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翟楠老师的《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获得2016年山东省德育优秀课例展评一等奖第一名。这节课在备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处理好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及德育渗透三者的关系,这堂课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科德育渗透与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融入了教学。整堂课没有植入广告式、刻板说教式的德育渗透,没有局限于“学操作、用操作”,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本节課通过技术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繁杂数据背后隐藏的有效信息,拨开干扰,看清真相,引发学生对个体交通行为反思。问题来源于生活,课堂的生成又回归指导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教学导入、素材选用、问题设计等方面都颇为用心,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导入简捷,激发兴趣
课堂从12月2日这个特殊日子入手。导入从山东省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3000多人这个数字开启。学生观看一个时长仅59秒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交通事故委员会制作的公益视频Towards Zero。当冰冷的数字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的时候,深叩人心,令观者为之动容。只有当数字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数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导入环节不过3分钟,却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抽象数据形象化及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兴趣。
问题引领,激活思维
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是用问题来推进,每一个问题都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课堂主要环节通过六个问题,贯穿三个任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推动课堂步入高潮。
在任务一中,学生回顾并初步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发现了事故次数特别高的美国,死亡人数却远低于中国。教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国交通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的兴趣。在任务二中,学生选用了不同图表来呈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问题,启发学生通过问题对比,梳理总结了图表选用的依据,为任务三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在任务三中先后给出四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学生对本任务第2个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对《历年交通事故统计表》的分析,有的学生得出了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双双下降的可喜结论,有的学生却发现,“双降”的背后,死亡率在大幅上升。
高效的课堂来自于教师高质量的提问和追问,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和现象,思维的深度存在差异。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充分被激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学生互相切磋学习的行为得以强化。
数据权威,揭示真相
高效课堂与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中用到的大量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交管局等官方网站,其渠道是权威、严谨、可信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获取研究数据,展开数据分析,使用分析结果,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数据的遴选工作量很大,而这个辛苦的付出又是值得的,真实丰富的数据,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活动更加吸引学生,让分析更加接近真相。同时,教学课件中细节的把握,美观、规范、形式多样的图表,处处都散发着数据图形化的魅力。
课堂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对于“双降”背后存在隐忧的发现。课后听课教师对此环节大加赞赏,授课教师也连说“幸运”。在我看来,这个看似的幸运,其实是做足了学生学情把握、教学素材准备、课堂提问设计等一系列备课功夫后的一种必然结果。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我们常见的德育课堂,要么是感觉不到德育渗透点,要么是“插入广告式”“口号式”的德育说教,让人感觉不自然,其德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德育如何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然会将课堂生成和感悟应用于生活中,会指导纠正自己或家人不良的交通行为。甚至有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留言倡议:要通过法规来约束机动车礼让行人。果然,在2017年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始通过电子警察抓拍、计分罚款来约束机动车按规礼让行人。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成功的德育渗透,必须去除明显的道德说教,方能成就“盐在汤中”的课堂,于是学生方能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该吸收的“盐”。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2016年9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之计算思维的讨论和思考成为教研的新焦点。《新课标》中,对于计算思维是这样定义的: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与思维模式,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取向。周以真教授所强调的计算思维特征之一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这意味着计算思维关注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计算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计算思维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课标组专家李锋教授提出:中小学计算思维教育就不应限于计算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工具的操作应用,更应强调学生利用计算知识和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思维的内化。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绝不是突然出现的新名词、新事物,也不是对之前学科教育教学探索的简单否定和摒弃,这些素养的精髓一定是在之前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过,只是没有被如此提炼或引起足够重视而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我们的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的再思考,是对过去优秀课堂教学、教育的再思考。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教材的新旧不重要,对问题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思维能否打开,能给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留点什么?我想,翟老师的这堂课在此做了一点思考和尝试。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ZJZ040)研究成果之一。
导入简捷,激发兴趣
课堂从12月2日这个特殊日子入手。导入从山东省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3000多人这个数字开启。学生观看一个时长仅59秒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交通事故委员会制作的公益视频Towards Zero。当冰冷的数字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的时候,深叩人心,令观者为之动容。只有当数字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数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导入环节不过3分钟,却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抽象数据形象化及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兴趣。
问题引领,激活思维
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是用问题来推进,每一个问题都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课堂主要环节通过六个问题,贯穿三个任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推动课堂步入高潮。
在任务一中,学生回顾并初步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发现了事故次数特别高的美国,死亡人数却远低于中国。教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国交通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的兴趣。在任务二中,学生选用了不同图表来呈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问题,启发学生通过问题对比,梳理总结了图表选用的依据,为任务三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在任务三中先后给出四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学生对本任务第2个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对《历年交通事故统计表》的分析,有的学生得出了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双双下降的可喜结论,有的学生却发现,“双降”的背后,死亡率在大幅上升。
高效的课堂来自于教师高质量的提问和追问,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和现象,思维的深度存在差异。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充分被激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学生互相切磋学习的行为得以强化。
数据权威,揭示真相
高效课堂与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中用到的大量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交管局等官方网站,其渠道是权威、严谨、可信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获取研究数据,展开数据分析,使用分析结果,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数据的遴选工作量很大,而这个辛苦的付出又是值得的,真实丰富的数据,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活动更加吸引学生,让分析更加接近真相。同时,教学课件中细节的把握,美观、规范、形式多样的图表,处处都散发着数据图形化的魅力。
课堂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对于“双降”背后存在隐忧的发现。课后听课教师对此环节大加赞赏,授课教师也连说“幸运”。在我看来,这个看似的幸运,其实是做足了学生学情把握、教学素材准备、课堂提问设计等一系列备课功夫后的一种必然结果。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我们常见的德育课堂,要么是感觉不到德育渗透点,要么是“插入广告式”“口号式”的德育说教,让人感觉不自然,其德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德育如何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然会将课堂生成和感悟应用于生活中,会指导纠正自己或家人不良的交通行为。甚至有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留言倡议:要通过法规来约束机动车礼让行人。果然,在2017年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始通过电子警察抓拍、计分罚款来约束机动车按规礼让行人。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成功的德育渗透,必须去除明显的道德说教,方能成就“盐在汤中”的课堂,于是学生方能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该吸收的“盐”。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2016年9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之计算思维的讨论和思考成为教研的新焦点。《新课标》中,对于计算思维是这样定义的: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与思维模式,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取向。周以真教授所强调的计算思维特征之一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这意味着计算思维关注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计算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计算思维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课标组专家李锋教授提出:中小学计算思维教育就不应限于计算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工具的操作应用,更应强调学生利用计算知识和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思维的内化。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绝不是突然出现的新名词、新事物,也不是对之前学科教育教学探索的简单否定和摒弃,这些素养的精髓一定是在之前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过,只是没有被如此提炼或引起足够重视而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我们的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的再思考,是对过去优秀课堂教学、教育的再思考。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教材的新旧不重要,对问题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思维能否打开,能给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留点什么?我想,翟老师的这堂课在此做了一点思考和尝试。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ZJZ04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