诏狱的大臣比比皆是,史载“由是璁等势大张。其年九月卒用其议定尊称。”伏阙的诸大臣多受到理学思想的熏陶,固执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但是其中一部分难免抱有互相标榜,尙气好名的动机。
这次冲突之后,议礼就开始一边倒的发展下去。嘉靖四年,《大礼集议》成,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议礼之争有了定论。参加议礼的诸人,如张璁,桂萼,席书,方献夫,黄宗明,黄绾等人多得到重用。日后诸人虽然沉浮不定,终究如愿以偿,显贵一时。
三
“大礼议”长达数年的争论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朝廷内外各个集团和势力的私心。我们看到了嘉靖皇帝的私心,张璁、桂萼等人的私心,也看到了杨廷和等人的私心,他们之间的党争和较量,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嘉靖皇帝要尊崇他的亲生父母,就是私心;张璁、桂萼等人为了荣华富贵而迎合皇帝,鼓吹尊崇就是私心;杨廷和等人为了维护旧的秩序,维护自己的权威,牵强附会、坚持不让步,也是私心。杨廷和等人只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想到嘉靖皇帝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人必有私”,嘉靖皇帝重视亲情,“尊崇所生”对他来说至关重要。表面上看,各方都引经据典,唇枪舌战。说到底,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都是私心在幕后主导着他们的行为。
张璁、桂萼、方献夫、席书、黄宗明、黄绾等人多数和王守仁相善(杨廷和等人始终压制王守仁),大概议礼诸臣和王守仁的思想价值取向有相似性。都较为重视人性的内在价值,反对压抑人性,鼓励人性的张扬。如果我们全面审视正德以后明代社会变动的大背景,就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当然,这里不存在杨廷和一方或者张璁一方谁好谁坏的问题,事实上张璁等人柄用之后的打击报复体现了他们气量的不足,嘉靖对打击报复的纵容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不够。真正重要的启示是人都有私心,私心往往在暗处主导了人的行为。只有正视和承认了人的私心,才能够想办法规范和引导它,使人的私心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减少其负面影响(通过宪政、民主和法制)。李贽的经济思想开风气之先,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类似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是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明]李贽.《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谈迁.《国榷》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三二一九页.
[3]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二〇页
[4][5][9][10][12][明]谷应泰.《大礼议》,《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
[6]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二二页
[7][明]张廷玉等.《列传第七十九》,《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三三页.
[11]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三九页.
[13]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四七页.
[14][15]张廷玉等.《列传第八十五》,《明史》.
[16]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五〇页.
[17]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七三页.
[18][19]张廷玉等.《列传第八十四》,《明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李贽 经济思想 私 大礼议
一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李贽在他的经济思想中,承认人人都有私心,并强调“私”的重要性,肯定了私心的合理性。“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对人性之私的肯定和重视,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价值。李贽认为,财产私有是人们辛勤劳动的动力,农民勤奋劳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是私心的体现,也是自然之理和客观规律。他同时指出,肯定私心,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言论是明代中后期商品和货币经济发达的产物,又反过来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李贽在世之时,支持他言论的人不少,反对他的人也很多。虽然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不愿正视私心,不愿承认私心的重要性,他们的很多行为却受到了私心的潜在影响。本文试以稍早于李贽的“嘉靖大礼议”为例,简要论述这个问题。
