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K11 Art Foundation与以西班牙国皇为荣誉主席、西班牙总理为董事局成员的卡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Fundclcio Gala-Salvador Dali)联合主办的《跨界大师·鬼才达利》超现实艺术大展,于2015年11月5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chi K11美术馆正在展出,将持续到2016年2月。此次展览是由达利亲自创办的卡拉一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时隔十四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举办展览,展览以“达利与媒体”为主题,展出12幅达利油画原作以及200余件藏于基金会档案馆的相关媒介资料,展览上还复原达利戏剧博物馆的15号厅(风馆)的外观与部分内部三维空间,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过人的艺术才华与开拓思维。伴随此次达利艺术展还有两场由中国艺术家组成的当代艺术展同期亮相,分别是“上海风光”与“你之超现,我之现实”。可见,这是一场来势猛烈超现实主义旋风。在展览期间,《北京青年》周刊特别采访了卡拉一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执行董事Juan Manuel Sevillano,让他来阐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了解达利的艺术体系需要时间
Q:为何会成立卡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
A:基金会是在萨尔瓦多达利的意愿下由其亲自主持与监督于1983年成立的,位于卡拉之塔。达利先生去世后,留下众多遗产无人继承,西班牙政府决定由基金会继续管理这些遗产。因为基金会最初成立的使命也在于促进、推广、传播、建立声誉,捍卫与保护达利的作品、文化和智慧产权及其在世界各地之权益和版权。基金会为非营利的独立私人组织机构,拥有全球使命的任务,以效率做诉求,也因此能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至今,基金会一直运转良好,其中,达利三馆在西班牙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去年参观人数达到130万人。
Q:你如何看待达利的一生及其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A:达利的影响力是在他去世20多年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达利受到过优良系统的艺术教育,是20世纪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对当时社会的理解是领先于同时代的,导致大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他去世后,非议之声逐渐变小,人们开始意识到达利作品有着很强大的艺术创造力。有人对达利的评价是,他不像是来自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而是来自于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非常深,所涉猎的艺术形式广泛:油画、雕塑、舞台剧背景设计、家居设计等,甚至探索新材料,他还研究生物学,使用数学计算来进行艺术创作。人们打破规则通常需要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基础上,达利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他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遗产。
Q:你最喜欢的达利作品是什么样的?你认为中国人喜欢的达利作品是什么样的?
A:我比较喜欢他早期的绘画作品,画风细腻,技法精湛,匠心独具。据我了解,中国的绘画很多强调技巧,所以,我希望把达利的青年时代作品带入中国,一来是让喜欢艺术的人们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艺术语言,二来看看是否这样的作品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拉近与中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因为我们觉得让中国观众了解达利的作品,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不是简单的把作品带过来展览就行的,而是去了解达利一生的艺术体系,这需要时间。
艺术展需要与人们生活更贴近
Q:时隔十四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举办展览,为何选在上海?
A:基金会透过世界各地博物馆,会不定期地对外举办展览。从1999年起至今举办过20多场国际展览会,其参观人数超过六百五十多万人。2000年的时候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展览(Salvador Dalf),2001年在台湾与上海举办了展览(Dalf:a genres of the 20th century),当时我去过上海,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去到上海,亲眼见到中国的迅速发展。这次来到中国,希望结交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来系统化的开展达利艺术与中国的交流。之所以选在上海,这与2001年在上海的展览有一种承接关系,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找到Kll Art Foundation,我们十分认可Kll Art Foundation的专业性和其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做的贡献,此次展览合作正是基于我们双方对艺术传播事业的共同追求而产生的。
Q:展览地点选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似乎更希望贴近人们的生活?
A:是的,艺术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在K11购物艺术中心内办展,对于观众来说非常便利。我们在K11还原达利戏剧博物馆、达利卡拉城堡和达利李家港美术馆的经典场景。同期,达利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软时钟和长脚大象也还原在K11淮海路入口。这样也是整体化身为达利最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意在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更直观、更有趣的达利世界。让人在一瞬间恍若置身于达利的故乡费格拉斯。
有趣的是,达利曾创作了无数有关面包的作品,并曾用面包做过发型,他在《一个天才的日记》中说到:“我一生中,面包无止无休地紧跟着我……”与Baker&Spice独家合作的来自达利故乡的面包还特邀丹麦面包师,使用达利故乡当地最纯正面包的配方,并在K11 B1层的Baker&Spice独家呈现,这款激发达利创作的奇趣面包,也使人回味无穷。这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悟达利的艺术精神。
Q:你怎么看待艺术与都市人生活的关系?对于人们选择或收藏艺术品有何建议?
