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宁,江西南昌人。1991年,他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授予的博士学位;先后在联邦德国小动物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农林尖端技术研究所学习、工作过,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欧盟第五框架计划PigBioDiv2计划的负责人。他曾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省部级二等奖2项,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一等奖、WCGALP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论文奖和“863”计划先进个人、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少年喜读历史书
2007年岁末,历时一整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经过提名、遴选,两轮评审和选举、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共选举产生33名新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宁教授成为这次工程院院士增选中最年轻的新科院士。
1962年7月,李宁出生在有着“江西千年首县”之誉的江西省南昌县。南昌县是江西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有“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美誉,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李宁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出生,又在动乱的岁月里成长,他的童年并没有享受到江南水乡的富足和悠闲。5岁那年,刚刚入学不久,李宁就跟随当医生的父母下放到偏远的乡村;8岁那年,他开始下田插秧、割稻子,做起了农活;10岁那年,他又随父母来到鄱阳湖畔的血吸虫病重灾区鲤鱼洲……在李宁的童年記忆中,总是跟随父母漂泊,没有受到很正规的教育。
李宁从小就喜欢读书,每次去县城,他都会跑到书店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买回一些书。在7岁那年,李宁在母亲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新华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让母亲惊讶的是,小小年纪的李宁选中的书籍竟是《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和《以弱胜强的军事战争》。回到家,李宁就缠着父母读给自己听,然后自己再翻阅。了解到《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甲午海战等历史事件之后,他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们老是割地赔款?
1978年,李宁从南昌县滁槎中学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前身)牧医系畜牧兽医班,成为这所大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由于刚刚恢复高考,牧医系畜牧兽医班40余名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有的同学已过不惑之年,而李宁却只有16岁。
刚进大学,李宁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后来“很聪明、很会读书、很能吃苦”的他越来越冒尖。当时在共大,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加生产劳动。李宁当年的劳动项目就是挑石筑堤修水库。虽然年纪小,李宁却一点也不比别人落后。
1982年,大学毕业后,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以及学校的全面考察,李宁以其出色的表现,得到留校机会。他先是被分配到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后来跟着自己的老师欧阳汝君讲授生物统计课程。
1985年,李宁决心报考研究生,寻找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抱负。当时距离考研只有1个月,欧阳汝君非常支持这位爱徒,他承担了李宁未完成的课时任务和120多本没有批改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李宁备考。为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备战考研,那时的李宁连“上厕所都是跑步前进”。
经过努力,李宁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畜牧专业首位院士吴常信的高徒。巧得很,吴常信也是欧阳汝君的老师,昔日师生又成为同门“师兄弟”。
宁静致远科研路
在中国农大攻读研究生学位时,李宁是时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吴常信院士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永福教授联合指导的研究生。两位导师风格迥异,使李宁受益匪浅,懂得了什么事该严谨细致,什么事该放手放心。
1991年,李宁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授予的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农林尖端技术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国际动物生物技术最有影响的研究部门工作。回国后,李宁瞄准了一些结合中国实际的重大课题??
利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依据候选基因定位思想,对正常鸡和性连锁矮小鸡的生长激素轴全部基因座位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克隆报道了鸡生长激素受体的基因组序列,为矮小型节粮蛋鸡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确定了世界上产仔数最高的品种、我国特有的地方品种二花脸猪存在着产仔数主效基因,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高产仔数基因座位的PCR基因诊断盒(kit)。
克隆了人乳铁蛋白基因组基因、人Leptin CDNA、人乳清白蛋白基因组基因、人蛋白酶和抑制因子基因组基因,为利用生物技术健康营养减肥,做了基础性工作。
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猪、鸡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定位工作,加入了国际动物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建立了一个国际水平的动物基因定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实验室。
开展鸡的基因定位和鸟类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试图利用基因定位技术提高乌骨丝毛鸡等适合中国人口味、市场价格高的优良鸡种的生长速度,以满足市场需要。
利用转基因奶牛生产人奶营养医用蛋白,把有用的基因转到牛体内,让转基因牛成为“生物制药厂”,把牛奶最终变成药奶、人奶。李宁希望,在未来这种牛奶可以作为缺乏母乳的母亲哺乳婴儿的替代品,也成为老人和体弱者的营养品。
开展高强度的生物材料(也称“生物钢”)研究,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蛋白研制一种轻、薄但强度很高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制做防弹衣、太空站卫星防护毯和医用缝线、面膜、骨头等。
……
李宁认为,长远的目标、持久的耐力,对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有人说“‘两弹一星’,十几年的寂寞只是为了那一声巨响”。李宁特别欣赏这句话,他常常用以鼓励、鞭策自己和团队:“没那一声巨响,谁知道我们?”
