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这个特殊的民族已经具备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特质。他们保留了本土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特质,并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继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从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中俄民族融合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四个方面来探讨下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俄罗斯族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 音乐 历史 演变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 俄罗斯民族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就起源于俄国和前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虽然并不是在中国的本土发展起来的民族,但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这个特殊的民族已经具备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特质。他们保留了本土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特质,并继续在中国传播。有人曾这样评价音乐与舞蹈对于俄罗斯人的重要性:他们将音乐和舞蹈视为生命。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雅。”那么视音乐为生命的俄罗斯民族也深深的被音乐的高雅气韵感染着,无论是在假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即试从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中俄民族融合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四个方面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历史的演变进行探讨,进而希望能对有关中国俄罗斯民族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和补充。
一、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
根据相关研究的记录,十七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时候,就有很多俄国的东正教传教士自西北的新疆和东北的黑龙江进入到了我国境内,此外还有一些被俘的俄国士兵,曾被收编入了八旗中的“镶黄旗”中。他们就是现在中国俄罗斯民族的先辈,虽然这些俄国人很早就来到了我国,不过在当时由于政治体制因素影响,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聚居地,而是在中国其他民族的包围中较为分散的分布着。不过他们自身的一些民族性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这些来自俄国的中国俄罗斯先民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村落,他们的音乐文化得以保留下来。由于俄罗斯民族是东欧斯拉夫人的后裔,所以他们的音乐有着欧洲乐系的特征,中国的俄罗斯族也延续了欧洲乐系的传统,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生活风貌,像《沙皇的新娘》这首歌,讲述的就是亲友们对即将出嫁的女孩的祝福,既有喜悦又有哀伤的情绪。
总览俄罗斯民族音乐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以独特、多变的民间音乐为主导。俄罗斯是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根据《呼伦贝尔志》的有关记录显示,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我国境内建立了许多教堂,并培养了大批的信徒。在牧师的带领下,信徒们会定期的举行弥撒等各种宗教活动,在教堂内创建“圣歌”乐队演唱赞美诗,于是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宗教歌曲,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会演唱,这些宗教歌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俄国家庭来说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乐器是在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来到中国的俄国人也将他们喜爱的乐器带到了这里。被称为“巴扬”的手风琴是典型的俄罗斯族民间乐器,大致分为纽扣式单风琴和双音手风琴两种不同的形式。此外,常见的俄罗斯乐器还有吉他、三角琴和口琴等,几乎所有的俄罗斯男子都会演奏这些乐器,广为流传的俄罗斯民歌就是用它们演奏出的,《卡林努什卡》、《阿金诺奇卡》、《希比利央卡》、《不普利哈》等俄罗斯民间舞曲就是如此。俄罗斯的乐器不但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而且携带方便很受人们的喜爱,使得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就为用其演奏的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契机。
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
在苏联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一些旧时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沙俄匪徒为了躲避苏联红军的打压,举家逃亡到了中国境内。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音乐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统一起来,好的音乐具有巨大的组织力量,可以使困境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并激励人们努力的去工作。十月革命期间创作出的革命歌曲也开始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流传开来,这些歌曲往往以一些旧民歌和外国歌曲作为基础,经过重新加工填词以后成了新的歌曲,以其易唱易学、朗朗上口的特点得到了许多进步青年的喜爱。像《华沙革命歌》、《工人马赛曲》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此外,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再见吧妈妈》等苏联卫国战争时创作的歌曲也在中苏边境上流传较广。这些俄国的原创革命歌曲,激起了俄国民众极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了众多的进步青年和反动派进行搏斗的决心,也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后,歌剧在欧洲颇为流行,受其影响在俄国歌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逃亡在中国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白匪”大都有良好的出身,有着较的文化素质。来到中国以后,他们也将一些歌剧、舞剧和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的社交界传播着当时的流行歌剧,使得《奥涅金》、《雪姑娘》等剧目选段为中国人所接受。
三、中俄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的俄罗斯音乐的传播
“日下沿边华民,则剪发易服,纳俄妻而生子、生女者,不可胜数。”这是赵春芳《边务报告书》中的一段记录,记述的正是当时在中俄边境的华工和闯关东者娶俄国妻子的事。这些嫁给中国人的俄国妇女及其随行的亲属,来到中国后就成了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在不断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她们也延续和传承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也并没有改变,更是把一些俄罗斯民间歌谣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中俄民族融合对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嫁到中国的俄罗斯族妇女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些甚至是出身贵族的名媛。歌剧与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形式对她们来说都是熟知和喜爱的,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普斯科夫的姑娘》、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琴斯克集市》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天鹅湖》、《黑桃皇后》等。她们把这些歌舞剧带进了中国家庭中,在丰富和娱乐了她们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四、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