二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崩,无子嗣,遗诏命兴献王子朱厚熜继皇帝位。兴献王是宪宗之子,孝宗之弟,封国安陆,朱厚熜是兴献王的独子。明史记载,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夏四月癸未,发安陆。癸卯,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此句国榷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此状云何。]大概意思一样,可见朱厚熜不愿以皇太子的身份入京即位,但是大学士杨廷和等坚持如此,朱厚熜仍然不肯。最后经过皇太后的调停,在郊外受笺,由大明门入,日中即位。对于这一事件,徐学谟评论道,“时礼部以典出旷举,仓卒草创,不暇致详。而上心已确有定见,所谓继统不继嗣之说,实权舆于此矣。可见嘉靖皇帝从安陆启程入京之时,就已经抱定了“继统不继嗣”,尊崇所生的私心。这一“定见”是发自他的本心,并非到京之后才出现的,也不是张璁等人怂恿之下所产生的。相对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从一开始就牵强附会、固执于旧的礼仪,想树立自己的权威,礼官具仪都出于他的授意,“大学士杨廷和命礼部郎中余才所拟也”。新皇帝和当权派的大臣从一开始就各怀私心,这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四月戊申,嘉靖皇帝让礼官商议兴献王的封号和崇祀典礼。大学士杨廷和授意礼部尚书毛澄,让他依据汉定陶王、宋濮王之事来确定兴献王的尊号,并说“此篇为据,异议者即奸谀当诛。”日后因议礼而骤贵的张璁此时还是“待对公车”的身份,他对同乡礼部侍郎王瓒建议:“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与汉哀、宋英不类。”王瓒表示同意,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其他人。杨廷和知道后甚为不满,指示言官弹劾王瓒,把他贬到南京去了。史载,“辛亥,礼部左侍郎王瓒议礼被劾,改南京。”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杨廷和等人的专断和私心自用。
在杨廷和等人的操纵下,戊午,礼部尚书毛澄等上议,依据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和宋英宗入继仁宗后的故事,确定嘉靖皇帝应上考孝宗。并称本生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以崇仁王朱厚炫嗣于兴献王。听到这个建议,嘉靖皇帝很生气,明史记载,帝怒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命复议。这个提议明显不符合嘉靖的心意,但是他也没有找到强有力的理由去反驳,只好把议礼的事继续拖下去,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毛澄等人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伦理道德、先朝故事,却没有充分考虑嘉靖心中的所思所想。可见“夫私者,人之心也”,每个人都会首先考虑自己。
乙亥,毛澄等上奏兴献王妃号,指出《礼》为人后者为之子,并抄录程颐《濮议》进呈皇帝,嘉靖皇帝心里自然不同意,所以仍然命诸大臣博考历朝典礼。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也相继上言,向皇帝施加压力,嘉靖始终不肯同意。就在这个各方僵持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在私心的驱使下卷了进来。(七月)进士张璁上言,“皇上以兴世子入继武宗皇帝统,非继孝宗嗣也。今以后武宗则弟,以后孝宗则自有子。奈何舍献王勿考而考孝宗。使献王有子而无子,皇上有父而无父哉。”对于张璁的这一举动,杨廷和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道貌岸然的指责张璁:“书生焉知国体!”而嘉靖皇帝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史载“上熟览之,喜曰: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为了推动议礼向他自己企盼的方向发展,七月甲子,嘉靖特意在文华殿召对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表示“至亲莫若父母”,“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无由报尔。今遵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杨廷和等人毫不让步,又搬出一套伦理道德来抵制皇帝的意见,并封还手敕。接着,一大批言官接连上疏鼓噪,弹劾张璁,坚持杨廷和等人所拟定的尊号和礼仪。
八月,礼部上兴献王典礼,嘉靖皇帝仍命再议。九月,兴献王妃,即嘉靖的生母到了通州。此前礼部拟定的礼仪是采用王妃仪仗,由偏门入,已经身为皇帝的嘉靖当然无法接受自己亲生母亲的身份被贬低。他果断决定由中门入,谒见太庙,遭到群臣反对。这个时候,希望讨好皇帝,以求得个人富贵的张璁又站了出来,“虽天子,必有母也,焉可由旁门入乎?”徐学谟评论道,“天子无臣父母之礼。是时圣母虽未上尊号,要不得以藩妃相处。杨廷和等负拥立之功,持之太过。故激后来之祸。”杨廷和等人自恃拥立之功,坚持己见,执着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而没有顾及嘉靖本人的想法和需求。双发争持不下,酿成后来的灾祸。事实上,嘉靖皇帝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甚至对杨廷和等人采取了恳求的态度。冬十月,上谕内阁杨廷和、蒋冕、毛纪曰:“朕受祖宗鸿业,为天下君长,父兴献王独生朕一人,既不得承嗣,又不得徽称,朕于罔极之恩,何由得安!始终劳卿等委曲折中,俾朕得申孝情。”杨廷和又搬出一堆大道理来:“圣谕令臣等委曲折中,以申孝情。切念大礼关乎万世纲常,四方视听,议之不可不详,必上顺天理,下合人情。祖宗列圣之心安,则皇上之心始安矣。”杨廷和口口声声让皇上安心,其实只是牵强附会、私心自用,毫不顾忌嘉靖个人的心理需要。紧接着,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又集议上疏,重申考孝宗为父的说词,继续对嘉靖施压。