克隆世界响惊雷
1996年7月5日,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1997年2月,有关多莉的文章发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李宁在这个时候与“克隆羊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进行了一次交谈,从此决定投身克隆研究。
李宁的克隆研究,从克隆牛开始。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采用克隆技术加速培养高产奶牛,促进我国奶业发展。有句名言“一杯奶拯救一个民族”,但目前,中国年人均消耗牛奶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发展奶业,提高我国牛奶年人均消耗量,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2000年,李宁和他的一名同事组成了两人课题组,开始准备克隆技术的研究。“大家都很难,设备都很差,只能做点小事,搞些小研究”。现在,李宁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很骄傲:“但我们有大的理想、大的气魄,努力把队伍做大。”如今,李宁的科研队伍让国际同行非常羡慕??他的国外导师格罗斯曼甚至被自己学生李宁的队伍规模惊呆了。
回国10多年来,李宁将自己的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克隆研究领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9月,李宁带着尖端的克隆技术,在天津芦台建立生物技术实验基地,进行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试验和推广。
2002年4月,李宁课题组克隆出我国第一头冀南牛。同年10月,又成功克隆出一头体细胞克隆胚经过玻璃化冷冻技术处理的高产黑白花奶牛。两次克隆牛成功,标志着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3年3月,在美国、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先后生产出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后,李宁课题组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头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开创了用冷冻卵母细胞克隆成功的先例。
克隆牛研究成功之后,李宁课题组开始了克隆猪的研究。2005年8月,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体细胞克隆猪诞生。猪的体细胞克隆难度比牛、羊大,此前仅有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及德国获得过猪的体细胞克隆后代。
2007年5月,李宁课题组培育的首批体细胞克隆哥廷根医用小型猪诞生,意味着未来我国科学家将有可能在自己的实验中用上这种小型猪。这项研究还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同一移植受体内进行不同品种和不同类型克隆胚胎的混合移植。
李宁课题组在成立5年多的时间里,克隆出300多只动物,存活率过半。让李宁倍感克隆技术被重视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 基曾亲自为两头克隆小牛起名“大隆”、“二隆”。这两头克隆牛自2004年3月诞生后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们克隆自加拿大政府送给中国的世界顶级荷斯坦种公牛“龙”。
目前,李寧课题组正在开发一套“傻瓜克隆技术”。他们开发这套技术的初衷是:作为高校研究人员,应当把精力集中在前沿的研究项目,而克隆技术应当规范化、“傻瓜”化,让没有经过长期专门训练的普通技术人员都能使用。
从高效克隆走向“傻瓜”克隆,李宁的目标是为了普及克隆技术,推动克隆技术的产业化。李宁说,以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为例,如果杂交水稻的培养技术很复杂,只有袁隆平先生能掌握,那就不行,没有推广的意义。袁隆平院士的成功正是在于他简化了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让广大农民都能掌握。正因为这种技术的普及,才能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展到几亿亩。动物转基因克隆技术在世界上已有20年的历史,李宁和他的团队认准了这是将我国畜牧业变成高回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转基因克隆,人类的警惕心理相当强烈,近年来有关怪物和克隆的科幻电影流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李宁自己也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但他认为电影展现的只是一种想象。他坚信所谓的“科学狂人”会越来越少,他坚守的原则是科学研究必须造福百姓。
严师慈父乐其中
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宁还指导了30多名博士生,也正是这些博士生构成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
