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每个高职学生都具有独特价值,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和无限的创造力。加强对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讲授创新理论、对接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意识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董燕(1964- ),女,河北辛集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181-01
  
  高职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①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扩展新领域,形成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在生产一线创造出优质产品。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是指高职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新型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它由基础能力和业务能力组成,是在认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整合与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考察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时指出:“高职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教育。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都缺乏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创新意识淡漠,缺乏创新能力。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氛围,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职业素养差、社会适应性不强、求职能力弱化、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要求,更谈不上在生产中进行技术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指出,人们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激发和调动的创造能力的潜力。事实上,每个高职学生都具有独特价值,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只是我们对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因此,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③所以,高职院校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④”因此,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具备相关学科之间的拓展与整合的能力,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成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能力的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展现出自身的优势。
  2.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他们能够保持和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由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高职生将面临的是从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因此,他们的基本职业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个具体岗位。高职生毕业后大都在生产一线工作,社会对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创新能力已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后劲。这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具备某一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所必需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即在自己所擅长的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时,经过自我调整或短期培训,很快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3.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创业。“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国民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⑤近年来,就业难使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善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业将越来越成为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提高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不断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科研、管理和实践能力,担负起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具备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为高职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讲授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全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创新能力培训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体系,即采用“案例—分析—结论—训练”的新模式,具有融理论于案例之中在训练中验证理论、在自我反思之中内化理论的特点,符合“感知—抽象—再感知”的认知规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能使培训对象掌握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工作创新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对创新能力形成总体认识。因此,把创新能力培训课程引入课堂是高职院校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
   2.对接创新平台。人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桥梁,实践性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点。拥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显著特点。实训基地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我国的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生产一线车间或实验实训基地度过的,而生产一线有其独特的创新价值和优势。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模拟训练、技能实训、操作检测、岗位实习等活动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产品”,完成生产工艺的革新、生产流程的创新,让实训基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3.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⑦”。可见,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几乎没有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就意味着不能引发创新的行为。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强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具备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社会中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培养适应高职生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是促进高职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
  总之,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艰巨而复杂,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齐抓共管,需要社会、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创新培养机制,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注释]
  ①③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14.
  ②杨聪敏.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科研,2008(5):44.
  ④李敏.职业教育关系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5-20.
  ⑤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5.
  ⑥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
  ⑦赵瑞芳,盛国军,李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圈,2007(11):44.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文章通过实践总结了分级教学的利弊,同时,对其不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积极的建议,以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分级教学 优势 弊端 改革措施 实效   [作者简介]杨淑芬(1963-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其职业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即职业行为突出政治导向性、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职业意识加强实践应用性、职业道德展现奉献性。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敬业、忠诚和创新等职业意识,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建设考评体系和拓宽培训体系等规范职业行为,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
[摘要]解决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研究式教学倡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彻底改变过去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取得理想的实效。   [關键词]研究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作者简介]林巧(1975- ),女,重庆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