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出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患者14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36例;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中有28例可见后韧带群损伤,有24例患者的后纵韧带断裂,前纵韧带断裂的患者为19例,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有31例,硬外膜血肿的患者有9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有17例,检查正确率为10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是评价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腰椎病变;脊柱功能;评价
核磁共振成像是[1]一种没有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脊柱外科疾病中。腰椎病变是指患者的腰椎因为慢性损伤及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病变,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腰腿疼痛等,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腰椎病的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核磁共振成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断,具有多参数扫描的技术特点,对于一些复杂和多样的脊柱疾病也可以诊断出,因此在对脊柱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2]。近年来,我院以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欲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诊断价值,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62.5±2.4)岁,其中男性为48例,占61.5%,女性为38.5%,其中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患者14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36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选用GE Siungan Contour 1.5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并采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检查时患者采取正卧位,在喉结的位置进行定位线,之后分别对患者的胸段、腰骶段以及颈部进行定位成像采集,然后在矢状位定位像中显示脊髓层面的定位像。扫描时利用快速自旋回波T1WI以及T2WI序列进行扫描,扫面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脊髓为中心点,并且每段与每段之间都是有连续的。扫描时的参数设置为5层,其层厚设置为5mm,每层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mm,矩阵设置为512乘以512。
1.4观察指标
扫描完成后搜集每段的成像数据,观察每段的成像数据并做好详细记录,之后做出检查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没有差异,详见表1。
表1比较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n;%;χ±s)
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中有28例可见后韧带群损伤,有24例患者的后纵韧带断裂,前纵韧带断裂的患者为19例,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有31例,硬外膜血肿的患者有9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有17例。
3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腰椎病变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核磁共振成像被用于临床检查腰椎病变中,而且已经有不少的报道[3]。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提高,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核磁共振成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①核磁共振成像的角度很灵活,可根据需要任意角度成像,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②对软组织成像效果比较好,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比率,且空间分辨率也十分高;③它是根据人体内的H质子在磁场内的成像,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以进行反复检查;④无骨伪影。其缺点主要是对于骨组织的成像效果比较的差,但是仍然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成像在对腰椎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检查,分别是颈部、胸部以及部进行检查,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扩大诊断的范围,有利于清晰的观察腰椎病变患者骨折或者脊髓损伤的具体位置,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手术之前的检查准确率,避免出现误诊,有利于患者的治疗[5]。在本次试验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出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患者14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36例;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中有28例可见后韧带群损伤,有24例患者的后纵韧带断裂,前纵韧带断裂的患者为19例,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有31例,硬外膜血肿的患者有9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有17例,检查正确率为10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核磁共振成像在对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的评价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诊断方式。但是在扫描时,常会发现患者受伤的部位在腰部,而在进行脊柱检查时,却发现患者的胸椎或者颈椎显示异常。这是由于人类的椎体是由骨组织、红骨髓和黄骨髓这三种成分所组成的,随着人类年纪的增加,人们椎体内的黄骨髓会逐渐增加,进而慢慢取代红骨髓,而黄骨髓和脂肪的信号比较类似,都是T1要短一些,T2则较长一些,T1WI和T2WI呈高信号,而人们的椎体受伤之后,T1WI也呈现高信号,因此在检查时就会干扰受伤椎体的信号,影响判断,所以在抑制脂肪序列之后会得到比较好的显示[6]。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是评价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亮,施晓琳,丁永生等.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1809-1809.
[2]鄢用美.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8):1821-1821.
[3]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间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4]钟惠庄.腰椎间盘MRI造影术检查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18):1622-1622.
[5]司大秀.轴线搬运法对缓解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12):643-644.
[6]陈首名,左斌,李光纪等.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21(9):1460-1461.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腰椎病变;脊柱功能;评价
核磁共振成像是[1]一种没有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脊柱外科疾病中。腰椎病变是指患者的腰椎因为慢性损伤及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病变,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腰腿疼痛等,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腰椎病的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核磁共振成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断,具有多参数扫描的技术特点,对于一些复杂和多样的脊柱疾病也可以诊断出,因此在对脊柱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2]。近年来,我院以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欲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诊断价值,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62.5±2.4)岁,其中男性为48例,占61.5%,女性为38.5%,其中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患者14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36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选用GE Siungan Contour 1.5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并采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检查时患者采取正卧位,在喉结的位置进行定位线,之后分别对患者的胸段、腰骶段以及颈部进行定位成像采集,然后在矢状位定位像中显示脊髓层面的定位像。扫描时利用快速自旋回波T1WI以及T2WI序列进行扫描,扫面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脊髓为中心点,并且每段与每段之间都是有连续的。扫描时的参数设置为5层,其层厚设置为5mm,每层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mm,矩阵设置为512乘以512。
1.4观察指标
扫描完成后搜集每段的成像数据,观察每段的成像数据并做好详细记录,之后做出检查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没有差异,详见表1。
表1比较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n;%;χ±s)
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中有28例可见后韧带群损伤,有24例患者的后纵韧带断裂,前纵韧带断裂的患者为19例,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有31例,硬外膜血肿的患者有9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有17例。
3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腰椎病变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核磁共振成像被用于临床检查腰椎病变中,而且已经有不少的报道[3]。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提高,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核磁共振成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①核磁共振成像的角度很灵活,可根据需要任意角度成像,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②对软组织成像效果比较好,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比率,且空间分辨率也十分高;③它是根据人体内的H质子在磁场内的成像,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以进行反复检查;④无骨伪影。其缺点主要是对于骨组织的成像效果比较的差,但是仍然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成像在对腰椎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时,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检查,分别是颈部、胸部以及部进行检查,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扩大诊断的范围,有利于清晰的观察腰椎病变患者骨折或者脊髓损伤的具体位置,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手术之前的检查准确率,避免出现误诊,有利于患者的治疗[5]。在本次试验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出原发性椎体骨折屈曲压缩型患者14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36例;78例腰椎病变患者中有28例可见后韧带群损伤,有24例患者的后纵韧带断裂,前纵韧带断裂的患者为19例,椎间盘损伤的患者有31例,硬外膜血肿的患者有9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有17例,检查正确率为10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核磁共振成像在对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的评价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诊断方式。但是在扫描时,常会发现患者受伤的部位在腰部,而在进行脊柱检查时,却发现患者的胸椎或者颈椎显示异常。这是由于人类的椎体是由骨组织、红骨髓和黄骨髓这三种成分所组成的,随着人类年纪的增加,人们椎体内的黄骨髓会逐渐增加,进而慢慢取代红骨髓,而黄骨髓和脂肪的信号比较类似,都是T1要短一些,T2则较长一些,T1WI和T2WI呈高信号,而人们的椎体受伤之后,T1WI也呈现高信号,因此在检查时就会干扰受伤椎体的信号,影响判断,所以在抑制脂肪序列之后会得到比较好的显示[6]。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是评价腰椎病变患者脊柱功能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亮,施晓琳,丁永生等.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1809-1809.
[2]鄢用美.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8):1821-1821.
[3]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间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4]钟惠庄.腰椎间盘MRI造影术检查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18):1622-1622.
[5]司大秀.轴线搬运法对缓解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12):643-644.
[6]陈首名,左斌,李光纪等.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21(9):146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