李宁非常强调团队的作用。他说:“任何一位领导者,在一个团队中都应该具有团结大多数人的气魄。如果没有这种本事,他成不了这个团队的领袖。在今天的大科学时代,科研队伍也一样。你的团队越大,你的这种能力越强,你取得的成功也会越大。”
他认为:“一个团队就像是一艘船,船长应该了解每一位水手的能力,协调起来使大家的力量都能发挥出来,这条船才会跑得很快。”李宁清楚地认识到:“使劲的方向不同,船只能在原地打转。如果还有人捣乱,这条船可能还会沉。”
李宁想当一位好船长。他给在自己团队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实验员每人一份英文备忘录,里面记录着为人标准、指导原则,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依据每人个性、经历、参与课题、研究方向而具体给予的不同要求与鼓励。
“我非常重视科学,非常重视团队精神,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竭尽全力,在这个团队作出贡献。尽管每个人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但这个团队应该是和睦的,工作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哪个人或分课题比整体还重要。”这是李宁在备忘录上写下的指导原则和人生寄语。他对大家说:“我的门永远是敞开的,你随时可以来汇报你关心的问题。我的作用是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条件,融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协同攻关。而攻克一道道难关,炸掉一个个碉堡,则是你们的事。”“碉堡”怎么去炸?李宁还会给每个人一段不一样的话语,具体到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让你去做这份工作、希望你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每个人都会从备忘录中找到明确目标,有所适从,从而感受到信任和尊重,增强信心。
一个数十人的团队,承担多项重大课题,长年累月在一起工作,难免会产生矛盾。遇到矛盾怎么办?李宁在备忘录中告诫:“大家互相尊重,学会述说,学会倾听,避免发生误解。万一不可避免,第一步是双方在小组内部解决;如果无效,就到我这儿来解决,我尽量使双方满意;如果达不到,对不起,最后只好‘一言堂’,按我说的做。”
在忙于事业的同时,李宁也注意“管家”。李宁说妻子不仅给了他很大支持,从来没因为他工作忙不顾家而抱怨过。而且她自己的工作也做得很好。李宁说自己有一个原则,即使一些生活琐事可以不管,但孩子不能不管。他的儿子有很多地方与李宁相像,让李宁感到欣慰、自豪:喜欢运动,性格开朗,喜欢读书,擅写作文……听儿子读作文,成为李宁忙碌之余的一大享受。“爱读书,涉猎广,潜力大,关键是他肯下功夫……”李宁对儿子寄予厚望。
在李宁的心中,他还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占有一席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国际一流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会引用中国科学家的数据;希望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一直会活跃着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责编/木艮
少年喜读历史书
2007年岁末,历时一整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经过提名、遴选,两轮评审和选举、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共选举产生33名新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宁教授成为这次工程院院士增选中最年轻的新科院士。
1962年7月,李宁出生在有着“江西千年首县”之誉的江西省南昌县。南昌县是江西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有“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美誉,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李宁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出生,又在动乱的岁月里成长,他的童年并没有享受到江南水乡的富足和悠闲。5岁那年,刚刚入学不久,李宁就跟随当医生的父母下放到偏远的乡村;8岁那年,他开始下田插秧、割稻子,做起了农活;10岁那年,他又随父母来到鄱阳湖畔的血吸虫病重灾区鲤鱼洲……在李宁的童年記忆中,总是跟随父母漂泊,没有受到很正规的教育。
李宁从小就喜欢读书,每次去县城,他都会跑到书店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买回一些书。在7岁那年,李宁在母亲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新华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让母亲惊讶的是,小小年纪的李宁选中的书籍竟是《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和《以弱胜强的军事战争》。回到家,李宁就缠着父母读给自己听,然后自己再翻阅。了解到《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甲午海战等历史事件之后,他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们老是割地赔款?
