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麻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家乡的麻雀特别多。春三四月间,也就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节,因为等上几天,我们便可又用小竹笼来养麻雀了。
  要说养麻雀,必须掌握好掏麻雀的火候。掏得早了,麻雀身上还没长毛,很难养活;掏得迟了,等麻雀的羽毛全长齐了,它往往就野性十足,常常会远走高飞,弃主人而去。因此,在掏麻雀时,我们常常根据它的叫声来把握最佳战机。一般情况下,只要从听到它叫声的10天左右,就动手掏取。因为这时,它们刚长出了羽毛,既好喂养,又野性不大,是喂养的最佳时期。掏麻雀是我们最欢快的时刻,邀上三毛、四愣、二蛋等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扛上家里的梯子,将它搭在房檐下,然后,攀上梯子,瞅准檐窩,把小手往里边一伸,抓住用羽毛和穰草垒成的麻雀窝,往外一拉,一窝麻雀便被掏出来了。于是,我们每人分上一只,各自带回家去,喂养起来。
  喂养麻雀也十分讲究,尽管可以捉到蚂蚱、虫子喂养,但这又不可取。因为大人们都说:用蚂蚱、虫子喂养后,麻雀的野性不改,必须用糕或莜面喂养,才能去掉野性。我们都照着做,果然,养出来的麻雀与主人感情颇深。每当放学后,饿了半天的麻雀瞅见小主人回来了,便在竹笼里乱蹦乱跳,当你打开竹笼后,它们便会飞上肩头、胳膊,抖动翅膀,张开红红的小嘴,等着饱餐一顿。当然,只要它能独自啄食后,就不必亲自喂了,在笼里的食钵里撒些小米就行了。
  经过十几天的喂养,小麻雀的羽毛长全了,翅膀也硬了,我们便可开心地玩赏了。最先玩的是让麻雀跳拳,也就是将它们放在一只手上,让另一只手与那只手隔开距离,两只手来回转动,麻雀好随着手的转动展翅来回跳跃。这样练上几天,等麻雀的翅膀硬了,我们再各自用自己的麻雀比赛跳树,跳房。比赛时,将它们用力地抛向高空,它们有时落在树上,有时落在房上,只要小主人叫上一声,它便会向你飞来,落进你的怀抱,与你共享快乐的时刻。
  我养过许多麻雀,但却都是没活几个月就死了,最使我动情的是十岁那年养的那只“红脖”。自从我喂养它后,小家伙也人情味十足,几乎我走到哪里,它便会追到哪里,而在与小伙伴们比赛跳房时,也数它跳得最高。可惜养了三个月后,它的灾难却降临了。那天,我正盛了一碗稀糊糊放在饭桌上准备喝,“红脖”亲热地向我飞来,由于用力太猛,撞在我的头上后,不慎跌落在滚烫的稀糊糊碗里。我急忙把它从糊糊饭里抓上来,却太迟了。尽管我为它洗干净身上的糊糊,放在太阳下面晒,可它由于烫伤太重,只活了一天就死去了。临死时,还不时地向我抖动翅膀。
  “红脖”死后,我伤心地哭了几天,饭都吃不香。为此,我还特意为它用钉子钉了一个小木盒,在院子的墙角处挖了一个坑,将它埋掉,一连十几天我都抽时间到埋它的地方看看。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我的故乡有着同北宋大文豪苏轼一样的名字“东坡”,镶嵌在太行山的深处,四周是山,紧贴高高的山崖。  村子相对连绵的太行山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像粒露珠,让你清晨起来散步,都必须十分小心,以防不经意间将这露珠从草尖上抖落下去。故乡小村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选择在最繁华的中秋时节返乡小住,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时段的故乡色彩绚丽,山果飘香,满山的枫树,黄栌,柿树等经霜之后,漫山如火如荼,
期刊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东摘一个果子,西捡一块石子,或在酒肆的门槛边用一小刀雕出一个溜墙走的小醉鬼,但最后,都会规规矩矩走进李先生家的小院。  铺开一张宣纸,李先生握着我的手,写一道蚕头燕尾,描一道悬针竖,说“先从《曹全碑》起吧,隽逸守度,刚柔互济,笔笔入典,养小丫头的性子。”毛笔便在宣纸上染下一片墨色。回笔锋,画出一个蚕头,笔走,然后扬笔墨挑起一个燕尾。  “这一笔,叫做因。”转腕,笔锋下走,渐渐抬手
期刊
