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汇逐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文章力图多层次多方面地把握红色词族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 红色 文化意蕴 民俗风俗 心理文化
红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人们用它表达内心感情,反映世情百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红色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颜色的简单描绘与记录,更是带有汉民族特有政治文化、心理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符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中,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1]。红色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颜色,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赋予了红多层面的文化内涵。
一、红色与心理文化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2]。数量众多的“红”色词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汉民族心理文化。红色是汉民族经久不衰的国色,我们可以从常用的众多的红色词族中触摸到汉民族复杂而又敏感的多种文化心态。
1.渴盼吉祥喜庆的心理
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由来已久。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的太阳给先民带来温暖和光明,火驱逐了寒冷,因此,先民对太阳和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烈日和火相同的火红颜色,人们赋予红色的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意义。在中国的民俗中,鲜艳的红色常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喜庆,红色被广泛用于与喜庆的场合。传统节日——春节沉浸在红色的海洋之中:火红的春联和窗花,红彤彤的大灯笼,红装包裹的鞭炮,老人给孩子的红包……铺天盖地的红色寓意着人们对吉祥喜庆节日的喜爱。在人生大事的“红喜事”上,门上屋里的红喜字、新郎胸前佩戴的大红花、新娘身上的红嫁衣、遮脸的红盖头、脚下的红地毯、洞房的红蜡烛无不洋溢着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寓意新婚夫妻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给孩子的起名字,汉民族喜欢用“红”字相联系,如红颜、红梅、红玉、红强、红志、红杨、红旗、红瑞等寄寓了“吉祥、喜庆、美好、幸福”的心理。中国是一个敬老的国家,在老人寿诞之际,寿星们通常穿上火红的衣服以示增福、吉祥之意。
2.传宗接代的心理
对重视传宗接代的汉民族而言,子嗣意味着自身生命的延续,因而孕育下一代是人生的大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祈求人丁兴旺。女性怀孕称作“有喜”、“害喜”,产期前期,娘家要送上催生的“红漆筷”和红糖。产妇坐月子期间要吃红鸡蛋,喝红糖,系红腰带。新生儿出生时用红襁褓包裹婴儿,门前悬挂红色的布条。孩子满月之际,家人送给亲属们的用颜料染红的鸡蛋,共同庆祝和分享孩子的降临的幸福和喜悦。孩子周岁抓周、举行成人礼时都离不开红色,红色寄予后继有人的美好愿望。
3.官本位的心理
深受受儒家思想影响和教化的汉民族,官本位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埋头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并为之奋斗不已,渴盼在宣布科举考试的“红榜”上一举成名,即使是在位居榜末的“红椅子”也足以扬眉吐气。中举、中状元及第的读书人服饰由白色衣服更换红色官服,其本人由平民升迁为官吏。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能穿上这类“品色衣”就意味着成功、得势。
与官本位心理相联系,许多与官府有关的用品都与红色有关,红色象征着一种权威和地位。古时,官府所用的图章使用红色的印泥。民间不论是进行不动产买卖还是进行典当交易,或者向官府纳税,都需要盖上“红契”方可有效。
4.性别心理
在汉民族文化中,人们主观心理普遍认为“红”色属于暖色调,是女人味很强的颜色。因为古代女子常用红色脂粉来装扮、美化容颜,所以红色被公认为属于女性的颜色。又因美丽的花朵和年轻貌美的女子有相通之处,后又用红代指青春美貌的女子,如“朱颜”、“红颜知己”、“红颜薄命”、“红袖添香”、“红粉”、“碧鬟红袖”、“暮翠朝红”、“乌帽红裙”等。
由于红色被认为是隶属于女性的颜色,在古汉语词汇上出现了许多与“红”有关的描述与女性的词语。古时,女性的樱桃小口被称美化为“朱樱”;”女子细腻的手被称为“红酥手”;富贵之家的未婚女子所住的华美楼房叫“红楼”、“红闺”;所用的信笺称“红笺”;装饰打扮的脂粉称“朱粉”;女子的眼泪称“红泪”、“红雨”;女子所穿着的美丽的衣服又称为“红裙“、“红裳”、“红妆”;女子的针线活称作“女红”。
二、红色与民俗
拥有灿烂文明的汉民族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惯例。民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作为语言系统一部分的颜色词,与民俗渗透在一起。红色词具有鲜明的民俗性主要体现在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上。
1.高贵的红色服饰
