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单9号(红2001-22)系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云南的生产及气候实际情况,历经多年试验、示范选育而成的中晚熟杂交玉米新品种,2009年3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特审,审定编号为滇特(红河)审玉米2009027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①植物学特性。幼苗第一叶尖端圆至尖,散粉期、抽丝期适中,上位穗上叶与茎秆角度小,抗倒伏能力强;雄穗小穗密度稀(松散),雄穗主轴与分支的角度中等,花丝颜色桃红色;成株叶片数20片,叶宽中等,叶色绿,绿叶活秆成熟;株高276~277厘米,穗位高108~119厘米,穗柄短,成熟时不倒挂。
②生物学特性。红单9号在云南省种植全生育期127~149天,中晚熟,适合云南省种植兴黄单892的地区种植,尤其是在南部多雨、湿度大、气温高的地方种植表现较好。
③经济性状。果穗柱形,穗长16.2~17.1厘米,穗粗4.2~4.6厘米,穗行数14.8~15.6行,行粒数33.3~35粒,籽粒排列整齐。出籽率85%~87.1%,千粒重323~334克,单株有效穗1个,籽粒黄色硬粒型,商品性好。
④抗性及品质。多年田间试验调查结果为:高抗穗粒腐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灰斑病、纹枯病,中抗锈病。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接种抗性鉴定试验结果为:高抗纹枯病、茎腐病、矮花叶病毒病,抗大斑病、穗粒腐病,中抗小斑病、灰斑病。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为:籽粒容重758克/升,总淀粉63.04%,蛋白质9.1%,赖氨酸0.275%。该品种商品性好、品质优,易储藏。
2. 产量表现
2002年在红河州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力测定试验中,每公顷产量9457.5千克,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12.1%;2005~2006年参加红河州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5977.5千克,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8.05%,较对照增产的点次有8个,占试验点次的72.73%;2005年参加七市州玉米协作新品种多点联合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7723.5千克,比对照增产29.7%;2007年参加红河州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47.7千克,比对照增产13.02%;2008年小面积示范平均每公顷产量11775千克,比对照佛单5号(对照灰斑病较严重)增产58.6%。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我省南部地州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种植,边疆、山区种植表现更为突出。相邻广西、贵州、四川同类生态区均适宜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云南省南部边疆、山区3月底至4月初播种,中北部、中西部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将土地翻犁两次后整地播种。基肥以有机肥、粮用三元复合肥(10∶10∶5)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12000千克,粮用三元复合肥600千克;追肥以硝酸铵为主,每公顷共追施750千克,玉米5~7片叶时每公顷追施300千克,其余的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最佳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4000~57000株。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5. 制种技术要点
选择地势平坦、中上等肥力、能灌能排的土地,该品种与其他大田玉米隔离距离不少于500米;如按时间差计算,该品种与其他大田玉米散粉期要求错开30天以上。密度母本每公顷控制在69000株以内,父本每公顷在9000株以内,父母本错期播种。母本必须摸苞去雄,带叶1~2片,人工辅助授粉不得少于2次,籽粒形成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制种田产量一般每公顷在4500~5250千克。
(作者联系地址:乐自祥 王祥 罗金荣 方正 李红萍 严文伟 管寿玉 云南省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邮编:661100;丁勇 红河州良种场 邮编:661100)
1. 品种特征特性
①植物学特性。幼苗第一叶尖端圆至尖,散粉期、抽丝期适中,上位穗上叶与茎秆角度小,抗倒伏能力强;雄穗小穗密度稀(松散),雄穗主轴与分支的角度中等,花丝颜色桃红色;成株叶片数20片,叶宽中等,叶色绿,绿叶活秆成熟;株高276~277厘米,穗位高108~119厘米,穗柄短,成熟时不倒挂。
②生物学特性。红单9号在云南省种植全生育期127~149天,中晚熟,适合云南省种植兴黄单892的地区种植,尤其是在南部多雨、湿度大、气温高的地方种植表现较好。
③经济性状。果穗柱形,穗长16.2~17.1厘米,穗粗4.2~4.6厘米,穗行数14.8~15.6行,行粒数33.3~35粒,籽粒排列整齐。出籽率85%~87.1%,千粒重323~334克,单株有效穗1个,籽粒黄色硬粒型,商品性好。
④抗性及品质。多年田间试验调查结果为:高抗穗粒腐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灰斑病、纹枯病,中抗锈病。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接种抗性鉴定试验结果为:高抗纹枯病、茎腐病、矮花叶病毒病,抗大斑病、穗粒腐病,中抗小斑病、灰斑病。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为:籽粒容重758克/升,总淀粉63.04%,蛋白质9.1%,赖氨酸0.275%。该品种商品性好、品质优,易储藏。
2. 产量表现
2002年在红河州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力测定试验中,每公顷产量9457.5千克,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12.1%;2005~2006年参加红河州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5977.5千克,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8.05%,较对照增产的点次有8个,占试验点次的72.73%;2005年参加七市州玉米协作新品种多点联合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7723.5千克,比对照增产29.7%;2007年参加红河州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47.7千克,比对照增产13.02%;2008年小面积示范平均每公顷产量11775千克,比对照佛单5号(对照灰斑病较严重)增产58.6%。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我省南部地州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种植,边疆、山区种植表现更为突出。相邻广西、贵州、四川同类生态区均适宜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云南省南部边疆、山区3月底至4月初播种,中北部、中西部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将土地翻犁两次后整地播种。基肥以有机肥、粮用三元复合肥(10∶10∶5)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12000千克,粮用三元复合肥600千克;追肥以硝酸铵为主,每公顷共追施750千克,玉米5~7片叶时每公顷追施300千克,其余的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最佳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4000~57000株。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5. 制种技术要点
选择地势平坦、中上等肥力、能灌能排的土地,该品种与其他大田玉米隔离距离不少于500米;如按时间差计算,该品种与其他大田玉米散粉期要求错开30天以上。密度母本每公顷控制在69000株以内,父本每公顷在9000株以内,父母本错期播种。母本必须摸苞去雄,带叶1~2片,人工辅助授粉不得少于2次,籽粒形成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制种田产量一般每公顷在4500~5250千克。
(作者联系地址:乐自祥 王祥 罗金荣 方正 李红萍 严文伟 管寿玉 云南省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邮编:661100;丁勇 红河州良种场 邮编:6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