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次级贷款”这个名词,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让更多的人愈发重视银行不良贷款所带来的问题。
截至4月18日,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有13家披露了2013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13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2013年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这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13家银行日均净赚27亿元以上。
虽然银行赚钱依然很多,但不得不提的是,从披露的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了上涨,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正逐渐增大。
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资产为151.35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93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0%,上升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2.70%,下降12.8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上升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表明,银行的坏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不良率上升主要是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导致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不良率上升不会有太直接的影响,不良率上升会使得银行多提拨备,提取拨备后对银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今年银行不良率小幅上升,但整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总体可控。”郭田勇说。
郭田勇的观点得到了银行自身的认同。工商银行表示,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导致不良贷款额出现反弹。中信银行认为,其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包含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国内外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
制造与批发零售业情况不妙
从各家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常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行业。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制造业的贷款总额占其公司类贷款总额的23.5%,其不良贷款率为1.82%,而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为0.94%;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总额占比为12.4,不良贷款率则达到了3.4%。
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金属加工、电气机械等几个行业。中国工商银行认为,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投资出口增速趋缓等因素。同样,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部分批发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零售企业收入和利润下滑,导致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高企。
对于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中信银行列举了以下四个: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新增需求不足,库存压力加大;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跌、人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以及资金占用增加等因素导致钢铁、钢贸、造船、光伏、建材、原材料生产等制造业和相关批发零售业信用风险加剧,不良贷款增多。以上几个因素在导致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上升的同时,也使此类行业聚集的地区成为了不良贷款集中区。
长三角、珠三角成“重灾区”
从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地区分布情况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都是不良贷款上升较为明显的区域,其中,招商银行2013年不良贷款增量的72.58%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区。与2012年年末相比,2013年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在环渤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22.06亿元及 7.62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贷款额分别增加79.03亿元和15.8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额分别增加71.03亿元、53.36亿元和34.46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认为,以上三个区域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原因在于受国内外需求疲软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这几个地区的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订单下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问题,企业资金比较紧张。
中信银行也给出了类似的解读:这几个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钢铁贸易类企业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出现了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最终导致该部分地区形成不良贷款。
银行看好新兴行业和中西部
在国家淘汰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众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信贷行业投向结构的优化。
民生银行在2013年已经提高了中高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务占比,并持续压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业务占比。
此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不良贷款额逐渐上升的同时,不少银行将眼光瞄准了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2013年,工商银行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新增贷款额达4314.22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增量的38.6%。对于信贷资源配置的调整,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银行信贷资源向中、西部倾斜符合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要求。这不仅有助于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下,适度减少信贷资源也有利于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4月18日,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有13家披露了2013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13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2013年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这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13家银行日均净赚27亿元以上。
虽然银行赚钱依然很多,但不得不提的是,从披露的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了上涨,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正逐渐增大。
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资产为151.35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93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0%,上升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2.70%,下降12.8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上升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表明,银行的坏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不良率上升主要是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导致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不良率上升不会有太直接的影响,不良率上升会使得银行多提拨备,提取拨备后对银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今年银行不良率小幅上升,但整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总体可控。”郭田勇说。
郭田勇的观点得到了银行自身的认同。工商银行表示,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导致不良贷款额出现反弹。中信银行认为,其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包含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国内外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
制造与批发零售业情况不妙
从各家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常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行业。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制造业的贷款总额占其公司类贷款总额的23.5%,其不良贷款率为1.82%,而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为0.94%;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总额占比为12.4,不良贷款率则达到了3.4%。
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金属加工、电气机械等几个行业。中国工商银行认为,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投资出口增速趋缓等因素。同样,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部分批发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零售企业收入和利润下滑,导致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高企。
对于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中信银行列举了以下四个: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新增需求不足,库存压力加大;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跌、人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以及资金占用增加等因素导致钢铁、钢贸、造船、光伏、建材、原材料生产等制造业和相关批发零售业信用风险加剧,不良贷款增多。以上几个因素在导致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上升的同时,也使此类行业聚集的地区成为了不良贷款集中区。
长三角、珠三角成“重灾区”
从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地区分布情况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都是不良贷款上升较为明显的区域,其中,招商银行2013年不良贷款增量的72.58%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区。与2012年年末相比,2013年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在环渤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22.06亿元及 7.62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贷款额分别增加79.03亿元和15.8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额分别增加71.03亿元、53.36亿元和34.46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认为,以上三个区域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原因在于受国内外需求疲软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这几个地区的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订单下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问题,企业资金比较紧张。
中信银行也给出了类似的解读:这几个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钢铁贸易类企业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出现了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最终导致该部分地区形成不良贷款。
银行看好新兴行业和中西部
在国家淘汰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众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信贷行业投向结构的优化。
民生银行在2013年已经提高了中高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务占比,并持续压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业务占比。
此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不良贷款额逐渐上升的同时,不少银行将眼光瞄准了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2013年,工商银行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新增贷款额达4314.22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增量的38.6%。对于信贷资源配置的调整,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银行信贷资源向中、西部倾斜符合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要求。这不仅有助于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下,适度减少信贷资源也有利于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