双方的较量又到了至关重要的时刻,蓄谋良久、一心要被皇帝重用的张璁,写了《大礼或问》上疏皇帝,文中仔细辨析了统嗣之异及尊崇墓庙之说。在张璁上疏的过程中,杨廷和试图从中阻挠没有成功。嘉靖皇帝看到了张璁的《大礼或问》,愈加坚定了尊崇所生兴献王的决心。在这种形势下,杨廷和等大臣无计可施,只好假借慈寿皇太后的名义,尊称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献王妃为兴献后。之所以假借皇太后之意,而不说廷议,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面子,不肯让步。对此,徐学谟又评论道,“……而议礼诸公不无过执。等兴献与定陶濮安,欲别立崇王子为之后,废父子之情,则人心之所大不安者也。”诸臣的行为不仅显露了他们的私心,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固执于旧的礼仪和先朝故事,不近人情,压抑人的天性。正德以后,明代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人性奔放的时代,议礼之争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最终的失败也是社会潮流转向,社会形势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自由的。杨廷和等人多次驳回上意,动辄封还御诏手敕,对皇帝的“恳求”不予理会,嘉靖皇帝当时也没有办法。可见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有相当的宽松度,政府内部也存在权力的制衡。而张璁作为一个刚登科的进士,直接上疏皇帝纵论国家礼仪大事,并借此机会直上青云,也体现了社会中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性是不容忽视的。 兴献后入京以后,兵部主事霍韬见到张璁的言论受到皇帝的重视,也上言“礼官持议非是。”明史记载,“帝得疏甚喜。”同时,一些中下级官员如同知马时中、国子监诸生何渊、巡检房浚、给事中熊浃等先后上言,赞同张璁的意见。这些中下级官员看到有利可图,私心作祟,纷纷上疏,希望能搭上这趟开往荣华富贵的班车。下面这则记载更能全面的体现这一点。嘉靖四年七月,席书辑《大礼集议》,整理议礼诸臣的上疏,说道:“「近题请刊布,多系建言于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琏及楚王、枣阳王二宗室外,所附取者不过六人。有同时建议,若监生何渊、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濬,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在不取。其他罢职投闲之夫,建言于璁、萼等召用后者,皆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亦一切不录。其锦衣百户聂能迁、昌平致仕教谕王价建言三年二三月,未经采入。今二臣奏乞附名,应如其请。」”帝从之。
十一月甲午,杨廷和再次封还御诏,不同意再加兴献帝后尊号。这时,巡抚云南都御史何孟春上言指出兴献王不宜称考。杨廷和看后,直接擢升何孟春为吏部侍郎。接着,杨廷和怂恿致仕都御史林俊上疏为自己说话,随即启用林俊为工部尚书。十二月,杨廷和又把张璁排挤到南京当刑部主事,并言语威胁恐吓。这一系列的举动,足见其私心自用,排斥异己,结党自固的意图。
到了十二月,嘉靖皇帝下御札,加兴献帝后以“皇”字,并引慈寿皇太后懿旨为奥援。杨廷和等人见到正面较量争不过,就上疏要求罢官回家。这种以罢官、致仕、乞休等为说辞,消极对抗的手段,皇帝当然明白,所以并没有同意。议礼发展到这个时候,虽然杨廷和、乔宇、林俊、毛澄等大臣仍然坚持己见,但是加入战团的官员逐渐增多,双方渐成对峙僵持之势。正如谈迁所说,“永嘉逆窥上指,开陈其端,寥寥寡合。久之,历城巡检之书上,其风未波,自熊恭肃继上,宸衷益摇,渐成聚讼。噫,象指而趋,又何难为。”
时间到了嘉靖元年,形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巡抚湖广都御史席书、吏部员外郎方献夫先后上疏支持嘉靖尊崇所生,加“皇”字。从嘉靖元年到嘉靖二年,杨廷和、乔宇、彭泽、蒋冕、毛纪等先后遭劾求去,皇帝都没有批准。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少大臣都已看出杨廷和等人日益的失去皇帝信任,形势表面上还较为平静,然而底下暗流涌动。一些有私怨或求重用的人都出来讨好皇帝,弹劾众权臣。徐学谟曰,“一时大臣党同过激……自后邪臣伺隙,离间日生。”
嘉靖三年正月,大礼之争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谋划,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言大礼。他总结了张璁霍韬等上疏以来的意见,抨击了礼官的谬误和傲慢,并附上席书和方献夫的奏疏,鼓动嘉靖皇帝果断出手,早定大礼。皇帝内心表示赞同,命下廷议。明史载,“帝得桂萼疏心动,复下廷议。”
稍后,大学士杨廷和致仕,这是双方各持己见,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礼部尚书汪俊、礼部尚书乔宇等人继续争执大礼,给事中张翀,御史郑本公等三十一人,各抗章力论,嘉靖认为他们在朋言乱政,予以夺俸的处罚。至此,双方的斗争日益公开化,扩大化。楚王荣诚以仪官沈宝的名义上疏,代府长史李锡、南京都察院经历黄绾、南京刑部主事黄宗明等人接连上疏,支持张璁等的意见。嘉靖皇帝觉得机会来了,下诏命席书,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到京集议。张璁、桂萼等人在半路继续上奏,皇帝催促他们迅速入京。三月,尊号礼成,奉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与此同时,礼部尚书汪俊去职,吏部尚书乔宇想推举自己阵营的礼部左右侍郎贾咏、吴一鹏代替汪俊,嘉靖皇帝特旨召席书为礼部尚书。为了推动议礼朝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嘉靖也开始大量引用私人,扩大自己支持者的阵营,以实现尊崇所生,内殿另祀的意图。这时,户部侍郎胡瓒以大礼已定为借口,希望皇帝不要再让张璁等人来京。