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创作的转型与文化视角的下移——浅析蒲松龄聊斋俚曲的改写背景

来源 :蒲松龄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聊斋志异》重写史上,最早着手改编《聊斋》的正是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与原著文人色彩较为浓郁有所不同,聊斋俚曲更多地彰显出的是作者的农民思维、农民视野。这是由蒲松龄晚年创作的转型与文化视角的下移这一特定背景所决定的。聊斋俚曲在内容选取上体现出“慰藉农人”的精神和民间关怀的主旨,也表明了作者是把俚曲创作定位于村农市媪的。
其他文献
《聊斋志异》始作于何年?袁世硕先生根据张笃庆的两首诗,提出“蒲松龄二十多岁”(康熙三年左右)说。刘洪强先生由于解开了张诗中“涪水神刀”的秘密,从而对袁世硕先生的观点提出质
高效准确的安全工器具管理是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以ASP.NET和Oracle为技术支持,以B/S模式为架构,用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发安全工器具管理系统。实践证明利用该技
为提高江苏电网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农村电网的稳定性,江苏省电力公司建成了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该文介绍了江苏电网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