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文学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中国的传统文学重在“抒情”,围绕着人的情感展开。西方的文学观念以“摹仿”为主,其被列入认识论范畴。本论文针对中西文学观念差异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
关于中西文学观念的研究是比较多的,通常认为中国的文学观念重视表现,西方的文学观念重视再现。这种观念的一个误区在于,没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审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没有深入认识中西方的文学思维模式。因此中西文学观念差异依然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课题,文章对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中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以及中国务实、西方求真等两方面进行探究,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文学观念的差异,为后续文学学习、创作奠定基础。
一、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在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同
中华文明始于农耕文明,以儒家人文伦理为主,渗入到文学创作中体现感情形态,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抒发各种情感。这种情感是素朴的,主要是身边的人和事物所持有的情感,对于超越现实的鬼神之类几乎不会涉及。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讲求“神思”,会通过文学表达诉诸联想,但是并不会产生超越感,所以它们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西方文学理论更为重视摹仿论,定位于海洋文明,这是由于西方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西方人在大海之间生存,四周都是海洋,以海洋为交通途径开展商业活动。海洋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使得西方人会遭遇各种不同的环境,所以对于各个岛屿上的生活习俗都要熟悉,加之西方人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其求知欲也非常强,为了生存,西方人要不断地吸取失败教训,为了避免遭遇危险还要获得各种自己有利的知识[1]。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另外,西方的信仰中,“上帝之城”是始终存在的,这已经形成了西方文学观念。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明确,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西方的文学观念中,人文是重要的内容。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文走向存在着差异,中国的人文传统中更多的就是规范人文秩序,通过诗情画意的描述体现人文精神;西方的人文传统中,更多的就是人自然界的征服。在中国的人文观念中虽然也有“天”的观念,但是并不会在文学理论中予以论述,在中国的文明中不存在超越感知的观念。西方文学则不同,上帝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提出此岸为“肉”,彼岸为“灵”,这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
二、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在于中国务实、西方求真
中国古代的务实精神在文学上体现出来,更多地表达了真情、真意和真实的情绪,没有霸权也不唱高调,会给人以自甘弱小卑微的感觉。比如,白居易所创作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歌咏的就是野草。野草是很卑微的,路人都可以踩踏,但是这也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真实地表达出来,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审美,中国人的这种文学审美观逐渐向诗歌方向发展[2]。比如,中国古代归隐田园生活或者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所表达的就是“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文学观念,在西方国家这种文学现象几乎没有。
西方文明重在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更多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探求,所以,科学玄想是比较多的。西方人喜欢探求大自然中的奥秘,采用交换性的商业作为生存的途径。对于西方人而言,大自然是需要征服的,这就需要对自然的运行规律不断地探求,进而对大自然进行征服。这就使得西方人养成了爱好科学的价值取向,包括《天体学》、《物理学》都是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作品,其中记述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
可见,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的求真精神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并不是宗教使然,其终极关怀定位于“世上做圣贤”,注重立功、立德和立言。西方人所持有的科学精神是通过玄想实现的,存在宗教伦理性,但这并不与科学精神有所冲突[3]。在西方人看来,上帝创造万物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自然规律、寻求真理,而终极目标是提高宗教信仰的境界。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宗教信仰者,在他的物理发现中宗教信仰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针对宗教信仰提出挑战,宣扬人文主义,提出人文主义是需要通过教育实现的,更为注重人的修养的提升,使人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人的创造力是潜在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这就需要摄入大量的人文知识。人们以文学作品为途径了解世界,以有效地解除蒙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实现了中西方文学的交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是在文学活动中,中国文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吸收外国文学理论中的精华,可以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对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琳.中西文学思想哲学场域的契合与分野[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39-241.
[2]唐艳琳."假作真时真亦假,無为有处有还无"——论中西小说的虚实艺术[J].大众文艺,2017,(16):37-37.
[3]童庆炳.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C].“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528-535.
关键词: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
关于中西文学观念的研究是比较多的,通常认为中国的文学观念重视表现,西方的文学观念重视再现。这种观念的一个误区在于,没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审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没有深入认识中西方的文学思维模式。因此中西文学观念差异依然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课题,文章对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中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以及中国务实、西方求真等两方面进行探究,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文学观念的差异,为后续文学学习、创作奠定基础。
一、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在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同
中华文明始于农耕文明,以儒家人文伦理为主,渗入到文学创作中体现感情形态,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抒发各种情感。这种情感是素朴的,主要是身边的人和事物所持有的情感,对于超越现实的鬼神之类几乎不会涉及。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讲求“神思”,会通过文学表达诉诸联想,但是并不会产生超越感,所以它们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西方文学理论更为重视摹仿论,定位于海洋文明,这是由于西方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西方人在大海之间生存,四周都是海洋,以海洋为交通途径开展商业活动。海洋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使得西方人会遭遇各种不同的环境,所以对于各个岛屿上的生活习俗都要熟悉,加之西方人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其求知欲也非常强,为了生存,西方人要不断地吸取失败教训,为了避免遭遇危险还要获得各种自己有利的知识[1]。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另外,西方的信仰中,“上帝之城”是始终存在的,这已经形成了西方文学观念。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明确,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西方的文学观念中,人文是重要的内容。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文走向存在着差异,中国的人文传统中更多的就是规范人文秩序,通过诗情画意的描述体现人文精神;西方的人文传统中,更多的就是人自然界的征服。在中国的人文观念中虽然也有“天”的观念,但是并不会在文学理论中予以论述,在中国的文明中不存在超越感知的观念。西方文学则不同,上帝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提出此岸为“肉”,彼岸为“灵”,这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
二、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在于中国务实、西方求真
中国古代的务实精神在文学上体现出来,更多地表达了真情、真意和真实的情绪,没有霸权也不唱高调,会给人以自甘弱小卑微的感觉。比如,白居易所创作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歌咏的就是野草。野草是很卑微的,路人都可以踩踏,但是这也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真实地表达出来,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审美,中国人的这种文学审美观逐渐向诗歌方向发展[2]。比如,中国古代归隐田园生活或者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所表达的就是“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文学观念,在西方国家这种文学现象几乎没有。
西方文明重在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更多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探求,所以,科学玄想是比较多的。西方人喜欢探求大自然中的奥秘,采用交换性的商业作为生存的途径。对于西方人而言,大自然是需要征服的,这就需要对自然的运行规律不断地探求,进而对大自然进行征服。这就使得西方人养成了爱好科学的价值取向,包括《天体学》、《物理学》都是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作品,其中记述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
可见,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的求真精神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并不是宗教使然,其终极关怀定位于“世上做圣贤”,注重立功、立德和立言。西方人所持有的科学精神是通过玄想实现的,存在宗教伦理性,但这并不与科学精神有所冲突[3]。在西方人看来,上帝创造万物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自然规律、寻求真理,而终极目标是提高宗教信仰的境界。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宗教信仰者,在他的物理发现中宗教信仰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针对宗教信仰提出挑战,宣扬人文主义,提出人文主义是需要通过教育实现的,更为注重人的修养的提升,使人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人的创造力是潜在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这就需要摄入大量的人文知识。人们以文学作品为途径了解世界,以有效地解除蒙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实现了中西方文学的交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是在文学活动中,中国文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吸收外国文学理论中的精华,可以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对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琳.中西文学思想哲学场域的契合与分野[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39-241.
[2]唐艳琳."假作真时真亦假,無为有处有还无"——论中西小说的虚实艺术[J].大众文艺,2017,(16):37-37.
[3]童庆炳.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C].“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52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