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创作的音乐家冼星海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萦绕在人们记忆中的优美旋律是经年传唱不息的经典。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历史地位,他一系列爱国歌曲为中国抗战事业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做出积极贡献。他的许多音乐作品振聋发聩地喊出了民众守卫家园的心声,吹响了唤醒民族意识的冲锋号角。

不屈的音乐梦想追求


  从一个贫穷船工家庭出身的有志少年,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再到信念坚定的革命者,冼星海的人生成就与他自身求学经历、理想追求以及音乐素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冼星海在贫困生活中坚持音乐梦想。他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支持他学习,他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岭南大学。冼星海从广东辗转去北京和上海学音乐。体会到民间艰难生计,遍尝人生困苦百态,他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最初的音乐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曲,自己能像“乐圣”贝多芬一样青史留名。他希望能用音乐唤醒麻木沉睡的为奴者心灵,用激昂的旋律激起民众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斗志。
  冼星海在异域艰难求学中坚持人生追求。1931年,26岁的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入高级作曲班,他是第一位中国考生。青年冼星海身材颇高,面孔的轮廓并不像一般的广东人,面色微黑,有胡子,眼睛深邃而富有神采。他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洋溢着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激越歌曲《卡马尼奥拉》,表现在民族存亡危机面前法国人民为国而战的《马赛曲》,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殷实的家境支撑学业,他只能半工半读,先后做过招待、洗碗工、服务生、茶房工、清洁工等苦力活,也有过在街边拉小提琴乞讨,被陌生的中国留学生辱骂,只得洒泪而去的苦难经历。有一回,冼星海在一家华侨饭店服务,过度疲劳的他端菜上楼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菜摔倒了,自己也受了伤,老板发怒,说他破财,冷漠地炒了他的鱿鱼。曾经多次失业,冼星海饥寒交迫晕倒在街头,却始终不愿放弃音乐的梦想。千难万难都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在生活的摧残、战火的考验中,不断磨砺心志。
  冼海星在抗日烽火中坚持激情创作。从法国学成归来,冼星海看到民族危机下的光明和希望所在,看到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他毅然决定到延安去,拿起自己的指挥棒,用音乐作为抗争的武器。他决定创作中国的《马赛曲》,激励万千民众投身到救亡的热潮中。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作品,其中《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都给抗战中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

为人民温暖地歌唱


  抗战期间,冼星海在《中国文化》发表《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文章,他说:“在抗战中谈民歌研究,并不是无意义的,现阶段的战争既然在乡村和广大的旷野,我们的对象当然是劳苦大众的工农们。音乐是从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我们也需要到劳苦大众中去学习,并且交还他们,教育组织他们,使音乐的作用能配合现阶段战争的需要,具有彻底的斗争性、政治性、教育性、现实性。彻底改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享乐性、感伤性等倾向,建立一种新兴的民族音乐,代表进步的人民,雄亮而有生气的作风,代表着全民族的工农的朴实、耐劳、刻苦……的强大集体力量!这种音乐才是我们民族和时代需求的,是有民族性而又有世界性的。”[1]只有结合民众的思想、意志,表达民众真实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音乐创作才会拥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被民众接受并传唱,才能够鼓舞激励民众。为人民温暖地歌唱,他始终坚守着这个信念。
  冼星海一生都在坚持为人民创作的立场,坚持探寻音乐的民族性和大众化,在音乐普及和推广上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5年他回国后立即投入抗战歌曲创作,不仅创作了大量歌曲,还为进步电影和话剧谱曲。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中,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廳,积极参与抗战音乐创作和传唱工作。冼星海在创作中,探索出一条中西结合的、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他的作品用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1935年至1940年这五年间,冼星海围绕抗战主题创作了几百首歌曲,可谓高产。他为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创作歌曲,为经典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1938年9月,一封从延安发来的电报让冼星海欣喜不已,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邀请他担任音乐系教授。他对鲁迅艺术学院这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早有了解,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他深感革命热土延安将会让他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热情。10月,冼星海夫妇离开武汉,历经艰难到达延安。1939年3月,诗人光未然为群情振奋的抗战热潮所鼓舞,挥就《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为之谱曲,六天六夜几易其稿,致力于用音乐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他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举行公演。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观看这个演出后,纷纷称赞这组大合唱爆发出来的感染力。周恩来观看后,觉得这套组曲不仅艺术魅力强,而且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远远高于艺术成就,于7月8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套《黄河大合唱》将民间说唱音乐与饱含战斗精神的群众歌曲音调完美结合,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激发了在抗战中苦苦挣扎的中华儿女强悍的抗战意志,被后人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自己创作的第一曲”。

