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一首以宋朝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歌词而写作的四声部无伴奏混声合唱曲。文章为笔者创作该作品的创作札记,从梳理苏幕遮这个词牌名的历史开始,结合歌词谈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意境追求。作品运用主题材料贯穿、调式调性色彩游离、音色音响空间拓展等展现出写景抒怀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苏幕遮;范仲淹;创作特征;意境追求
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笔者近年创作的一首诗乐艺术合唱作品。在创作中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如何用四声部混声合唱的音乐形式体现词曲结合的意境,首先从词的意境入手,查阅资料,然后构思音乐作品的结构以及主题旋律、音色音响空间等等问题。目前,作品定稿在排练中,此文就笔者的创作构思及意境追求来谈,即本人的创作札记。
一、“苏幕遮”的历史简述
创作这首音乐作品,从“苏幕遮”这个词牌名开始感兴趣,于是查阅资料发现“苏幕遮”的历史还非常丰富。“苏幕遮”或作“苏莫遮”、“苏摩遮”,乃“泼寒胡戏所歌”,亦是“泼寒胡戏”之代称。这个词为节庆活动,在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之寒冬举行,其间人们载歌载舞,互相泼水为戏,亦称“乞寒泼胡”或“乞寒胡戏”。ⅰ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曰:“乞寒者,本西国外蕃之乐也。”ⅱ“泼寒胡戏”至晚于北周传入中原,风靡初唐至盛唐,唐开元元年(713年)禁断,“苏幕遮”后作为词牌何曲牌流传下来。ⅲ
二、《苏幕遮·怀旧》创作构思
(一)作品结构
作品遵循《苏幕遮·怀旧》一词的结构,整首词如下: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旧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将歌曲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后四句对仗为第二段,与词的上阕、下阕相对应。每段结构又分为A、B二段,前面两句构成A段,后面两句构成B段。整首歌曲用通谱歌的形式,整体结构为引子、A、B、A1、B1、尾声。
(二)材料贯穿
全曲在一开始的引子处出现的一个五音列,代表水中飘零的浮萍素材,这个素材在作品各声部一直贯穿,称为各种素材的粘合剂,全曲最后尾声也结束在这个素材上。
谱例1.1-4小节
A段为富于古韵的主题在各个声部交替,另有一个叹息主题,每一次作应答的衬词。
谱例2. 5-7小节
谱例2中男高音的主题旋律与女高音的叹息主题相呼应。
另外,A段结束处有单独独唱的戏曲唱腔式的震音处理,体现出戏韵声腔的特点。见谱例3男高音声部。这样的solo有三次出现,后面2次为女高音的独唱,分别在20小节和43小节。
谱例3.10-12小节
B段乐风一转,音乐的速度、力度并置对比,变为一个加快而激动的动机,主要特征为七度大跳,随后接四声部的大合唱。
谱例4. 第23-24小节
谱例4可见B段从23小节开始,速度加快,主题从男高声部开始,为一个大跳主题,情绪更为激动。
谱例5. 25-28小节
谱例5可见四个声部同时进行,用ff的力度,在这里与前面的大跳主题处对比,速度减慢,用和声性手法写作的四声部,音乐具有极大的张力和深远的效果。
(三)调式调性色彩
该作品主题以D商雅乐调式为主调,穿插了调式调性上下半音化的游离,形成五彩斑斓的色彩。
谱例6.64-70小节
谱例6可见64-67小节女高声部与女中声部的模仿中,半音化的转换色彩,造成调式的游离,飘零的状态。67-70小节女高声部与女中声部的“浮萍”素材转换,从67小节女高声部降D音开始的5音列到69-70小节的女中音声部還原D音开始的5音列“浮萍”素材,造成演唱和聆听效果的偷换,音色渐变以及音高半音化渐变,细腻而精致。
(四)音色、织体处理
无伴奏混声合唱,四个声部分别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
作品中对音色的处理有女声二声部与男声二声部的对比,四声部节奏一致的和声性写作片段,见谱例5,又有各个声部模仿呼应的复调式手法,见谱例6。值得一提的是在A段的结束有单独独唱以区别合唱音色的技术处理,在音色的处理上有层次感的推进,见谱例4。全曲在36小节的男低音声部将“浮萍”主题在低音声部作固定低音,与女声两个声部形成空间的对比,拓展。谱例如下:
谱例7. 36-38小节
三、《苏幕遮·怀旧》意境追求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词最重要的境界。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实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ⅳ另外,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解释诗词意境为:“化实境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一)虚实结构
在我的音乐创作中A段与B 段构成强烈的对比,A段由男高音首先进入主题与女高音的叹息主题相呼应。两次A段最后的solo,分别有三次,一次男高音独唱,后面两次为女高音独唱。体现出天地广阔、空灵虚幻的意境。两次B段四个声部同时地呼喊“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旧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为全曲高潮,情绪激动而悲情,此处营造的实景实情与A段形成虚实相间的意境,同时,B段又与自身灵动的七度大跳动机构成虚实对比。如此结构,与范仲淹一词诗乐对应,构成相辅相成的虚实结构。 (二)情景交融
