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围绕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建设
【项目】我国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传播策略研究——以白城为例,白城青年基金项目2010C4号。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40-1.5
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成为了城市品牌的内在补充,也就是说,先要创造一个品牌,才去寻找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经济要开始唱戏了,这才想到把文化拉来搭台。这种倒置的可悲之处在于当大城市文化已然开始堕落的时候,还要再在它的伤口上撒把盐。城市文化终于变成了消费主义的同构话语。反城市化文化反成为了城市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抹亮色。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喊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不过在英语标语中,这样的宣传却摇身一变成了“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期许。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都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有着不可置疑的地位,预示着美好生活的方向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对这一种城市文化的质疑也在与日俱增。怎样的城市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需要怎样的城市文化?这些问题面前,人们变得越来越迟疑和迷惑。
“上海”不能不说是一个中国城市文化的象征符号,在经济发展之后,上海寻找城市名片的努力终于见到成效,“张爱玲”、“老上海”,“海派”文化终于走出了鲁迅“商的帮忙”的阴影。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经济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经济实力与宣传话语的力量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与城市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这样。这是呼唤“个性”的时代,“地方牌”是经济牌,“地方文化”就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此地文化形象的提升。但我们对这种文化形象的内在实质能准确把握的话,就会发现,它的内核依然是一种“文化快餐主义”,当包裹着它的那层经济外衣被剥落之后,剩下的还是原来的那点东西。所以说,经济之于文化,它只能催生,不能创造。在中国这种“畸形”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对城市文化的催生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摧毁功能。经济永远走在文化之前,如北京把古迹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物质形态的文化尚且如此,转换为经济效益更慢的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待遇就更悲惨了。可近几年来非物质形态文化却成为政府扶植的重点,因为传媒的发达,文化的传播中,非物质形态文化得以突破物质形态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二人转”的政府扶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普通的农村戏剧如何“成长”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省份的文化象征符号。更有甚者,为了对抗这种“文化渗透”,地方政府开始扶植自己本地的文化与之相对抗。“地方保护主义”由经济领域走向了文化领域。在这些风风火火的“文化大战”背后,是“南北文化”的对抗?还是谋求成为“文化中心”的对抗?亦或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角力,一种“城市名片”署名权的争夺?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所生养我们的土地—白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北、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全市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211公里,总面积25 685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白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盛夏短时间内受海洋季风影响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的气候特点。 白城辖区内风能资源是吉林省风能储量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十一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白城的风电开发建设步伐。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风电场27个,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3万千瓦。白城地域资源丰富,人均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面积都居全省首位。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风力资源以及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有世界A级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同时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促使鹤4成了白城的代名词,一种以鹤为背景的文化氛围围绕着其展,开“向海鹤舞”被评为“吉林八景”之一,享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是吉林的象征。而鹤就成了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那么白城要想让所有人都了解他,知晓他,就得紧紧抓住这一品牌,让大家了解他的唯一性,大肆宣传你的惟一。要让世界知道它。要想方设法引起公众关注的、公众热爱与参与。同时要有危机意识,今天的“惟一”明天可能就成为一般。历史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去,一项发明、一个创意,可以独领风骚几百年,现在,一项新技术可能仅领先几个月,甚至几天,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特区优惠政策的取消,特区怎么办?后奥运时代思路怎么调整?经济海啸了,怎么办?低碳生活了,怎么办?要向与时俱进,向大寨学习,经历十年动乱,经历改革开放,大寨从全国知名的艰苦奋斗的典型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改革开放典型,实现了自我超越。
城市品牌在中国的树立,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修建标志性建筑。这一方面与政府热衷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针相吻合,另一方面有比较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宣传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可结果是许多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均以失败而告终,成了“文化垃圾”。原因不难解释,这些建筑只有品牌,没有文化,一味追求“眼球经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成勋.关于城市品牌的初探[M].广东社会科学,2003(4).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的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茆贵鸣.塑造城市个性 展示城市魅力——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地方志,2004(1).
