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灯,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东南。相传,吴凇江畔有土墩999个,到了昆山市南面15千米处,有一个高土墩,恰好凑满1000个,因此,叫“千墩”,后改谐音为千灯。
走进千灯古镇,一幅工笔画在眼前铺展开来:三孔石桥和秦峰方塔倒映在水中,秋风一起,水面抖动的波澜漾起,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一层一层荡漾开来,似乎在轻诉着自己已经波澜不惊地走过了2500年。
闻得不远处传来一阵清越的笛声,在寂冷的古镇中,循着这飘飘袅袅、千回百转笛声进入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落,这里就是百戏之祖顾坚的故居。我坐在台下,观看台上正在上演的昆剧《牡丹亭》,婀娜多姿的曼妙身段、明眸善睐的顾盼生辉、沁人心脾的江南丝竹委实令人心旷神怡,竖起耳朵仔细听那莺歌燕语中的清词丽句浸淫着古典诗词的精髓,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铿锵激越。几百年前,昆曲,就是从这座小宅院里走出来,班师进京,从而形成了国粹京剧,后来,又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非遗代表作。
古镇的名人除了顾坚外,还有一个“顾”,那就是与顾坚堪称“千灯双顾”、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循着青石板街南行至尽头,有一座坐西朝东、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门头悬挂一块横匾“顾炎武故居”,那是一座墓、厅、祠三位一体、园林布局的五进江南老宅。
跨入门厅,顾炎武青铜半身像跃入眼帘,他头戴学士冠、长须冉冉、双目圆睁,脸上满是忧愤的神情。穿过轿厅,依次便是正厅、楠木厅、住宅楼、读书楼和后花园,厅内陈列着顾炎武先生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后花园的顾母教子等塑像栩栩逼真地再现了顾炎武先生的生活、读书场景,顾炎武生母早逝,由养母一手抚养长大,知书达理,在明亡清兴之际,他参加过壮烈的南明抗清斗争,南北奔波,严拒清廷招编收拢,有过牢狱之灾,一生颠沛流离,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正是这一介书生呼唤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一道电光石火,划破黝黯的夜空,亦如平地惊雷,炸醒了混沌的国人,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抵御外侵,强大民族而献身。
通往主人墓穴的通道两侧郁郁青青的松柏遮蔽了晴天烈日,可我的心里却突然亮堂起来,顾炎武,他为中华民族点起了一盏明灯,这盏闪烁在华夏大地上的思想明灯照亮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顾炎武是有骨气、有气节的,那是千灯的气节,亦是民族的骨气。这座宅院,令读书人刮目相看,令世人顶礼膜拜,须臾间,我突然明白这古镇为何名叫“千灯”。
从顾炎武故居出来,踏上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青石板街。老街呈蜈蚣形蜿蜒延伸开来,纵然下暴雨,石板下的阴沟也能及时排出污水,路面清洁,即便穿绣花鞋走在上面也不打紧,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匠心独具的智慧。细心的人数过,青石板不多不少总共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就,号称“江南一绝青石板街”。抬头仰望,两侧小楼相依,隔街即可携手授腕,石板街与明清房屋的高屋檐构成了“一线天”奇观。如果说,顾炎武是千灯的灵魂和风骨,那么,石板街就是千灯的骨架和筋骨,它承载起一代又一代千灯人的希冀和憧憬,矢志不渝地在脚底下蔓延伸展开来。
余氏典当是老街上一座特色徽派老宅,它始建于明末清初,鹤立鸡群在低矮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群中。走进余氏当铺,第一进是店铺,我看见一个身材瘦小的老太太颠着三寸金莲,站在高高的柜台前,双手托起一个包袱,这样的场景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当铺“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想至此,这里弥漫着一股哀伤的氛围。第二进是余氏“立三堂”,所谓的“立三”乃:立德、立信、立义。徽州商人以此为本,才将生意越做越大,风雨江湖三百年。从当铺偏门出来,居然绕到了延福禅寺,熟悉江南的人知道,几乎每一个古镇都有一座寺庙,延福禅寺也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里面供奉着一尊由整块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镏金衣纹的世界第一大玉卧佛,这里的香火络绎不绝,我站在秦峰塔下,目睹一个个善男信女出入寺庙,虔诚拜佛,缭绕的香火中寄寓着美好的心愿和寄托,那千灯镇标秦峰塔戗角起翘、振翅欲飞,宛若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侧耳倾听,塔檐下的铜铃漾动起来,古远悠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