随着大批中国境内的“苏侨”都回到了苏联,边境地区的教堂渐渐废弃,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开始衰落。文化大革命时,一些还留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以及华俄后裔也受到了牵连,甚至被视为了“里通外国分子”和“苏修特务”。在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几年间,由于政治原因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它们统统被打到当成了修正主义。在这个令人压抑的年代里,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人们不能运用俄语进行交流,不能穿俄罗斯民族的服装,不能跳俄罗斯的传统舞蹈,更不能唱俄罗斯的民族歌曲,在“大革命”的烈焰里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被扼杀殆尽。不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开始了复苏,新生的混血儿华俄后裔为这个民族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中国的俄罗斯族的人口大约有1。5万,混血的华俄后裔就占其中总人口的99%以上,因为和中国本土的汉族等民族的频繁通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是纯正的东欧俄罗斯族人血统,又受到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不会说俄语了,但是为了使中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得到复兴,一些俄罗斯族人正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对俄罗斯民族政策落实状况进行监督和扶持,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得以重获生机和繁荣发展的。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几乎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和书面形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和俄罗斯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一些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地出现了文联和音协组织,专门进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俄罗斯民间艺术家及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并为他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平台,新生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族以及华俄后裔艺术家使得,并使得一些脍炙人口的俄罗斯新生代音乐能够问世。像词作家董宪瑞与刘锡古共同创作的《我们是俄罗斯族》,以及他和赵秀富共同创作的《我从遥远的室韦来》;词作家张士勇和马先明共同创作的《巴斯克节抒怀》,以及他和李广群作共同创作的《玛利亚姑娘》等都是俄罗斯民族新生代音乐的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族的歌剧音乐和舞蹈音乐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像《婚礼》、《家住临江村》、《白桦树下》等。这些由新生代俄罗斯族艺术家们创作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新作品,为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极大地推动力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发展,丰富了俄罗斯族人们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章愚.我国的俄罗斯族[J].中国民族,1983(05).
[2]董宪瑞.酷爱音乐的俄罗斯民族[J].民族音乐,2011(05).
[3]韩瑛.俄罗斯歌曲的艺术性[J].飞天,2011(12).
[4]董宪瑞.中国俄罗斯民族历史与音乐发展浅析[J].民族音乐,2011(03).
[5]柳邦坤,李云生.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村[J].世纪桥,2005(10).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 音乐 历史 演变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 俄罗斯民族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就起源于俄国和前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虽然并不是在中国的本土发展起来的民族,但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这个特殊的民族已经具备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特质。他们保留了本土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特质,并继续在中国传播。有人曾这样评价音乐与舞蹈对于俄罗斯人的重要性:他们将音乐和舞蹈视为生命。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雅。”那么视音乐为生命的俄罗斯民族也深深的被音乐的高雅气韵感染着,无论是在假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即试从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中俄民族融合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四个方面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历史的演变进行探讨,进而希望能对有关中国俄罗斯民族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和补充。
一、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
根据相关研究的记录,十七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时候,就有很多俄国的东正教传教士自西北的新疆和东北的黑龙江进入到了我国境内,此外还有一些被俘的俄国士兵,曾被收编入了八旗中的“镶黄旗”中。他们就是现在中国俄罗斯民族的先辈,虽然这些俄国人很早就来到了我国,不过在当时由于政治体制因素影响,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聚居地,而是在中国其他民族的包围中较为分散的分布着。不过他们自身的一些民族性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这些来自俄国的中国俄罗斯先民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村落,他们的音乐文化得以保留下来。由于俄罗斯民族是东欧斯拉夫人的后裔,所以他们的音乐有着欧洲乐系的特征,中国的俄罗斯族也延续了欧洲乐系的传统,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生活风貌,像《沙皇的新娘》这首歌,讲述的就是亲友们对即将出嫁的女孩的祝福,既有喜悦又有哀伤的情绪。
总览俄罗斯民族音乐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以独特、多变的民间音乐为主导。俄罗斯是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根据《呼伦贝尔志》的有关记录显示,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我国境内建立了许多教堂,并培养了大批的信徒。在牧师的带领下,信徒们会定期的举行弥撒等各种宗教活动,在教堂内创建“圣歌”乐队演唱赞美诗,于是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宗教歌曲,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会演唱,这些宗教歌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俄国家庭来说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乐器是在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来到中国的俄国人也将他们喜爱的乐器带到了这里。被称为“巴扬”的手风琴是典型的俄罗斯族民间乐器,大致分为纽扣式单风琴和双音手风琴两种不同的形式。此外,常见的俄罗斯乐器还有吉他、三角琴和口琴等,几乎所有的俄罗斯男子都会演奏这些乐器,广为流传的俄罗斯民歌就是用它们演奏出的,《卡林努什卡》、《阿金诺奇卡》、《希比利央卡》、《不普利哈》等俄罗斯民间舞曲就是如此。俄罗斯的乐器不但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而且携带方便很受人们的喜爱,使得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就为用其演奏的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契机。