【作者简介】齐晶: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建设
【项目】我国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传播策略研究——以白城为例,白城青年基金项目2010C4号。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40-1.5
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成为了城市品牌的内在补充,也就是说,先要创造一个品牌,才去寻找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经济要开始唱戏了,这才想到把文化拉来搭台。这种倒置的可悲之处在于当大城市文化已然开始堕落的时候,还要再在它的伤口上撒把盐。城市文化终于变成了消费主义的同构话语。反城市化文化反成为了城市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抹亮色。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喊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不过在英语标语中,这样的宣传却摇身一变成了“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期许。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都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有着不可置疑的地位,预示着美好生活的方向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对这一种城市文化的质疑也在与日俱增。怎样的城市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需要怎样的城市文化?这些问题面前,人们变得越来越迟疑和迷惑。
“上海”不能不说是一个中国城市文化的象征符号,在经济发展之后,上海寻找城市名片的努力终于见到成效,“张爱玲”、“老上海”,“海派”文化终于走出了鲁迅“商的帮忙”的阴影。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经济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经济实力与宣传话语的力量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与城市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这样。这是呼唤“个性”的时代,“地方牌”是经济牌,“地方文化”就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此地文化形象的提升。但我们对这种文化形象的内在实质能准确把握的话,就会发现,它的内核依然是一种“文化快餐主义”,当包裹着它的那层经济外衣被剥落之后,剩下的还是原来的那点东西。所以说,经济之于文化,它只能催生,不能创造。在中国这种“畸形”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对城市文化的催生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摧毁功能。经济永远走在文化之前,如北京把古迹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物质形态的文化尚且如此,转换为经济效益更慢的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待遇就更悲惨了。可近几年来非物质形态文化却成为政府扶植的重点,因为传媒的发达,文化的传播中,非物质形态文化得以突破物质形态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二人转”的政府扶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普通的农村戏剧如何“成长”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省份的文化象征符号。更有甚者,为了对抗这种“文化渗透”,地方政府开始扶植自己本地的文化与之相对抗。“地方保护主义”由经济领域走向了文化领域。在这些风风火火的“文化大战”背后,是“南北文化”的对抗?还是谋求成为“文化中心”的对抗?亦或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角力,一种“城市名片”署名权的争夺?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所生养我们的土地—白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北、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全市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211公里,总面积25 685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白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盛夏短时间内受海洋季风影响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的气候特点。 白城辖区内风能资源是吉林省风能储量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十一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白城的风电开发建设步伐。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风电场27个,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3万千瓦。白城地域资源丰富,人均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面积都居全省首位。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风力资源以及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有世界A级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同时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促使鹤4成了白城的代名词,一种以鹤为背景的文化氛围围绕着其展,开“向海鹤舞”被评为“吉林八景”之一,享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之美誉,是吉林的象征。而鹤就成了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那么白城要想让所有人都了解他,知晓他,就得紧紧抓住这一品牌,让大家了解他的唯一性,大肆宣传你的惟一。要让世界知道它。要想方设法引起公众关注的、公众热爱与参与。同时要有危机意识,今天的“惟一”明天可能就成为一般。历史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去,一项发明、一个创意,可以独领风骚几百年,现在,一项新技术可能仅领先几个月,甚至几天,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特区优惠政策的取消,特区怎么办?后奥运时代思路怎么调整?经济海啸了,怎么办?低碳生活了,怎么办?要向与时俱进,向大寨学习,经历十年动乱,经历改革开放,大寨从全国知名的艰苦奋斗的典型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改革开放典型,实现了自我超越。
城市品牌在中国的树立,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修建标志性建筑。这一方面与政府热衷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针相吻合,另一方面有比较非物质形态文化的宣传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可结果是许多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均以失败而告终,成了“文化垃圾”。原因不难解释,这些建筑只有品牌,没有文化,一味追求“眼球经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成勋.关于城市品牌的初探[M].广东社会科学,2003(4).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的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茆贵鸣.塑造城市个性 展示城市魅力——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地方志,2004(1).
【作者简介】齐晶: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