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炎者红(赤)也,人们由于对炎帝的图腾崇拜对红色有一种莫名的图腾崇拜。自西周开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规定了“明等级,别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尚赤的服色制度。早在春秋时期,红被视为珍贵之色,“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周王朝的礼制规定“未命为士者,不得乘朱轩”[3],将红色定为尊贵的颜色。王公贵族以朱色为朝服,“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汉王朝皇帝在举行迎夏之礼时“车旗,服饰皆赤”[4]。唐朝四品五品的官员服朱服,能穿上红色的衣服在特定的时代意味着地位的尊贵。自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读书人以金榜题名为奋斗目标,一旦“一举成名”,白衣书生变更换红色官服,红色官服意味着成功、得势。清朝的官服,一二品高官戴红色珊瑚珠,所以高官指“红顶子”,象征高贵和权威。 2.显赫的红色建筑
汉民族的“尚红”心理在上民族的建筑艺术上表现得很丰富。早在晋代以来,“朱门”就是显贵之家宅第的标志。“红”色在古代建筑中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带有红色带有帝王色彩和正统地位。帝王的宫殿常用红色装饰由来已久,用以区别等级。在帝王的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门户庭柱等重要部位都用朱红色,称为高贵地位和权势的象征。皇帝的都城称“赤邑”“赤霄”;皇帝的居住地称“丹阙”“丹城”“丹宫”;作为帝王建筑典范的北京紫禁城,美轮美奂的红色宫殿,凝重厚实的红围墙,典雅精致的红色长廊,耀眼的红琉璃瓦,无不用红色显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势。
3.喜庆的红色手工艺术
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特别是民间手工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美丽瑰宝。在精致的手工艺术作品中,彰显了丰厚的色彩文化。红色作为汉民族宠爱的颜色,自然其中的色彩文化就更显得厚重。
中国结又名“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一种用红线编结而成的汉族吉祥装饰物品。红艳艳的中国结造型优美,如盘长结、十字结、双联结、吉祥结、方胜结、蝴蝶结等,寄予了人们追求吉庆有余、幸福平安、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的良好的愿望。新人新婚的帖钩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新婚夫妇的相随相依、永结同心。佩玉上的“如意结”,隐含着称心如意的美好祝愿。扇子上装饰的“吉祥结”,代表着美好吉祥,有祥瑞、美好的寓意。中国结作为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闪耀登场,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剪纸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术,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又被称为“窗花”。因窗花多为红色的剪纸,在一些主要的节日多做装点之用。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红窗花。过年时门顶、窗前上面一张张千姿百态红红的窗花,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不仅烘托出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而且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喜花多用在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也是在过生日时张贴的,这些红红的剪纸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的美好愿望。
红灯笼又称为灯彩,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沿用至今。红灯笼造型多样,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包。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寻常百姓宅院门口、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街道、商店、公园,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即使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一年四季都悬挂着大红灯笼。一盏盏红光四射的红灯笼,烘托了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在中华儿女心中,红灯笼也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象征,它象征着家人团圆、事业兴旺、日子红红火火,也象征着幸福、光明、和平、圆满与富贵。
4.美好的红色姻缘
对于爱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热烈浪漫的西方人通常用娇艳的红玫瑰送给情人,而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则用南国红豆来象征爱情,寄托相思之情。因而,红豆在中国早已成为爱情和相思的代名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和“滴不尽乡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红楼梦》第28回)两首诗中的红豆无不蕴涵着绵绵的相思情谊。
红在汉语中还容易使人联想到婚姻。自《西厢记》中热心的红娘为莺莺和张生传递书信,她促成了二人的好姻缘,后世民间称促成他人好姻缘的人叫“红娘”。民间男女订婚时,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求贴用“红帖”,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称为“红定”。“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对于婚姻,古人认为它是用一根红丝线牵和的,“红线”则象征着男女之间的姻缘等。因此,“红丝暗系、红丝待选”中的“红丝”作为婚姻或媒妁的代称。