1978年,李宁从南昌县滁槎中学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前身)牧医系畜牧兽医班,成为这所大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由于刚刚恢复高考,牧医系畜牧兽医班40余名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有的同学已过不惑之年,而李宁却只有16岁。
刚进大学,李宁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后来“很聪明、很会读书、很能吃苦”的他越来越冒尖。当时在共大,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加生产劳动。李宁当年的劳动项目就是挑石筑堤修水库。虽然年纪小,李宁却一点也不比别人落后。
1982年,大学毕业后,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以及学校的全面考察,李宁以其出色的表现,得到留校机会。他先是被分配到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后来跟着自己的老师欧阳汝君讲授生物统计课程。
1985年,李宁决心报考研究生,寻找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抱负。当时距离考研只有1个月,欧阳汝君非常支持这位爱徒,他承担了李宁未完成的课时任务和120多本没有批改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李宁备考。为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备战考研,那时的李宁连“上厕所都是跑步前进”。
经过努力,李宁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畜牧专业首位院士吴常信的高徒。巧得很,吴常信也是欧阳汝君的老师,昔日师生又成为同门“师兄弟”。
宁静致远科研路
在中国农大攻读研究生学位时,李宁是时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吴常信院士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永福教授联合指导的研究生。两位导师风格迥异,使李宁受益匪浅,懂得了什么事该严谨细致,什么事该放手放心。
1991年,李宁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授予的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农林尖端技术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国际动物生物技术最有影响的研究部门工作。回国后,李宁瞄准了一些结合中国实际的重大课题??
利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依据候选基因定位思想,对正常鸡和性连锁矮小鸡的生长激素轴全部基因座位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克隆报道了鸡生长激素受体的基因组序列,为矮小型节粮蛋鸡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确定了世界上产仔数最高的品种、我国特有的地方品种二花脸猪存在着产仔数主效基因,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高产仔数基因座位的PCR基因诊断盒(kit)。
克隆了人乳铁蛋白基因组基因、人Leptin CDNA、人乳清白蛋白基因组基因、人蛋白酶和抑制因子基因组基因,为利用生物技术健康营养减肥,做了基础性工作。
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猪、鸡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定位工作,加入了国际动物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建立了一个国际水平的动物基因定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实验室。
开展鸡的基因定位和鸟类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试图利用基因定位技术提高乌骨丝毛鸡等适合中国人口味、市场价格高的优良鸡种的生长速度,以满足市场需要。
利用转基因奶牛生产人奶营养医用蛋白,把有用的基因转到牛体内,让转基因牛成为“生物制药厂”,把牛奶最终变成药奶、人奶。李宁希望,在未来这种牛奶可以作为缺乏母乳的母亲哺乳婴儿的替代品,也成为老人和体弱者的营养品。
开展高强度的生物材料(也称“生物钢”)研究,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蛋白研制一种轻、薄但强度很高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制做防弹衣、太空站卫星防护毯和医用缝线、面膜、骨头等。
……
李宁认为,长远的目标、持久的耐力,对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有人说“‘两弹一星’,十几年的寂寞只是为了那一声巨响”。李宁特别欣赏这句话,他常常用以鼓励、鞭策自己和团队:“没那一声巨响,谁知道我们?”
克隆世界响惊雷
1996年7月5日,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1997年2月,有关多莉的文章发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李宁在这个时候与“克隆羊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进行了一次交谈,从此决定投身克隆研究。
李宁的克隆研究,从克隆牛开始。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采用克隆技术加速培养高产奶牛,促进我国奶业发展。有句名言“一杯奶拯救一个民族”,但目前,中国年人均消耗牛奶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发展奶业,提高我国牛奶年人均消耗量,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2000年,李宁和他的一名同事组成了两人课题组,开始准备克隆技术的研究。“大家都很难,设备都很差,只能做点小事,搞些小研究”。现在,李宁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很骄傲:“但我们有大的理想、大的气魄,努力把队伍做大。”如今,李宁的科研队伍让国际同行非常羡慕??他的国外导师格罗斯曼甚至被自己学生李宁的队伍规模惊呆了。
回国10多年来,李宁将自己的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克隆研究领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9月,李宁带着尖端的克隆技术,在天津芦台建立生物技术实验基地,进行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试验和推广。