这首合唱作品选择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这首词,上闋着重写景,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面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着重抒情,描写羁旅乡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秋思感伤之情。在我的音乐创作中遵循该词的结构,想象词作家的景致与情怀,构成四部合唱中的情景交融。
(三)意蕴悠远
“无论何种音乐作品都要追求美,听觉上的美,心理体验上的美,在音乐创作中必须考虑到音乐形象含有的重要文化内涵和高度概括的文化象征。”乐中有诗,诗中有乐,为古典诗词的音乐艺术作品,诗词的意蕴底色就注定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在这首合唱作品的创作中,因为词的景致及情怀,作曲实践过程中笔者把自己想象为文学家范仲淹,也或是想象为文学家范仲淹的朋友,与其对话交流。创作体验中将深厚的意蕴融入于心中,融化于音乐中。作品音响追求创作的意境空间,并在演唱者的表现中得以延伸、拓展。这首合唱作品与词意融合,亦词亦乐,赋予音乐以意境悠远及深厚的情怀。
结语
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 从音乐创作上与词的意境完美融合,是与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完美对话。
中国当代出现大量古诗词诗乐艺术作品,特别是古诗词歌曲,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为古诗词配乐成歌,“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以及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都有较深的渊源,其文化底蕴丰厚,诗意、曲情、声情融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从宏观范畴看此类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形成一定的风格,从微观个案看,有个性的作品还不多,期待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在这个领域的关注,以及独特的思考,个性化的音乐创作,为这个领域留下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冬雅.《关于苏幕遮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4(3).197
[2]王昆吾,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203
[3]转引自秦缘.《中国唐诗艺术歌曲中得意境呈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70页
[5]夏海蕾.《音乐审美的至高追求:意境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9
[6]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1).94
作者简介:
庞莉(1975-).女.四川宜宾人.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国当代诗乐音响结构作品研究”成果。(编号:16NDJC275YB)
关键词:苏幕遮;范仲淹;创作特征;意境追求
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是笔者近年创作的一首诗乐艺术合唱作品。在创作中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如何用四声部混声合唱的音乐形式体现词曲结合的意境,首先从词的意境入手,查阅资料,然后构思音乐作品的结构以及主题旋律、音色音响空间等等问题。目前,作品定稿在排练中,此文就笔者的创作构思及意境追求来谈,即本人的创作札记。
一、“苏幕遮”的历史简述
创作这首音乐作品,从“苏幕遮”这个词牌名开始感兴趣,于是查阅资料发现“苏幕遮”的历史还非常丰富。“苏幕遮”或作“苏莫遮”、“苏摩遮”,乃“泼寒胡戏所歌”,亦是“泼寒胡戏”之代称。这个词为节庆活动,在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之寒冬举行,其间人们载歌载舞,互相泼水为戏,亦称“乞寒泼胡”或“乞寒胡戏”。ⅰ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曰:“乞寒者,本西国外蕃之乐也。”ⅱ“泼寒胡戏”至晚于北周传入中原,风靡初唐至盛唐,唐开元元年(713年)禁断,“苏幕遮”后作为词牌何曲牌流传下来。ⅲ
二、《苏幕遮·怀旧》创作构思
(一)作品结构
作品遵循《苏幕遮·怀旧》一词的结构,整首词如下: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旧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将歌曲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后四句对仗为第二段,与词的上阕、下阕相对应。每段结构又分为A、B二段,前面两句构成A段,后面两句构成B段。整首歌曲用通谱歌的形式,整体结构为引子、A、B、A1、B1、尾声。
(二)材料贯穿
全曲在一开始的引子处出现的一个五音列,代表水中飘零的浮萍素材,这个素材在作品各声部一直贯穿,称为各种素材的粘合剂,全曲最后尾声也结束在这个素材上。
谱例1.1-4小节
A段为富于古韵的主题在各个声部交替,另有一个叹息主题,每一次作应答的衬词。
谱例2. 5-7小节
谱例2中男高音的主题旋律与女高音的叹息主题相呼应。
另外,A段结束处有单独独唱的戏曲唱腔式的震音处理,体现出戏韵声腔的特点。见谱例3男高音声部。这样的solo有三次出现,后面2次为女高音的独唱,分别在20小节和43小节。
谱例3.10-12小节
B段乐风一转,音乐的速度、力度并置对比,变为一个加快而激动的动机,主要特征为七度大跳,随后接四声部的大合唱。
谱例4. 第23-24小节
谱例4可见B段从23小节开始,速度加快,主题从男高声部开始,为一个大跳主题,情绪更为激动。
谱例5. 25-28小节