A:我认为目前乃至未来,中国更需要创造性人才。而艺术是促进创意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需要几代人的投入来达到这一点。艺术是最根本的教育,比如孩童时期,让他们做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智商与情商方面都有正面的影响,并在将来去激发灵感,在一些领域有开创性的新思维与新点子。所以我建议艺术要更多的融入生活。
对于艺术品收藏方面,我想谈谈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达利基金会强调的是艺术价值,而非价格。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是由价值决定价格的,但是对于高度炒作的艺术品市场,是由价格来决定价值。我认为要提醒收藏家注意的一点,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差距太大了,尤其对于现代艺术品收藏而言更是,需要谨慎对待。推广艺术教育让未来生活更美好
Q:那如何有效的传播达利的艺术教育呢?
A:纵观过去十年来在艺术教育的领域上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层访客(学校、家庭及成人)的需要,不仅提供他们广泛的艺术教育还拥有多达7种不同语言的服务,以便利各国访客。因而每年会有多达四万多名的学生参与。基金会的艺术教育服务,主要工作目标是借由教学出版物、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网页上新的教育资源发展来推广,普及认识达利这位艺术大师。
Q:在艺术教育传播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你最担心什么?
A:在欧洲,每个用词有不同的语意,有的词与词之间只是很微妙的区别,关于:真迹、原作、正品、合法、非法等等,有些语境翻译不到位时,我就担心没有表达清楚我们的意思,怕大家不理解。希望中国的主流媒体传播时能谨慎理解。东西方之间要有更好的语言结合,才能彼此深刻的体会对方的艺术意境。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是非常不足的,反过来也一样。比如说我们西方人就不懂,书法为何对中国人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也不能把书法与西方某种艺术体系有一种类比似的诠释。这是双方都需要做的艺术教育传播,并非交换几幅作品展览,而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来触及心灵。
文化的深度交流并非不可能,关键要找到合适的渠道花费精力去做,最近,我在巴塞罗那参加的一场会议上,遇见著名的西班牙语翻译家王怀祖先生,他花费40年时间把《宋词300首》译成为西班牙语,让我感受到宋词的美妙,这就是很好的文化桥梁。绘画评论的翻译同样需要这样优秀的翻译家,此外,我们也在积极寻找相关机构,针对中国采取更符合中国背景的艺术教育战略,当艺术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让人更清晰的理解艺术作品,陶醉其中。
了解达利的艺术体系需要时间
Q:为何会成立卡拉-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
A:基金会是在萨尔瓦多达利的意愿下由其亲自主持与监督于1983年成立的,位于卡拉之塔。达利先生去世后,留下众多遗产无人继承,西班牙政府决定由基金会继续管理这些遗产。因为基金会最初成立的使命也在于促进、推广、传播、建立声誉,捍卫与保护达利的作品、文化和智慧产权及其在世界各地之权益和版权。基金会为非营利的独立私人组织机构,拥有全球使命的任务,以效率做诉求,也因此能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至今,基金会一直运转良好,其中,达利三馆在西班牙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去年参观人数达到130万人。
Q:你如何看待达利的一生及其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A:达利的影响力是在他去世20多年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达利受到过优良系统的艺术教育,是20世纪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对当时社会的理解是领先于同时代的,导致大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他去世后,非议之声逐渐变小,人们开始意识到达利作品有着很强大的艺术创造力。有人对达利的评价是,他不像是来自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而是来自于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非常深,所涉猎的艺术形式广泛:油画、雕塑、舞台剧背景设计、家居设计等,甚至探索新材料,他还研究生物学,使用数学计算来进行艺术创作。人们打破规则通常需要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基础上,达利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认为他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遗产。
Q:你最喜欢的达利作品是什么样的?你认为中国人喜欢的达利作品是什么样的?
A:我比较喜欢他早期的绘画作品,画风细腻,技法精湛,匠心独具。据我了解,中国的绘画很多强调技巧,所以,我希望把达利的青年时代作品带入中国,一来是让喜欢艺术的人们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艺术语言,二来看看是否这样的作品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拉近与中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因为我们觉得让中国观众了解达利的作品,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不是简单的把作品带过来展览就行的,而是去了解达利一生的艺术体系,这需要时间。
艺术展需要与人们生活更贴近
Q:时隔十四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举办展览,为何选在上海?