因为张璁等人一旦来京,议礼之争会走的更远。张璁等人在半路看到邸报,生怕自己的荣华富贵飞走了,急忙上疏,抨击三月所上尊号的缺陷。嘉靖看到奏疏,果然让他们继续朝京师赶。张璁等人到京以后,一批大臣密谋截杀他们,张璁等人害怕,跑到武定侯郭勋家里,郭勋希望借机赢得皇帝的宠信,全力支持他们,约为内助。接着,张璁、桂萼上疏条陈七事,指出应该“伯孝宗而考兴献”,嘉靖遂降中旨,命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方献夫为侍讲学士。七月,张、桂等受命,又上言十三事,指责礼官欺君罔上。皇帝于是谕旨毛纪等去掉兴献帝后尊号中的“本生”两字,毛纪不同意。嘉靖很生气的说,“此礼当速改。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情势发展到如此地步,几乎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嘉靖铁了心要按张璁等人所说的办。戊寅早朝之后,由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杨慎、王元正等大臣首倡,群臣在左顺门伏阙哭争,皇帝多次宣谕,他们始终不退,从辰时一直到午时。嘉靖大怒,把为首的八人下狱。于是杨慎,王元正等憾门大哭,声震阙廷。皇帝更加生气,直接逮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加上待罪的大臣,一共二百二十人。接着四品以上官员被处罚俸禄,五品以下被仗。结果有一百八十余人被仗,十七人因仗而卒。此后,朝中形势大变,被谪戌,调任,罢斥,下诏狱的大臣比比皆是,史载“由是璁等势大张。其年九月卒用其议定尊称。”伏阙的诸大臣多受到理学思想的熏陶,固执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但是其中一部分难免抱有互相标榜,尙气好名的动机。
这次冲突之后,议礼就开始一边倒的发展下去。嘉靖四年,《大礼集议》成,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议礼之争有了定论。参加议礼的诸人,如张璁,桂萼,席书,方献夫,黄宗明,黄绾等人多得到重用。日后诸人虽然沉浮不定,终究如愿以偿,显贵一时。
三
“大礼议”长达数年的争论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朝廷内外各个集团和势力的私心。我们看到了嘉靖皇帝的私心,张璁、桂萼等人的私心,也看到了杨廷和等人的私心,他们之间的党争和较量,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嘉靖皇帝要尊崇他的亲生父母,就是私心;张璁、桂萼等人为了荣华富贵而迎合皇帝,鼓吹尊崇就是私心;杨廷和等人为了维护旧的秩序,维护自己的权威,牵强附会、坚持不让步,也是私心。杨廷和等人只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想到嘉靖皇帝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人必有私”,嘉靖皇帝重视亲情,“尊崇所生”对他来说至关重要。表面上看,各方都引经据典,唇枪舌战。说到底,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都是私心在幕后主导着他们的行为。
张璁、桂萼、方献夫、席书、黄宗明、黄绾等人多数和王守仁相善(杨廷和等人始终压制王守仁),大概议礼诸臣和王守仁的思想价值取向有相似性。都较为重视人性的内在价值,反对压抑人性,鼓励人性的张扬。如果我们全面审视正德以后明代社会变动的大背景,就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当然,这里不存在杨廷和一方或者张璁一方谁好谁坏的问题,事实上张璁等人柄用之后的打击报复体现了他们气量的不足,嘉靖对打击报复的纵容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不够。真正重要的启示是人都有私心,私心往往在暗处主导了人的行为。只有正视和承认了人的私心,才能够想办法规范和引导它,使人的私心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减少其负面影响(通过宪政、民主和法制)。李贽的经济思想开风气之先,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类似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是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明]李贽.《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谈迁.《国榷》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三二一九页.
[3]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二〇页
[4][5][9][10][12][明]谷应泰.《大礼议》,《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
[6]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二二页
[7][明]张廷玉等.《列传第七十九》,《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三三页.
[11]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三九页.
[13]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四七页.
[14][15]张廷玉等.《列传第八十五》,《明史》.
[16]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五〇页.
[17]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第三二七三页.
[18][19]张廷玉等.《列传第八十四》,《明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