谱例5可见四个声部同时进行,用ff的力度,在这里与前面的大跳主题处对比,速度减慢,用和声性手法写作的四声部,音乐具有极大的张力和深远的效果。
(三)调式调性色彩
该作品主题以D商雅乐调式为主调,穿插了调式调性上下半音化的游离,形成五彩斑斓的色彩。
谱例6.64-70小节
谱例6可见64-67小节女高声部与女中声部的模仿中,半音化的转换色彩,造成调式的游离,飘零的状态。67-70小节女高声部与女中声部的“浮萍”素材转换,从67小节女高声部降D音开始的5音列到69-70小节的女中音声部還原D音开始的5音列“浮萍”素材,造成演唱和聆听效果的偷换,音色渐变以及音高半音化渐变,细腻而精致。
(四)音色、织体处理
无伴奏混声合唱,四个声部分别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
作品中对音色的处理有女声二声部与男声二声部的对比,四声部节奏一致的和声性写作片段,见谱例5,又有各个声部模仿呼应的复调式手法,见谱例6。值得一提的是在A段的结束有单独独唱以区别合唱音色的技术处理,在音色的处理上有层次感的推进,见谱例4。全曲在36小节的男低音声部将“浮萍”主题在低音声部作固定低音,与女声两个声部形成空间的对比,拓展。谱例如下:
谱例7. 36-38小节
三、《苏幕遮·怀旧》意境追求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词最重要的境界。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实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ⅳ另外,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解释诗词意境为:“化实境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一)虚实结构
在我的音乐创作中A段与B 段构成强烈的对比,A段由男高音首先进入主题与女高音的叹息主题相呼应。两次A段最后的solo,分别有三次,一次男高音独唱,后面两次为女高音独唱。体现出天地广阔、空灵虚幻的意境。两次B段四个声部同时地呼喊“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旧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为全曲高潮,情绪激动而悲情,此处营造的实景实情与A段形成虚实相间的意境,同时,B段又与自身灵动的七度大跳动机构成虚实对比。如此结构,与范仲淹一词诗乐对应,构成相辅相成的虚实结构。 (二)情景交融
这首合唱作品选择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这首词,上闋着重写景,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面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着重抒情,描写羁旅乡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秋思感伤之情。在我的音乐创作中遵循该词的结构,想象词作家的景致与情怀,构成四部合唱中的情景交融。
(三)意蕴悠远
“无论何种音乐作品都要追求美,听觉上的美,心理体验上的美,在音乐创作中必须考虑到音乐形象含有的重要文化内涵和高度概括的文化象征。”乐中有诗,诗中有乐,为古典诗词的音乐艺术作品,诗词的意蕴底色就注定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在这首合唱作品的创作中,因为词的景致及情怀,作曲实践过程中笔者把自己想象为文学家范仲淹,也或是想象为文学家范仲淹的朋友,与其对话交流。创作体验中将深厚的意蕴融入于心中,融化于音乐中。作品音响追求创作的意境空间,并在演唱者的表现中得以延伸、拓展。这首合唱作品与词意融合,亦词亦乐,赋予音乐以意境悠远及深厚的情怀。
结语
无伴奏混声合唱《苏幕遮·怀旧》 从音乐创作上与词的意境完美融合,是与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完美对话。
中国当代出现大量古诗词诗乐艺术作品,特别是古诗词歌曲,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为古诗词配乐成歌,“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以及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都有较深的渊源,其文化底蕴丰厚,诗意、曲情、声情融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从宏观范畴看此类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形成一定的风格,从微观个案看,有个性的作品还不多,期待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在这个领域的关注,以及独特的思考,个性化的音乐创作,为这个领域留下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冬雅.《关于苏幕遮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4(3).197
[2]王昆吾,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203
[3]转引自秦缘.《中国唐诗艺术歌曲中得意境呈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70页
[5]夏海蕾.《音乐审美的至高追求:意境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9
[6]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1).94
作者简介:
庞莉(1975-).女.四川宜宾人.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国当代诗乐音响结构作品研究”成果。(编号:16NDJC275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