A:基金会透过世界各地博物馆,会不定期地对外举办展览。从1999年起至今举办过20多场国际展览会,其参观人数超过六百五十多万人。2000年的时候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展览(Salvador Dalf),2001年在台湾与上海举办了展览(Dalf:a genres of the 20th century),当时我去过上海,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去到上海,亲眼见到中国的迅速发展。这次来到中国,希望结交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来系统化的开展达利艺术与中国的交流。之所以选在上海,这与2001年在上海的展览有一种承接关系,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找到Kll Art Foundation,我们十分认可Kll Art Foundation的专业性和其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做的贡献,此次展览合作正是基于我们双方对艺术传播事业的共同追求而产生的。
Q:展览地点选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似乎更希望贴近人们的生活?
A:是的,艺术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在K11购物艺术中心内办展,对于观众来说非常便利。我们在K11还原达利戏剧博物馆、达利卡拉城堡和达利李家港美术馆的经典场景。同期,达利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软时钟和长脚大象也还原在K11淮海路入口。这样也是整体化身为达利最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意在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更直观、更有趣的达利世界。让人在一瞬间恍若置身于达利的故乡费格拉斯。
有趣的是,达利曾创作了无数有关面包的作品,并曾用面包做过发型,他在《一个天才的日记》中说到:“我一生中,面包无止无休地紧跟着我……”与Baker&Spice独家合作的来自达利故乡的面包还特邀丹麦面包师,使用达利故乡当地最纯正面包的配方,并在K11 B1层的Baker&Spice独家呈现,这款激发达利创作的奇趣面包,也使人回味无穷。这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悟达利的艺术精神。
Q:你怎么看待艺术与都市人生活的关系?对于人们选择或收藏艺术品有何建议?
A:我认为目前乃至未来,中国更需要创造性人才。而艺术是促进创意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需要几代人的投入来达到这一点。艺术是最根本的教育,比如孩童时期,让他们做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智商与情商方面都有正面的影响,并在将来去激发灵感,在一些领域有开创性的新思维与新点子。所以我建议艺术要更多的融入生活。
对于艺术品收藏方面,我想谈谈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达利基金会强调的是艺术价值,而非价格。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是由价值决定价格的,但是对于高度炒作的艺术品市场,是由价格来决定价值。我认为要提醒收藏家注意的一点,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差距太大了,尤其对于现代艺术品收藏而言更是,需要谨慎对待。推广艺术教育让未来生活更美好
Q:那如何有效的传播达利的艺术教育呢?
A:纵观过去十年来在艺术教育的领域上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层访客(学校、家庭及成人)的需要,不仅提供他们广泛的艺术教育还拥有多达7种不同语言的服务,以便利各国访客。因而每年会有多达四万多名的学生参与。基金会的艺术教育服务,主要工作目标是借由教学出版物、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网页上新的教育资源发展来推广,普及认识达利这位艺术大师。
Q:在艺术教育传播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你最担心什么?
A:在欧洲,每个用词有不同的语意,有的词与词之间只是很微妙的区别,关于:真迹、原作、正品、合法、非法等等,有些语境翻译不到位时,我就担心没有表达清楚我们的意思,怕大家不理解。希望中国的主流媒体传播时能谨慎理解。东西方之间要有更好的语言结合,才能彼此深刻的体会对方的艺术意境。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是非常不足的,反过来也一样。比如说我们西方人就不懂,书法为何对中国人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也不能把书法与西方某种艺术体系有一种类比似的诠释。这是双方都需要做的艺术教育传播,并非交换几幅作品展览,而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来触及心灵。
文化的深度交流并非不可能,关键要找到合适的渠道花费精力去做,最近,我在巴塞罗那参加的一场会议上,遇见著名的西班牙语翻译家王怀祖先生,他花费40年时间把《宋词300首》译成为西班牙语,让我感受到宋词的美妙,这就是很好的文化桥梁。绘画评论的翻译同样需要这样优秀的翻译家,此外,我们也在积极寻找相关机构,针对中国采取更符合中国背景的艺术教育战略,当艺术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让人更清晰的理解艺术作品,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