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是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小城镇;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导致城市开发建设总量超过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极限,引发一系列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千城一面、特色缺失、旧城区经济发展滞后等,这些都给小城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一、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规划编制角度来看,尽管许多小城镇都已经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是大都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也较差;另外,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角度来看,开发控制规划理应作为控制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具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却寥寥无几,即使已经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也由于可操作性较差等原因,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控制效果,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严肃性大大的降低。
其次,从建设实践角度来看,由于小城镇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践都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操作程序,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大多由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代替规划决策。当具体的建设和规划控制要求相矛盾时,经常会出现规划为少数人利益让步的现象,使具体开发控制规划成为规划管理部门的摆设以及成为规划编制单位的利润工具。
最后,从规划管理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应要求规划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人员要高水平和高素质,但绝大多数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混乱,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人类进行的建设活动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改变,城市的建设更是对大自然的改变,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废弃物的处置。如果资源开发超过一定的极限或者处置不当时,就会造成污染环境,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小城镇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过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资源消耗型的做法已经使得如今的小城镇变得遍体鳞伤,当前尤为重要的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人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追求的是维护生态空间系统与人类心理、生理需求的动态平衡。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一个既优于乡村又不亚于城市的小城镇,甚至超过城市舒适、方便和优美的人类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很有成效的路径川。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规划先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规划进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广大农民。
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在村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应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三、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控制指标
首先,通过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分区,尤其是控制指标的“限低”影响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新区的规划,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应当鼓励开发建设,应当“限低”控制指标,不能低于某一值;另一方面,旧城区为保障城区居民的利益特别是弱势阶层的利益,应当“限高”控制指标,既不能高于某一值。因此,合理的开发控制指标是在一个区间内变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灵活的适应市场发展特点。
其次,制度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开发控制的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建设开发活动的规划控制与引导问题,也包括建设开发项目业主以及周边群众权益保障问题,也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拆迁等的服务问题,也包括规划管理部门自身行政能力建设等问题。所以,小城镇开发控制指标调整工作改革,应注意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与统筹兼顾,并借鉴国内相关经验,从行政救济、技术论证、公众参与和责任追究等方面予以制度规范,结合不同城镇的特点,尤其是对小城镇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灵活采取适应于小城镇的开发控制指标调整制度,才能更好指导小城镇开发控制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再次,对于改善乡村景观问题。一方面对于保留改造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农田、果园结合,创造出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形成具有特色的郊区新居民集聚区。对于现状有河流经过的村庄,结合景观,梳理整合河道,提出河道水系整治方案,并利用原有水塘、河道进行景观布置,设置居民游憩场地。现状有果园的,可以适当修理改造,形成别具风格的农村景观;另一方面,对于新建居民点。绿地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结合步行道路,有機联系各组团绿地。并与规划区内的水体资源结合,形成社区绿地景观系统。各组团的公共绿地景观又与规划区外围的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系统。
四、结论
小城镇规划建设以繁荣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推进城镇化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重点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总体水平,逐步实现“以城促镇、以城固镇、、以城带镇以城助镇”的小城镇建设新局面。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地方,结合实际,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特色的延续和再塑造,真正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着,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8-182
[2]多吉才让.社区工作指南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82-85
[3]郭钦.我国城市社区阶层化趋势初论[J].北京:攀登,2003(2),21-23
关键词: 小城镇;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导致城市开发建设总量超过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极限,引发一系列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千城一面、特色缺失、旧城区经济发展滞后等,这些都给小城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一、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规划编制角度来看,尽管许多小城镇都已经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是大都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也较差;另外,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角度来看,开发控制规划理应作为控制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具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却寥寥无几,即使已经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也由于可操作性较差等原因,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控制效果,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严肃性大大的降低。
其次,从建设实践角度来看,由于小城镇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践都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操作程序,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大多由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代替规划决策。当具体的建设和规划控制要求相矛盾时,经常会出现规划为少数人利益让步的现象,使具体开发控制规划成为规划管理部门的摆设以及成为规划编制单位的利润工具。
最后,从规划管理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应要求规划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人员要高水平和高素质,但绝大多数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混乱,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人类进行的建设活动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改变,城市的建设更是对大自然的改变,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废弃物的处置。如果资源开发超过一定的极限或者处置不当时,就会造成污染环境,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小城镇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过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资源消耗型的做法已经使得如今的小城镇变得遍体鳞伤,当前尤为重要的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人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追求的是维护生态空间系统与人类心理、生理需求的动态平衡。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一个既优于乡村又不亚于城市的小城镇,甚至超过城市舒适、方便和优美的人类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很有成效的路径川。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规划先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规划进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广大农民。
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在村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应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三、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控制指标
首先,通过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分区,尤其是控制指标的“限低”影响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新区的规划,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应当鼓励开发建设,应当“限低”控制指标,不能低于某一值;另一方面,旧城区为保障城区居民的利益特别是弱势阶层的利益,应当“限高”控制指标,既不能高于某一值。因此,合理的开发控制指标是在一个区间内变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灵活的适应市场发展特点。
其次,制度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开发控制的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建设开发活动的规划控制与引导问题,也包括建设开发项目业主以及周边群众权益保障问题,也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拆迁等的服务问题,也包括规划管理部门自身行政能力建设等问题。所以,小城镇开发控制指标调整工作改革,应注意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与统筹兼顾,并借鉴国内相关经验,从行政救济、技术论证、公众参与和责任追究等方面予以制度规范,结合不同城镇的特点,尤其是对小城镇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灵活采取适应于小城镇的开发控制指标调整制度,才能更好指导小城镇开发控制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再次,对于改善乡村景观问题。一方面对于保留改造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农田、果园结合,创造出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形成具有特色的郊区新居民集聚区。对于现状有河流经过的村庄,结合景观,梳理整合河道,提出河道水系整治方案,并利用原有水塘、河道进行景观布置,设置居民游憩场地。现状有果园的,可以适当修理改造,形成别具风格的农村景观;另一方面,对于新建居民点。绿地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结合步行道路,有機联系各组团绿地。并与规划区内的水体资源结合,形成社区绿地景观系统。各组团的公共绿地景观又与规划区外围的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系统。
四、结论
小城镇规划建设以繁荣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推进城镇化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重点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总体水平,逐步实现“以城促镇、以城固镇、、以城带镇以城助镇”的小城镇建设新局面。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地方,结合实际,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特色的延续和再塑造,真正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着,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8-182
[2]多吉才让.社区工作指南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82-85
[3]郭钦.我国城市社区阶层化趋势初论[J].北京:攀登,2003(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