三、红色与人的情感、人品、境遇
人是有感情的精灵,不同的境遇呈现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害羞、愤怒、恐惧等。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言说主体常常使用移情的修辞方式使周围的事物染上一层与自己一致的情感。在汉文化中,人们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忠诚的品质、成功顺利的境遇移情到颜色词。表现在汉语“红”色词族上尤为经典。
1.激动的情感
“色彩又有独特功能,即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感情”[5]。在汉文化中,人们常用颜色词表达喜怒哀乐,赋予了颜色词一定的表情功能。作为备受人们喜爱的红色词,于是成为国人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汉语中,聪慧的汉民族通常用“红”这个颜色词跟“脸”、“眼”等组合,表示人害羞、生气、发怒、嫉妒等特定的精神状态。这大概与人的生理反应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血液循环就会加速,充满毛细血管,从而使面部或者眼部呈现红色。“满脸通红”通常指因生气、尴尬或难为情而脸色发红;“从没红过脸“是指两人关系要好,从来没有闹过别扭。词语“面红耳赤”形容人因生气或羞愧而引起的面部发红。“脸红筋胀”则用来形容人发急或气愤时面部发红、青筋暴起的样子。“脸红脖子粗”则表示生气或恼怒的心理状态。“红眼病”、“红眼”引申为而见到别人比自己强而生羡慕、嫉妒别人之意。
2.忠诚的性格品质
在儒家伦理上,红色被公认为一种刚烈的颜色,往往用红色寓指人“忠心,正义,忠诚”的美好品德。在中国戏剧中,常以不同的色彩暗示人物性格和品德。“红脸”代指勇敢忠义之士。忠义耿直的忠臣或好人往往采用红色的脸谱,如三国时代的关羽,北宋的赵匡胤。“赤面秉赤心”的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之心众人皆知。及至现代社会,“红脸的关公”的忠诚已经成为忠诚可靠的化身,人们供奉关公,寓有渴盼忠诚永驻之意。率真耿直的“红脸汉子”,性情温和、爱“唱红脸”的人仍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喜欢交往的对象。
自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后世以来,“丹心”便成了对祖国一片忠心的代名词。“赤心报国”、“赤胆忠心”的臣子一直是儒家社会封建帝王所褒奖的对象。即便在现当代社会,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常用“赤子之心”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忠诚。
3.成功顺利的境遇 在中国,红色是国人非常钟爱的幸运色,“红”字往往表示“受到重视、顺利、欢迎”的褒义色彩。下属受到领导的信赖和赏识,被称为“红人”。人的境遇比较顺畅或交好运,称为“红运”“走红”或“红极一时”。“红得发紫”指人的境遇超级顺利,也成了对某人名声或地位极盛的一种比喻。特别受欢迎和喜爱的人被追捧为“大红大紫”。有人气、受欢迎的演员和歌星被追追捧为“当红明星”“红角”“红星”。“红榜题名”的高考学子能到“上红榜”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上红色的光荣榜的先进分子、胸前都佩戴大红花劳动模范,都是人们学习的精神榜样。
四、红色与警示
红色耀眼的颜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可以强化人的警惕意识,具有一定的警示和禁令的作用。在古代的司法领域,对犯死刑的人,通常让犯人穿没有领子、不镶边的红色衣服。在公决时,还在犯人胸前所挂的名字牌上用红笔化上大红钩。因此,红色也是囚犯之色。及至今日,戴上“红帽子”意味着坐牢,红对人们的心里感觉意味着“囚禁”、“危险”,从心理上产生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警告标志往往用醒目的红色来表示。在交通领域,十字路口的“红灯”信号警告行人和车辆禁止通行。车辆的刹车灯也以红色作为警示。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的灯光,消防车,消防员的服装及灭火器的器材,红色的紧急制动开关和警报按钮预示着“危险”。在工业领域,红色常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制定颜色。一些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往往使用红颜帖上“易燃易爆品”、“小心火灾”等警示标语。在高压变电所也会用红色的“高压危险”提醒人们靠近危险。
在社会生活中,“红灯”用在家庭生活中意味着婚姻关系的岌岌可危。“红杏出墙”则指妻子有了外遇。朋友亲人之间的红色的书信,意味着断绝往来。对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单的红字代表考试科目的不及格。在足球和篮球类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出现严重违规行为,裁判员就会出示“红牌”以示警告或将至淘汰出局。对于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经常会被出示“红牌”警告或亮“红灯”警示。政府用“红名单“宣布公开通缉的犯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红色颜色词源远流长,烙上了鲜明的文化印记,同时有力地表达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从“红”色词族是透视汉民族心理文化的一片镜子,了解红色词的文化蕴涵,可以从多个层面了解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也渗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了解红色的历史和现在,能够更好地提高人们对红色色彩审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0.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64.