鸾山系湘东地区的一座独耸之山,如鸾起舞,故名鸾山。北宋彭天益曾以诗句“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形容此地。它位于湖南株洲市攸县一个山区小鎮,与江西省莲花县相毗邻,距井冈山约170公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鸾山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反“围剿”的前沿阵地之一。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滕代远、谭震林、萧克、谭余保等红军将领,曾带领红军战士翻越罗霄山来到鸾山一带,领导地方革
期刊
白露一过,和高山的核桃一样,老家的花生也开始采挖了。  那时,没有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概念,右手能够摸到左耳朵了,便可以读小学一年级了。刚记事时,我只能偏着头摸耳朵时,父母便让我背着花书包,装上自制的算数教具——苞谷杆“小棒”,接过母亲从灶台火炕上抓出的带着烟味的干花生,一路哭着去了学校。还记得,星期六不读书时,跟着母亲下地,母亲会刨开泥土,看看土里白胖胖的花生长大没有,顺便摘下一两颗给我们解馋;还
期刊
提起沙土裤,我家乡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会眼睛一亮,欲说不止。所谓裤,其实并没裤腿。  那天,在公园散步时,与老父亲聊起来,父亲混浊的眸子一下子亮了,嗓门也高了,说:“你姊妹仨都是穿沙土裤长大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这样,穿沙土裤主要是在冬夜里,穿上它,孩子拉屎、尿床,都不要紧,也弄不脏被褥。”  时光要回转到上世纪70年代。  那年,我七八岁的样子,是家里的老大。记得弟弟出生不久,
期刊
参加这样的会,我能看到很多文友,特别是些老朋友,特别高兴。  静霆我们是邻居,多少年也很少见面,他很忙,刚才他的一番讲话对我挺有启发的,他对生活的那种激情,那种热爱,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比得上他。到上海看的那些东西,发出的那些感慨,我是很受感动的,一个80岁的老人,我缺少他的精神。你看晓声老师,他知道那么多的事,我每次听他发言都挺受感动的,他的脑子里面装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你说一个作家如果不这样,
期刊
我妈小的时候,有一年开春就来个掐脖旱,一直旱到7月底。进八月第三天,一块云彩上来,下起了雨。这雨,一下就没完没了,沟满壕平不说,一捆干柴火也没有,不上仓房抽下根檩子,就得烧大腿了。  雨不停,也不能干等着。傍晌一阵风,天还是漫阴着,看着是没时候放晴了。太奶奶喊着两个小丫到近前,说:“跟弟儿,老丫,你们俩披上麻袋片,去大壕南下点青棒子,摸点土豆回来吧。”大人们都出工修坝去了,太奶奶在家主事。跟弟儿和
期刊
叫花,却非花。  鄂西北的保南乡下,都把玉米叫做苞谷。俗谚的“五谷丰登”,苞谷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山上都是旱地,种不了稻谷,就种苞谷。苞谷是粗粮,粒大,坚硬,粗糙,还附着厚厚的表皮,需要一遍遍地磨。磨碎了,去了皮,才能煮了吃。远不如稻米,去了壳就能煮出白花花的米饭,又香又细腻。苞谷米吃时间长了,一闻到大米饭的味道,那个香,还有那个馋啊,真的无法形容。少了它,地就少了生气,农人就丢了魂。  小时候,我
期刊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了老公、儿子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
期刊
“麦黄草枯,麦黄草枯”,随着麦黄草枯鸟声声不断的提醒和督促,抢收麦子、抢收菜籽,赶插秧苗、赶播玉米,整个苏北农村便生动起来,大人们虽然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但那份被收获浸润的喜悦,情不自禁地挂上了每个人的眉梢。  米圈是麦熟时节特有的一种菌菇,生长在成熟麦子的根部。要找到它,必须赶在麦子未收割之前,否则会被割麦的大人们抢了先。说来奇怪,这种圈子明明出自麦丛,不叫麦圈,偏叫米圈,大约是这种菌菇的色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