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失血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3例,女75例;平均年龄为80.5岁。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7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7例。根据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以及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4种术式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13.0±65.3)mL,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患者[(138.4±5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式的显性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空心钉固定术,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折空心钉固定术,除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的总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医生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应有全面认识,特别是对术前和术后的隐性失血应予以足够重视。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评价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1例男性右侧髂骨巨大软骨肉瘤患者,拟行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术前行CT和MRI检查,利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判断髂骨周围肿瘤侵袭范围,确定外科边缘及截骨平面,根据截骨后骨盆缺损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立患者骨盆有限元模型,经过有限元分析后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钛合金骨盆假体。在Abaqus软件中对已建立的3D
目的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35例骨肿瘤患者,男21岁,女14岁;年龄6 ~ 67岁,平均22.7岁。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21例。通过计算机完成个体化的手术和导板设计,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加工使用的3D打印设备分别包括:熔融沉积造型、光固化立体造型、三维印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57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4例。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末次随访时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
目的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
目的利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板,初步探讨其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穿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需要行肩关节穿刺的9例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9 ~ 62岁,平均56.8岁)的9侧关节(左侧3例,右侧6例;关节腔8例,肱骨近端1例)的薄层CT扫描数据在Mimics15.0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把重建出来的模型导人Geomagic Studio和Geomagic Spark进行反求及正向设计,经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设立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髋部骨折早期手术治疗的诊疗流程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收治的8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31例,女54例;年龄为70~94岁,平均84.6岁;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6 h(48~120 h)。所有患者均按自行设计的老年髋部骨折收治流程治疗。分析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