[5]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53.
关键词: 红色 文化意蕴 民俗风俗 心理文化
红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人们用它表达内心感情,反映世情百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红色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颜色的简单描绘与记录,更是带有汉民族特有政治文化、心理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符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中,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1]。红色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颜色,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赋予了红多层面的文化内涵。
一、红色与心理文化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2]。数量众多的“红”色词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汉民族心理文化。红色是汉民族经久不衰的国色,我们可以从常用的众多的红色词族中触摸到汉民族复杂而又敏感的多种文化心态。
1.渴盼吉祥喜庆的心理
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由来已久。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的太阳给先民带来温暖和光明,火驱逐了寒冷,因此,先民对太阳和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烈日和火相同的火红颜色,人们赋予红色的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意义。在中国的民俗中,鲜艳的红色常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喜庆,红色被广泛用于与喜庆的场合。传统节日——春节沉浸在红色的海洋之中:火红的春联和窗花,红彤彤的大灯笼,红装包裹的鞭炮,老人给孩子的红包……铺天盖地的红色寓意着人们对吉祥喜庆节日的喜爱。在人生大事的“红喜事”上,门上屋里的红喜字、新郎胸前佩戴的大红花、新娘身上的红嫁衣、遮脸的红盖头、脚下的红地毯、洞房的红蜡烛无不洋溢着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寓意新婚夫妻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给孩子的起名字,汉民族喜欢用“红”字相联系,如红颜、红梅、红玉、红强、红志、红杨、红旗、红瑞等寄寓了“吉祥、喜庆、美好、幸福”的心理。中国是一个敬老的国家,在老人寿诞之际,寿星们通常穿上火红的衣服以示增福、吉祥之意。
2.传宗接代的心理
对重视传宗接代的汉民族而言,子嗣意味着自身生命的延续,因而孕育下一代是人生的大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祈求人丁兴旺。女性怀孕称作“有喜”、“害喜”,产期前期,娘家要送上催生的“红漆筷”和红糖。产妇坐月子期间要吃红鸡蛋,喝红糖,系红腰带。新生儿出生时用红襁褓包裹婴儿,门前悬挂红色的布条。孩子满月之际,家人送给亲属们的用颜料染红的鸡蛋,共同庆祝和分享孩子的降临的幸福和喜悦。孩子周岁抓周、举行成人礼时都离不开红色,红色寄予后继有人的美好愿望。
3.官本位的心理
深受受儒家思想影响和教化的汉民族,官本位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埋头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并为之奋斗不已,渴盼在宣布科举考试的“红榜”上一举成名,即使是在位居榜末的“红椅子”也足以扬眉吐气。中举、中状元及第的读书人服饰由白色衣服更换红色官服,其本人由平民升迁为官吏。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能穿上这类“品色衣”就意味着成功、得势。
与官本位心理相联系,许多与官府有关的用品都与红色有关,红色象征着一种权威和地位。古时,官府所用的图章使用红色的印泥。民间不论是进行不动产买卖还是进行典当交易,或者向官府纳税,都需要盖上“红契”方可有效。
4.性别心理
在汉民族文化中,人们主观心理普遍认为“红”色属于暖色调,是女人味很强的颜色。因为古代女子常用红色脂粉来装扮、美化容颜,所以红色被公认为属于女性的颜色。又因美丽的花朵和年轻貌美的女子有相通之处,后又用红代指青春美貌的女子,如“朱颜”、“红颜知己”、“红颜薄命”、“红袖添香”、“红粉”、“碧鬟红袖”、“暮翠朝红”、“乌帽红裙”等。
由于红色被认为是隶属于女性的颜色,在古汉语词汇上出现了许多与“红”有关的描述与女性的词语。古时,女性的樱桃小口被称美化为“朱樱”;”女子细腻的手被称为“红酥手”;富贵之家的未婚女子所住的华美楼房叫“红楼”、“红闺”;所用的信笺称“红笺”;装饰打扮的脂粉称“朱粉”;女子的眼泪称“红泪”、“红雨”;女子所穿着的美丽的衣服又称为“红裙“、“红裳”、“红妆”;女子的针线活称作“女红”。
二、红色与民俗
拥有灿烂文明的汉民族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惯例。民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作为语言系统一部分的颜色词,与民俗渗透在一起。红色词具有鲜明的民俗性主要体现在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上。
1.高贵的红色服饰
