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抽样,选取21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改善血压、调控循环、脱水剂、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降纤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血浆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AD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纤酶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其病死率仅次于癌症与心肌梗赛,发病率达9.06%左右[1]。若治疗不及时,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交往,严重状况下,易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患者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9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19例为研究对象,与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公布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吻合,其中男性占有119例,女性有100例,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在(57.02±15.32)岁之间;病程(3-75)h,平均为(48.78±7.34)h。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1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110例,实验组10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予以改善血压、调控循环、脱水剂、脑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降纤酶(生产单位: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27)治疗,以血纤维蛋白原值为依据,首次予以10U降纤酶,并溶于生理盐水250mL,行静脉滴注,持续时间>1h;第2-3d,参照纤维蛋白原值,予以5-10u降纤酶,行连续静滴。两组均持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分析血浆FIB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实验组ADL、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第2、4、6d,实验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脑梗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等特征,溶栓治疗虽起效快,疗效确切,但基于医疗资源及溶栓时间窗局限下,早期溶栓治疗推广范围受限[2]。目前,针对脑梗死治疗原则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改善脑微循环,确保缺血处血液供应充足;(2)恢复梗死半暗带内神经元功能,避免脑受损范围扩大;(3)予以抗自由基治疗;(4)控制梗死细胞水肿程度,降低脑细胞代谢,维护脑细胞[3]。
一般而言,常规扩张脑血管药物、活血化瘀药物难以将血栓病灶完全根除,脑梗死患者易出现后遗症,而经由降纤酶治疗,刺激患者血液系统,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分子a链,导致纤维蛋白多肽A得到释放,进而构成纤维蛋白单体[4]。同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解放组织具有刺激作用,属于纤维酶原激治剂,可促使血液粘稠度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并阻滞组织细胞聚集,调节脑组织血液供应,从而实现治疗目的[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血浆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AD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提示降纤酶能能激活成纤溶酶,降低血浆FIB浓度,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残疾程度,确保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残疾程度,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振伟,韩钢,马珂.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J].中成药,2013(10):2116-2121.
[2]陈党生.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4):188-189.
[3]王会改.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04):442-444.
[4]周坤.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1):1726-1728.
[5]尹锦楠.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治疗脑梗死急性期64例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其病死率仅次于癌症与心肌梗赛,发病率达9.06%左右[1]。若治疗不及时,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交往,严重状况下,易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患者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9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19例为研究对象,与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公布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吻合,其中男性占有119例,女性有100例,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在(57.02±15.32)岁之间;病程(3-75)h,平均为(48.78±7.34)h。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1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110例,实验组10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予以改善血压、调控循环、脱水剂、脑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降纤酶(生产单位: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27)治疗,以血纤维蛋白原值为依据,首次予以10U降纤酶,并溶于生理盐水250mL,行静脉滴注,持续时间>1h;第2-3d,参照纤维蛋白原值,予以5-10u降纤酶,行连续静滴。两组均持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分析血浆FIB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实验组ADL、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第2、4、6d,实验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脑梗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等特征,溶栓治疗虽起效快,疗效确切,但基于医疗资源及溶栓时间窗局限下,早期溶栓治疗推广范围受限[2]。目前,针对脑梗死治疗原则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改善脑微循环,确保缺血处血液供应充足;(2)恢复梗死半暗带内神经元功能,避免脑受损范围扩大;(3)予以抗自由基治疗;(4)控制梗死细胞水肿程度,降低脑细胞代谢,维护脑细胞[3]。
一般而言,常规扩张脑血管药物、活血化瘀药物难以将血栓病灶完全根除,脑梗死患者易出现后遗症,而经由降纤酶治疗,刺激患者血液系统,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分子a链,导致纤维蛋白多肽A得到释放,进而构成纤维蛋白单体[4]。同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解放组织具有刺激作用,属于纤维酶原激治剂,可促使血液粘稠度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并阻滞组织细胞聚集,调节脑组织血液供应,从而实现治疗目的[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血浆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ADL、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提示降纤酶能能激活成纤溶酶,降低血浆FIB浓度,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残疾程度,确保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残疾程度,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振伟,韩钢,马珂.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J].中成药,2013(10):2116-2121.
[2]陈党生.降纤酶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4):188-189.
[3]王会改.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04):442-444.
[4]周坤.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1):1726-1728.
[5]尹锦楠.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治疗脑梗死急性期64例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