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
在苏联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一些旧时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沙俄匪徒为了躲避苏联红军的打压,举家逃亡到了中国境内。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音乐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统一起来,好的音乐具有巨大的组织力量,可以使困境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并激励人们努力的去工作。十月革命期间创作出的革命歌曲也开始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流传开来,这些歌曲往往以一些旧民歌和外国歌曲作为基础,经过重新加工填词以后成了新的歌曲,以其易唱易学、朗朗上口的特点得到了许多进步青年的喜爱。像《华沙革命歌》、《工人马赛曲》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此外,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再见吧妈妈》等苏联卫国战争时创作的歌曲也在中苏边境上流传较广。这些俄国的原创革命歌曲,激起了俄国民众极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了众多的进步青年和反动派进行搏斗的决心,也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后,歌剧在欧洲颇为流行,受其影响在俄国歌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逃亡在中国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白匪”大都有良好的出身,有着较的文化素质。来到中国以后,他们也将一些歌剧、舞剧和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的社交界传播着当时的流行歌剧,使得《奥涅金》、《雪姑娘》等剧目选段为中国人所接受。
三、中俄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的俄罗斯音乐的传播
“日下沿边华民,则剪发易服,纳俄妻而生子、生女者,不可胜数。”这是赵春芳《边务报告书》中的一段记录,记述的正是当时在中俄边境的华工和闯关东者娶俄国妻子的事。这些嫁给中国人的俄国妇女及其随行的亲属,来到中国后就成了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在不断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她们也延续和传承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也并没有改变,更是把一些俄罗斯民间歌谣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中俄民族融合对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嫁到中国的俄罗斯族妇女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些甚至是出身贵族的名媛。歌剧与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形式对她们来说都是熟知和喜爱的,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普斯科夫的姑娘》、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琴斯克集市》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天鹅湖》、《黑桃皇后》等。她们把这些歌舞剧带进了中国家庭中,在丰富和娱乐了她们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四、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
随着大批中国境内的“苏侨”都回到了苏联,边境地区的教堂渐渐废弃,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开始衰落。文化大革命时,一些还留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以及华俄后裔也受到了牵连,甚至被视为了“里通外国分子”和“苏修特务”。在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几年间,由于政治原因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它们统统被打到当成了修正主义。在这个令人压抑的年代里,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人们不能运用俄语进行交流,不能穿俄罗斯民族的服装,不能跳俄罗斯的传统舞蹈,更不能唱俄罗斯的民族歌曲,在“大革命”的烈焰里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被扼杀殆尽。不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开始了复苏,新生的混血儿华俄后裔为这个民族注入了新的力量,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中国的俄罗斯族的人口大约有1。5万,混血的华俄后裔就占其中总人口的99%以上,因为和中国本土的汉族等民族的频繁通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是纯正的东欧俄罗斯族人血统,又受到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不会说俄语了,但是为了使中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得到复兴,一些俄罗斯族人正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对俄罗斯民族政策落实状况进行监督和扶持,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得以重获生机和繁荣发展的。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几乎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和书面形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和俄罗斯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一些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地出现了文联和音协组织,专门进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俄罗斯民间艺术家及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并为他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平台,新生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族以及华俄后裔艺术家使得,并使得一些脍炙人口的俄罗斯新生代音乐能够问世。像词作家董宪瑞与刘锡古共同创作的《我们是俄罗斯族》,以及他和赵秀富共同创作的《我从遥远的室韦来》;词作家张士勇和马先明共同创作的《巴斯克节抒怀》,以及他和李广群作共同创作的《玛利亚姑娘》等都是俄罗斯民族新生代音乐的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族的歌剧音乐和舞蹈音乐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像《婚礼》、《家住临江村》、《白桦树下》等。这些由新生代俄罗斯族艺术家们创作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新作品,为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极大地推动力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发展,丰富了俄罗斯族人们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章愚.我国的俄罗斯族[J].中国民族,1983(05).
[2]董宪瑞.酷爱音乐的俄罗斯民族[J].民族音乐,2011(05).
[3]韩瑛.俄罗斯歌曲的艺术性[J].飞天,2011(12).
[4]董宪瑞.中国俄罗斯民族历史与音乐发展浅析[J].民族音乐,2011(03).
[5]柳邦坤,李云生.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村[J].世纪桥,2005(10).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