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炎者红(赤)也,人们由于对炎帝的图腾崇拜对红色有一种莫名的图腾崇拜。自西周开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规定了“明等级,别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尚赤的服色制度。早在春秋时期,红被视为珍贵之色,“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周王朝的礼制规定“未命为士者,不得乘朱轩”[3],将红色定为尊贵的颜色。王公贵族以朱色为朝服,“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汉王朝皇帝在举行迎夏之礼时“车旗,服饰皆赤”[4]。唐朝四品五品的官员服朱服,能穿上红色的衣服在特定的时代意味着地位的尊贵。自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读书人以金榜题名为奋斗目标,一旦“一举成名”,白衣书生变更换红色官服,红色官服意味着成功、得势。清朝的官服,一二品高官戴红色珊瑚珠,所以高官指“红顶子”,象征高贵和权威。 2.显赫的红色建筑
汉民族的“尚红”心理在上民族的建筑艺术上表现得很丰富。早在晋代以来,“朱门”就是显贵之家宅第的标志。“红”色在古代建筑中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带有红色带有帝王色彩和正统地位。帝王的宫殿常用红色装饰由来已久,用以区别等级。在帝王的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门户庭柱等重要部位都用朱红色,称为高贵地位和权势的象征。皇帝的都城称“赤邑”“赤霄”;皇帝的居住地称“丹阙”“丹城”“丹宫”;作为帝王建筑典范的北京紫禁城,美轮美奂的红色宫殿,凝重厚实的红围墙,典雅精致的红色长廊,耀眼的红琉璃瓦,无不用红色显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势。
3.喜庆的红色手工艺术
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特别是民间手工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美丽瑰宝。在精致的手工艺术作品中,彰显了丰厚的色彩文化。红色作为汉民族宠爱的颜色,自然其中的色彩文化就更显得厚重。
中国结又名“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一种用红线编结而成的汉族吉祥装饰物品。红艳艳的中国结造型优美,如盘长结、十字结、双联结、吉祥结、方胜结、蝴蝶结等,寄予了人们追求吉庆有余、幸福平安、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的良好的愿望。新人新婚的帖钩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新婚夫妇的相随相依、永结同心。佩玉上的“如意结”,隐含着称心如意的美好祝愿。扇子上装饰的“吉祥结”,代表着美好吉祥,有祥瑞、美好的寓意。中国结作为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闪耀登场,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剪纸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术,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又被称为“窗花”。因窗花多为红色的剪纸,在一些主要的节日多做装点之用。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红窗花。过年时门顶、窗前上面一张张千姿百态红红的窗花,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不仅烘托出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而且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喜花多用在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也是在过生日时张贴的,这些红红的剪纸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的美好愿望。
红灯笼又称为灯彩,也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沿用至今。红灯笼造型多样,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包。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寻常百姓宅院门口、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街道、商店、公园,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即使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一年四季都悬挂着大红灯笼。一盏盏红光四射的红灯笼,烘托了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在中华儿女心中,红灯笼也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象征,它象征着家人团圆、事业兴旺、日子红红火火,也象征着幸福、光明、和平、圆满与富贵。
4.美好的红色姻缘
对于爱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热烈浪漫的西方人通常用娇艳的红玫瑰送给情人,而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则用南国红豆来象征爱情,寄托相思之情。因而,红豆在中国早已成为爱情和相思的代名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和“滴不尽乡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红楼梦》第28回)两首诗中的红豆无不蕴涵着绵绵的相思情谊。
红在汉语中还容易使人联想到婚姻。自《西厢记》中热心的红娘为莺莺和张生传递书信,她促成了二人的好姻缘,后世民间称促成他人好姻缘的人叫“红娘”。民间男女订婚时,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求贴用“红帖”,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称为“红定”。“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对于婚姻,古人认为它是用一根红丝线牵和的,“红线”则象征着男女之间的姻缘等。因此,“红丝暗系、红丝待选”中的“红丝”作为婚姻或媒妁的代称。