时代最有力度的呼声


  作品是心声的反映,什么样的创作者就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感人至深的音符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和创作者的品格。
  冼海星曾饱含深情地回忆创作救亡歌曲的初心:“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冼星海曾经在延安窑洞里演讲:“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因此,他用激昂的音符鼓舞人民前行,给苦难的群众以信心和希望。
  冼星海用激昂的音乐宣传抗战,而用清新活泼的音乐谱写了《生产大合唱》,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开荒生产,又以悲愤激昂的音乐谱写了《九一八大合唱》,表现了四万万同胞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冼星海曾经给徐州写过一首抗战歌曲,鼓舞热血爱国青年上阵杀敌。1937年8月30日,冼星海跟随上海救亡剧团二队来到徐州,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的教务主任郭影秋是中共地下党员,他邀请冼星海教唱抗战歌曲《枪口对外》等,指挥合唱团唱抗战歌曲。在徐州期间,冼星海感受到徐州军民的抗日激情,了解到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辈出,而当时猖狂的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徐州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为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他写下了《徐州是英雄的故乡》这首歌,并谱了曲。歌词是:“徐州是古来的战场,英雄的故乡。挺起胸拿起枪,冲锋上前。日本帝国主义一定灭亡!血泪洒成河,战旗放光芒,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简洁明了的歌词,铿锵有力的旋律,使这首歌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很快传唱开来。一时间,徐州城乡响起了这嘹亮的抗战歌声。这首歌不仅是激励徐州军民齐心协力共击日寇之歌,更是激发全民族抗战到底的进行曲。在抗日歌声的鼓舞下,1938年徐州会战中,中国军民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之后,徐州地区成立了湖西、邳睢铜、鲁南、沭宿海、萧宿铜等小块抗日根据地。这首歌曲经过整理,2015年7月在江苏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片展和徐州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片展上展示。

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冼星海:《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月刊》1946年第1卷第5期。
其他文献
科普展示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延伸,对档案编研、开发和利用有独特意义及价值。近年来,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策划设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档案管理多媒体品牌展示室和宁宣绿色循环低碳公路科普展示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展示档案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为探索档案管理创新和提升档案价值进行了有益尝试。一、科普展示与档案管理创新融合方式  管理处参照《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要求,以系
期刊
摘?要:市场主体的商业信用是资本市场成长和繁荣的基础,也是各国建设资本市场主体诚信档案的目的所在。根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资本市场信用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深度全球化的今天,诚信档案建设应当聚焦跨境业务中的诚信信息,多方探索境外诚信信息的采信和管理,完善充实我国诚信档案数据库,以匹配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信用建设之需。  关键词:资本
期刊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孙中山诞辰“整十”纪念日都会举行多样化的纪念活动,具有规格高、规模大、规程细、影响广的特点,从纪念的形式上来看具有爱国主义的传承性,从纪念的内容上来看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从纪念的目的上来看具有面向世界的统战性,从纪念的影响上来看具有民族认同的向心性。  关键词:孙中山;历史;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  中国非常注重记录和传承历史,对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
期刊
摘?要:采用多维度设计手法可以最大化传播档案展览信息,视觉氛围营造即其中一种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视觉修辞进行分析,阐释视觉修辞对档案展览的影响,找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最佳互动关系,以期更好地营造档案展览氛围、增强展示效果、加深视觉印记、传播档案故事。  关键词:档案展览;视觉修辞;视觉文化;空间氛围营造一、视觉修辞的形成与发展  1.?视觉修辞的定义  视觉修辞概念最早由巴恩哈特等学者提出,最
期刊
摘?要:诚信档案是资本市场良性运行的保障,国家先后颁布多项法律法规强化资本市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然而近年来,资本市场失信行为有增无减,信用伦理危机日渐加重。通过相关政策性文件的梳理,分析资本市场诚信档案信息来源与范围及其利用方式,可以看出,现阶段资本市场诚信档案信用价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诚信信息利用意识较弱。基于“善”的伦理视角,从诚信档案管理与数据治理两个层面,树立诚信档案善治观,激发多元治理模
期刊
摘??要:来华留学人员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规范化发展的重要见证。文章通过梳理来华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实践现状,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档案形成部门复杂、管理规范缺位、集中利用困难、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分析,从强化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关注趋同规范管理趋势、完善档案远程利用服务、拓宽来华留学人员档案服务思路四个方面,提出来华留学人员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开展来华留学人员档案
期刊
摘?要:古代江苏因盐业生产和盐产品运销的需要,其河道的开凿多与盐相关联,承载着厚重的盐文化历史。江苏境内的古盐运河大致由运盐河、串场河、场河和灶河等四级河道共同组成。  关键词:江苏;古盐运河;盐文化  江蘇是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拥有两千多年盐业史,所产海盐除满足本省供应外,还行销国内十多个省区。林振翰在其所著的《淮盐纪要》中说:“盐之物也,旺产在天时,疏销在人和,而利运则在乎地理。”在交通运输
期刊
摘?要:对干部人事档案服务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传统干部人事档案服务和利用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此,构建符合干部人事档案特征的知识图谱,驱动干部人事档案服务方式向知识决策服务转变,进一步创新干部人事档案服务方式,为领导班子配备和选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知识图谱;服务方式  分类号:G273  Innovation of Cadre Personnel Archiv
期刊
摘?要: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继续与国民党进行和谈,并领导国统区党的工作。在周恩来、董必武的直接领导下,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了资料组(即情报组),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为中共在和谈中赢得政治斗争的主动权,为党中央在解放战争初期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斗争策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国共谈判;中共中央南京局;情报工作  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率中
期刊
目前史学界对近代江苏著名乡贤韩国钧治理苏北运河、出任江苏省长、维护国家主权、坚守民族气节等相关史实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试从《止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入手,对韩国钧清末赴日考察活动以及在东北抗击鼠疫、同张謇交往始末等史实进行阐述,以期完善相关研究。一、东渡日本考察  韩国钧认为面对英、美、德、法等列强,中国若不自强,则“必为所吞噬”。[1]他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进行了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