2002年4月,李宁课题组克隆出我国第一头冀南牛。同年10月,又成功克隆出一头体细胞克隆胚经过玻璃化冷冻技术处理的高产黑白花奶牛。两次克隆牛成功,标志着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3年3月,在美国、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先后生产出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后,李宁课题组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头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开创了用冷冻卵母细胞克隆成功的先例。
克隆牛研究成功之后,李宁课题组开始了克隆猪的研究。2005年8月,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体细胞克隆猪诞生。猪的体细胞克隆难度比牛、羊大,此前仅有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及德国获得过猪的体细胞克隆后代。
2007年5月,李宁课题组培育的首批体细胞克隆哥廷根医用小型猪诞生,意味着未来我国科学家将有可能在自己的实验中用上这种小型猪。这项研究还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同一移植受体内进行不同品种和不同类型克隆胚胎的混合移植。
李宁课题组在成立5年多的时间里,克隆出300多只动物,存活率过半。让李宁倍感克隆技术被重视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 基曾亲自为两头克隆小牛起名“大隆”、“二隆”。这两头克隆牛自2004年3月诞生后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们克隆自加拿大政府送给中国的世界顶级荷斯坦种公牛“龙”。
目前,李寧课题组正在开发一套“傻瓜克隆技术”。他们开发这套技术的初衷是:作为高校研究人员,应当把精力集中在前沿的研究项目,而克隆技术应当规范化、“傻瓜”化,让没有经过长期专门训练的普通技术人员都能使用。
从高效克隆走向“傻瓜”克隆,李宁的目标是为了普及克隆技术,推动克隆技术的产业化。李宁说,以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为例,如果杂交水稻的培养技术很复杂,只有袁隆平先生能掌握,那就不行,没有推广的意义。袁隆平院士的成功正是在于他简化了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让广大农民都能掌握。正因为这种技术的普及,才能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展到几亿亩。动物转基因克隆技术在世界上已有20年的历史,李宁和他的团队认准了这是将我国畜牧业变成高回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转基因克隆,人类的警惕心理相当强烈,近年来有关怪物和克隆的科幻电影流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李宁自己也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但他认为电影展现的只是一种想象。他坚信所谓的“科学狂人”会越来越少,他坚守的原则是科学研究必须造福百姓。
严师慈父乐其中
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宁还指导了30多名博士生,也正是这些博士生构成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
李宁非常强调团队的作用。他说:“任何一位领导者,在一个团队中都应该具有团结大多数人的气魄。如果没有这种本事,他成不了这个团队的领袖。在今天的大科学时代,科研队伍也一样。你的团队越大,你的这种能力越强,你取得的成功也会越大。”
他认为:“一个团队就像是一艘船,船长应该了解每一位水手的能力,协调起来使大家的力量都能发挥出来,这条船才会跑得很快。”李宁清楚地认识到:“使劲的方向不同,船只能在原地打转。如果还有人捣乱,这条船可能还会沉。”
李宁想当一位好船长。他给在自己团队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实验员每人一份英文备忘录,里面记录着为人标准、指导原则,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依据每人个性、经历、参与课题、研究方向而具体给予的不同要求与鼓励。
“我非常重视科学,非常重视团队精神,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竭尽全力,在这个团队作出贡献。尽管每个人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但这个团队应该是和睦的,工作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哪个人或分课题比整体还重要。”这是李宁在备忘录上写下的指导原则和人生寄语。他对大家说:“我的门永远是敞开的,你随时可以来汇报你关心的问题。我的作用是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条件,融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协同攻关。而攻克一道道难关,炸掉一个个碉堡,则是你们的事。”“碉堡”怎么去炸?李宁还会给每个人一段不一样的话语,具体到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让你去做这份工作、希望你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每个人都会从备忘录中找到明确目标,有所适从,从而感受到信任和尊重,增强信心。
一个数十人的团队,承担多项重大课题,长年累月在一起工作,难免会产生矛盾。遇到矛盾怎么办?李宁在备忘录中告诫:“大家互相尊重,学会述说,学会倾听,避免发生误解。万一不可避免,第一步是双方在小组内部解决;如果无效,就到我这儿来解决,我尽量使双方满意;如果达不到,对不起,最后只好‘一言堂’,按我说的做。”
在忙于事业的同时,李宁也注意“管家”。李宁说妻子不仅给了他很大支持,从来没因为他工作忙不顾家而抱怨过。而且她自己的工作也做得很好。李宁说自己有一个原则,即使一些生活琐事可以不管,但孩子不能不管。他的儿子有很多地方与李宁相像,让李宁感到欣慰、自豪:喜欢运动,性格开朗,喜欢读书,擅写作文……听儿子读作文,成为李宁忙碌之余的一大享受。“爱读书,涉猎广,潜力大,关键是他肯下功夫……”李宁对儿子寄予厚望。
在李宁的心中,他还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占有一席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国际一流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会引用中国科学家的数据;希望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一直会活跃着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