三、红色与人的情感、人品、境遇
人是有感情的精灵,不同的境遇呈现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害羞、愤怒、恐惧等。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言说主体常常使用移情的修辞方式使周围的事物染上一层与自己一致的情感。在汉文化中,人们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忠诚的品质、成功顺利的境遇移情到颜色词。表现在汉语“红”色词族上尤为经典。
1.激动的情感
“色彩又有独特功能,即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感情”[5]。在汉文化中,人们常用颜色词表达喜怒哀乐,赋予了颜色词一定的表情功能。作为备受人们喜爱的红色词,于是成为国人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汉语中,聪慧的汉民族通常用“红”这个颜色词跟“脸”、“眼”等组合,表示人害羞、生气、发怒、嫉妒等特定的精神状态。这大概与人的生理反应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血液循环就会加速,充满毛细血管,从而使面部或者眼部呈现红色。“满脸通红”通常指因生气、尴尬或难为情而脸色发红;“从没红过脸“是指两人关系要好,从来没有闹过别扭。词语“面红耳赤”形容人因生气或羞愧而引起的面部发红。“脸红筋胀”则用来形容人发急或气愤时面部发红、青筋暴起的样子。“脸红脖子粗”则表示生气或恼怒的心理状态。“红眼病”、“红眼”引申为而见到别人比自己强而生羡慕、嫉妒别人之意。
2.忠诚的性格品质
在儒家伦理上,红色被公认为一种刚烈的颜色,往往用红色寓指人“忠心,正义,忠诚”的美好品德。在中国戏剧中,常以不同的色彩暗示人物性格和品德。“红脸”代指勇敢忠义之士。忠义耿直的忠臣或好人往往采用红色的脸谱,如三国时代的关羽,北宋的赵匡胤。“赤面秉赤心”的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之心众人皆知。及至现代社会,“红脸的关公”的忠诚已经成为忠诚可靠的化身,人们供奉关公,寓有渴盼忠诚永驻之意。率真耿直的“红脸汉子”,性情温和、爱“唱红脸”的人仍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喜欢交往的对象。
自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后世以来,“丹心”便成了对祖国一片忠心的代名词。“赤心报国”、“赤胆忠心”的臣子一直是儒家社会封建帝王所褒奖的对象。即便在现当代社会,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常用“赤子之心”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忠诚。
3.成功顺利的境遇 在中国,红色是国人非常钟爱的幸运色,“红”字往往表示“受到重视、顺利、欢迎”的褒义色彩。下属受到领导的信赖和赏识,被称为“红人”。人的境遇比较顺畅或交好运,称为“红运”“走红”或“红极一时”。“红得发紫”指人的境遇超级顺利,也成了对某人名声或地位极盛的一种比喻。特别受欢迎和喜爱的人被追捧为“大红大紫”。有人气、受欢迎的演员和歌星被追追捧为“当红明星”“红角”“红星”。“红榜题名”的高考学子能到“上红榜”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上红色的光荣榜的先进分子、胸前都佩戴大红花劳动模范,都是人们学习的精神榜样。
四、红色与警示
红色耀眼的颜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可以强化人的警惕意识,具有一定的警示和禁令的作用。在古代的司法领域,对犯死刑的人,通常让犯人穿没有领子、不镶边的红色衣服。在公决时,还在犯人胸前所挂的名字牌上用红笔化上大红钩。因此,红色也是囚犯之色。及至今日,戴上“红帽子”意味着坐牢,红对人们的心里感觉意味着“囚禁”、“危险”,从心理上产生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警告标志往往用醒目的红色来表示。在交通领域,十字路口的“红灯”信号警告行人和车辆禁止通行。车辆的刹车灯也以红色作为警示。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的灯光,消防车,消防员的服装及灭火器的器材,红色的紧急制动开关和警报按钮预示着“危险”。在工业领域,红色常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制定颜色。一些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上往往使用红颜帖上“易燃易爆品”、“小心火灾”等警示标语。在高压变电所也会用红色的“高压危险”提醒人们靠近危险。
在社会生活中,“红灯”用在家庭生活中意味着婚姻关系的岌岌可危。“红杏出墙”则指妻子有了外遇。朋友亲人之间的红色的书信,意味着断绝往来。对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单的红字代表考试科目的不及格。在足球和篮球类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出现严重违规行为,裁判员就会出示“红牌”以示警告或将至淘汰出局。对于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经常会被出示“红牌”警告或亮“红灯”警示。政府用“红名单“宣布公开通缉的犯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红色颜色词源远流长,烙上了鲜明的文化印记,同时有力地表达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从“红”色词族是透视汉民族心理文化的一片镜子,了解红色词的文化蕴涵,可以从多个层面了解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也渗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了解红色的历史和现在,能够更好地提高人们对红色色彩审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0.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64.
[5]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