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01-02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青年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不同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战略家的眼光,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青年人才思想,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年迅速成才,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青年人才培养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年人才培养的战略性
(一)选拔接班人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
在青年人才思想中,邓小平同志把培养、选拔接班人摆在第一位。他对这个问题上提的最早,讲的最多,心情最迫切,行动最坚决。他说:“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2]邓小平同志如此紧迫地提出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基于他对当时干部队伍客观性问题的清醒、客观分析,主要是干部素质下降、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年轻干部后继乏人等。
(二)实现干部年轻化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组织保证
邓小平同志的实现干部年轻化思想揭示了青年人才的本质特点和优势,遵循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实现干部年轻化,就是要求干部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要年富力强,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要选拔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专业人员队伍,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3]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是解决现在一两代接班人的问题就能一劳永逸,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是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因此,实现干部年轻化必然是组织路线方面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组织保证。
二、青年人才的成长道路
邓小平同志针对当前青年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提出青年成才的道路是:学习——实践——到第一线压担子。
(一)勤奋学习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基础
1.青年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中有人认为马列主义已经过时。针对这种错误观念,邓小平同志严肃指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3]”邓小平同志在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身体力行,为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学风,树立了典范。
2.青年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2]”他认为,青年尤其是青年干部必须又红又专,“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是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必修课。
3.青年要认真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强调:“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3]”我党历来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既是在同党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继承和升华。青年要学习这些传统和作风,并且发扬光大。
(二)大胆实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
1.实践形式——生产劳动实践。邓小平鼓励青年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劳动实践,他说,“我们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1]”。“我们要参加劳动,特别要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们都要担负的光荣义务[1]”。他又指出,中国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1]”。同时,他教导共青团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广大青年群众投身到体力劳动的战线上去[1]”。由此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看来,青年的成长发展必须要投身到生产劳动当中去。
2.实践方法——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员,一定要以对祖国、对人们的无限忠诚,同党一起站在这个伟大斗争的最前列,密切联系全体人民群众和青年群众,在不同的岗位是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人民大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青年一代必须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邓小平强调,“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2],“上山下乡的青年中,也有不少深入群众、用功学习、很有才干的人[2]”。
3.实践要求——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邓小平同志多次鼓励青年要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而且还教导青年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因此这就需要青年一代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增长知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大胆投身实践,进一步发展自己,不断地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
(三)第一线压担子,是青年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
1、青年应到生产第一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邓小平主张青年应到生产第一线去与工农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工农、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他明确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在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3]。”在邓小平看来,年轻干部都应该到基层和第一线锻炼,这样才能够深入实际,熟悉业务,积累经验,促进成长。
2、青年应在第一线的实践中成长。邓小平历来主张青年在第一线的实践中成长的观点,明确要求要“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1]。”他鼓励青年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问题,只停留在本本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青年只有通过到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才能学到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新学说、新理论,同时形成新观点、新思想、新风尚,才能健康成长,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生力军。
三、选拔青年人才的原则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条选拔干部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在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来,邓小平同志不断赋与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要求和内涵。
(一)又红又专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直接体现
邓小平同志认为,对红与专的认识要有辨证的眼光,“专并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2],这是因为“专”是业务概念,“红”是政治概念,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一个干部只会空谈政治,不努力钻研业务,甘当外行,搞瞎指挥,损害人民利益“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谓红,就是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德的内涵。所谓专,就是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政策水平,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这是才的内涵。又红又专标准直接体现了德才兼备原则。
(二)四化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才标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革命化是德的集中体现,知识化、专业化是才的具体反映,年轻化是新的要求,部分体现了德才的标准和特征。四化标准,革命化是前提,是首位,是保证;年轻化是中心,是关键;知识化、专业化是基础,是动力。
(三)“人民公认”标准:德才兼备原则在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1989年5月,在党和国家经受严重考验的危难时刻,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组成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3]的选才标准。1992年春,他在南巡讲话中再一次重申这个思想。
“人民公认”,是从被领导者角度肯定领导者具有德才兼备的基本素质,说明干部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进而获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这体现了邓小平选才的群众观念。
四、选拔青年人才的思路
(一)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天,党中央这样关注科学和教育事业,这样着力培养和选拔人才,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2]。
(二)切实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胆使用年轻人
“解放思想,打破框框”,走“早培养,压担子,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的育人思路,是邓小平从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出发而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紧迫性。他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2]“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郑洸主编.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洪增林,魏胜文.论邓小平的青年观[J].时代学刊,1999(7):16-17
