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理念得到创新与完善。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综合水平,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通过富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有效探索世界之路,使学生得以用科学价值观审视世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提升科学认知能力。然而,科学认知能力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通过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析、思考、实践、总结等学习习惯,锻造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富成效。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思考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以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明灯
目标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在目标指引下学生可保证学习方向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所培养的学习习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以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明灯,指引学生不要偏离学习轨道,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进行“机械和工具——起重机”的教学时,学生在探讨起重机过程中,会将讨论重点放在其噪声,运载过程中对交通的消极影响等层面,却忽视其作为机械设备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应在探讨前,规划机械和工具利与弊的探讨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一分为二看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二、 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搭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阶梯
学习习惯需井然有序方可为学生高效掌握书本知识提供支持,一旦学习习惯无法服务于知识的获取,将失去其培育意义,教师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为学生搭建培养学习习惯的阶梯。例如,教师在进行“冷与热”的教学时,可启动“微课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电子设备发送课前预习任务,如“了解温度、掌握冷与热的感受、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微课中配以图文声讲解,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高效的课前预习。在课上教学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讨论,使学生之间科学探究知识得以互通有无,继而总结科学学习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提升教学有效性。在课后教师应在温度与温度计使用方法相关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物体测温的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科学知识目的。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预习、探讨、复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在科学有效的教育进程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综合成效。
三、 用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受传统教育方法制约,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展现科学知识内在魅力,使学生感到科学课堂索然无味,无法积极融入其中,缺失兴趣引导,学生将迷失在科学学习道路上,无法养成学习习惯。基于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在科学知识中探寻学习乐趣,以此为引导培育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得以发掘科学知识乐趣的主力。
例如,教師在进行“做一辆纸车”的教学时,应摒弃以往口传心授式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创设纸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下,产生禁锢学生思维的消极结果。缺失教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会在纸车制作过程中走许多弯路,这些弯路均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宝贵经验,使学生得以养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析的乐趣,感受小小纸张在创新思维下产生的变化,激发学生自主探析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四、 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在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无法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目的,究其内因源于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动权,忽视学生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仅为完成教育任务,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扭转传统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在有效完成教育任务同时,利用灵活高效的及时评价教学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会在课下引导学生搜集叶子标本,在课上以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对叶子标本进行交互观察,提升教学成效,活跃课堂气氛。然而,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会出现交头接耳,做与合作学习无关之事,扰乱课堂秩序,弱化科学教学成效,降低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观察、理解、协作等综合素养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同时,用及时评价策略,纠正学生不当学习行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如教师可走到正在闲谈的学生身边说道:“在探讨什么与叶子有关的事可以和我分享吗?”这时学生会感到羞愧一时语塞,同时意识到自身不正确的学习行为,为了不影响学生继续探讨的氛围,教师会继续说道:“既然不想同我分享,那么在组别讨论时,期待听到你们的观察结果。”使学生得以在教师及时评价引导下,开展高效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评价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应摒弃说教式教育口气,尊重并关爱学生,避免过当评价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营建和谐氛围。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学科,为此教师应通过树立学习目标,用科学教学规划引导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用兴趣指引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在有效落实科学知识基础上,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建鑫.浅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四种学习习惯——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5(4):18-20.
[2]赵福海.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137-137.
[3]韩连启.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129-129.
作者简介:傅钦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通过富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有效探索世界之路,使学生得以用科学价值观审视世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提升科学认知能力。然而,科学认知能力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通过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析、思考、实践、总结等学习习惯,锻造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富成效。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思考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以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明灯
目标是事物发展内在动力,在目标指引下学生可保证学习方向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所培养的学习习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以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明灯,指引学生不要偏离学习轨道,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进行“机械和工具——起重机”的教学时,学生在探讨起重机过程中,会将讨论重点放在其噪声,运载过程中对交通的消极影响等层面,却忽视其作为机械设备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应在探讨前,规划机械和工具利与弊的探讨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一分为二看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二、 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搭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阶梯
学习习惯需井然有序方可为学生高效掌握书本知识提供支持,一旦学习习惯无法服务于知识的获取,将失去其培育意义,教师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为学生搭建培养学习习惯的阶梯。例如,教师在进行“冷与热”的教学时,可启动“微课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电子设备发送课前预习任务,如“了解温度、掌握冷与热的感受、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微课中配以图文声讲解,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高效的课前预习。在课上教学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讨论,使学生之间科学探究知识得以互通有无,继而总结科学学习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提升教学有效性。在课后教师应在温度与温度计使用方法相关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物体测温的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科学知识目的。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预习、探讨、复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在科学有效的教育进程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综合成效。
三、 用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受传统教育方法制约,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展现科学知识内在魅力,使学生感到科学课堂索然无味,无法积极融入其中,缺失兴趣引导,学生将迷失在科学学习道路上,无法养成学习习惯。基于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在科学知识中探寻学习乐趣,以此为引导培育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得以发掘科学知识乐趣的主力。
例如,教師在进行“做一辆纸车”的教学时,应摒弃以往口传心授式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创设纸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下,产生禁锢学生思维的消极结果。缺失教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会在纸车制作过程中走许多弯路,这些弯路均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宝贵经验,使学生得以养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析的乐趣,感受小小纸张在创新思维下产生的变化,激发学生自主探析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四、 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在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无法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目的,究其内因源于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动权,忽视学生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仅为完成教育任务,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扭转传统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在有效完成教育任务同时,利用灵活高效的及时评价教学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会在课下引导学生搜集叶子标本,在课上以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对叶子标本进行交互观察,提升教学成效,活跃课堂气氛。然而,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会出现交头接耳,做与合作学习无关之事,扰乱课堂秩序,弱化科学教学成效,降低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观察、理解、协作等综合素养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同时,用及时评价策略,纠正学生不当学习行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如教师可走到正在闲谈的学生身边说道:“在探讨什么与叶子有关的事可以和我分享吗?”这时学生会感到羞愧一时语塞,同时意识到自身不正确的学习行为,为了不影响学生继续探讨的氛围,教师会继续说道:“既然不想同我分享,那么在组别讨论时,期待听到你们的观察结果。”使学生得以在教师及时评价引导下,开展高效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评价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应摒弃说教式教育口气,尊重并关爱学生,避免过当评价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营建和谐氛围。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学科,为此教师应通过树立学习目标,用科学教学规划引导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用兴趣指引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在有效落实科学知识基础上,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建鑫.浅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四种学习习惯——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5(4):18-20.
[2]赵福海.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137-137.
[3]韩连启.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129-129.
作者简介:傅钦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