[6]余龙进,尹玉辉.论邓小平的青年成才思想[J].理论导报,1997(8):18-19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青年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不同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战略家的眼光,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青年人才思想,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年迅速成才,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青年人才培养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年人才培养的战略性
(一)选拔接班人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
在青年人才思想中,邓小平同志把培养、选拔接班人摆在第一位。他对这个问题上提的最早,讲的最多,心情最迫切,行动最坚决。他说:“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2]邓小平同志如此紧迫地提出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基于他对当时干部队伍客观性问题的清醒、客观分析,主要是干部素质下降、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年轻干部后继乏人等。
(二)实现干部年轻化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组织保证
邓小平同志的实现干部年轻化思想揭示了青年人才的本质特点和优势,遵循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实现干部年轻化,就是要求干部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要年富力强,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要选拔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专业人员队伍,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3]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是解决现在一两代接班人的问题就能一劳永逸,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是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因此,实现干部年轻化必然是组织路线方面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组织保证。
二、青年人才的成长道路
邓小平同志针对当前青年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提出青年成才的道路是:学习——实践——到第一线压担子。
(一)勤奋学习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基础
1.青年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中有人认为马列主义已经过时。针对这种错误观念,邓小平同志严肃指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3]”邓小平同志在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身体力行,为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学风,树立了典范。
2.青年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2]”,“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2]”他认为,青年尤其是青年干部必须又红又专,“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是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必修课。
3.青年要认真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强调:“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3]”我党历来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既是在同党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继承和升华。青年要学习这些传统和作风,并且发扬光大。
(二)大胆实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
1.实践形式——生产劳动实践。邓小平鼓励青年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劳动实践,他说,“我们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1]”。“我们要参加劳动,特别要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们都要担负的光荣义务[1]”。他又指出,中国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1]”。同时,他教导共青团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广大青年群众投身到体力劳动的战线上去[1]”。由此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看来,青年的成长发展必须要投身到生产劳动当中去。
2.实践方法——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员,一定要以对祖国、对人们的无限忠诚,同党一起站在这个伟大斗争的最前列,密切联系全体人民群众和青年群众,在不同的岗位是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人民大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青年一代必须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邓小平强调,“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2],“上山下乡的青年中,也有不少深入群众、用功学习、很有才干的人[2]”。
3.实践要求——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邓小平同志多次鼓励青年要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而且还教导青年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因此这就需要青年一代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增长知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大胆投身实践,进一步发展自己,不断地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
(三)第一线压担子,是青年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
1、青年应到生产第一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邓小平主张青年应到生产第一线去与工农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工农、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他明确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在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3]。”在邓小平看来,年轻干部都应该到基层和第一线锻炼,这样才能够深入实际,熟悉业务,积累经验,促进成长。
2、青年应在第一线的实践中成长。邓小平历来主张青年在第一线的实践中成长的观点,明确要求要“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1]。”他鼓励青年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问题,只停留在本本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青年只有通过到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才能学到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新学说、新理论,同时形成新观点、新思想、新风尚,才能健康成长,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生力军。
三、选拔青年人才的原则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条选拔干部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在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来,邓小平同志不断赋与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要求和内涵。
(一)又红又专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直接体现
邓小平同志认为,对红与专的认识要有辨证的眼光,“专并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2],这是因为“专”是业务概念,“红”是政治概念,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一个干部只会空谈政治,不努力钻研业务,甘当外行,搞瞎指挥,损害人民利益“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谓红,就是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德的内涵。所谓专,就是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政策水平,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这是才的内涵。又红又专标准直接体现了德才兼备原则。
(二)四化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才标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革命化是德的集中体现,知识化、专业化是才的具体反映,年轻化是新的要求,部分体现了德才的标准和特征。四化标准,革命化是前提,是首位,是保证;年轻化是中心,是关键;知识化、专业化是基础,是动力。
(三)“人民公认”标准:德才兼备原则在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1989年5月,在党和国家经受严重考验的危难时刻,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组成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3]的选才标准。1992年春,他在南巡讲话中再一次重申这个思想。
“人民公认”,是从被领导者角度肯定领导者具有德才兼备的基本素质,说明干部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进而获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这体现了邓小平选才的群众观念。
四、选拔青年人才的思路
(一)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天,党中央这样关注科学和教育事业,这样着力培养和选拔人才,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2]。
(二)切实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胆使用年轻人
“解放思想,打破框框”,走“早培养,压担子,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的育人思路,是邓小平从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出发而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紧迫性。他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2]“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郑洸主编.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洪增林,魏胜文.论邓小平的青年观[J].时代学刊,1999(7):16-17
[6]余龙进,尹玉辉.论邓小平的青年成才思想[J].理论导报,1997(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