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气管切开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2组,50例感染组和50例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高龄、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与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密切相关,应该对此类人群加强护理,定期进行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几率。
关键词:脑外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
脑外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加上创伤、应激等因素,机体能量消耗过度,加上脑外伤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导致呼吸肌疲劳,诱发肺部感染。有研究[1]指出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有很高的预后死亡率,可以达到15~25%。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探讨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气管切开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2组,50例感染组和50例未感染组。感染组平均年龄(47.0±8.3)岁,男性26人,女性24人;未感染组平均年龄(48.1±9.3)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60周岁。(2)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入院时已经确诊为肺部感染者。(2)肺部肿瘤或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一名护士将患者临床资料、护理过程、实验室数据记录在电脑内,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1.5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 感染组中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
3.1 加强教育 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的认识,采用培训教育和工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让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保证各项感染制度严格落实。
3.2 加强环境消毒 科室地面保持清洁,分区明确,专人负责门关管理,非科室人员禁止进入配置室、治疗室。采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医护人员进入病区戴帽子、口罩。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配备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连续循环净化配备。
3.3 严格洗手制度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制度,在水池旁张贴洗手宣传画,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干手机、消毒洗手液。每周对一名医护人员进行抽查,进行手微生物监测,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
3.4 加强消毒检查 采用感染管理科抽查和科室自己抽查的检查方法,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指、使用器械进行采样。
3.5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让医务人员重视对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用品的质量管理意识,按照物品使用、丢弃说明操作,尤其是加强一次性用品的进货、保管、后处理等环节,禁止重复使用。
3.6 医疗废物的处置 锐利废弃物装入防刺破、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一次性医疗用品、患者体液、污染的敷料、置于防渗漏、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使用加盖密闭式废物收集容器。
3.7 加强反馈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手术病房进行综合目标监与考核。及时把抽查结果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监督、指导医护人员整改,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监测-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3.8 病人护理 定期对患者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的吸引,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定期更换吸氧管、湿化瓶,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期使用安尔碘涂擦气切伤口皮肤,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消毒内外气管套管,避免过松或过紧,发现被污染时立即更换。保持病室湿度 60%~70%,痰液粘稠者予雾化吸入。定期使用氯已定液擦洗口腔内分泌物。
4 讨论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气管插管的患者气道防御失去完整性,病原菌可以绕过鼻咽喉部的滤过结构,直接向下反流至病人的气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而且随着气管插管时间的延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可以看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护理工作非常必要。
因此在护理中我们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口腔情况,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口腔,利用水流压力冲洗口腔内膜,使口腔内的定值菌与气管插管插管管道分离,使口腔黏膜内的分泌物、坏死组织脱落,减少定植菌的移行[2]。还有研究[3]指出可以使用氯已定对口腔进行擦洗,氯已定液可抑制口腔内常见革兰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的黏附和生长。此外护士也可使用针筒向患者口腔喷射生理盐水,然后通过负压吸引管,使口腔黏膜的分泌物及定植菌吸出,减少定植菌移行至肺部的几率,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4]。此外对于意识昏迷、不能主动配合护士的患者,可以使用消毒棉球擦拭,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浓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要清除口腔、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因为气道与外界相同,气道失去天然抵抗屏障,因此护士的护理重点要放在口腔护理上,防止口腔黏膜干燥,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以减少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陈汉民, 廖圣芳, 余锦刚.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 8(2): 98-100.
[2] 王永梅. 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0): 62-62.
[3] 俞琬如, 许淑琴. ICU 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9):7-8.
[4] 王俊荣.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4, 2(3): 241-241.
[5] 刘翠华. 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1, 27(18):9-11.
关键词:脑外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
脑外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加上创伤、应激等因素,机体能量消耗过度,加上脑外伤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导致呼吸肌疲劳,诱发肺部感染。有研究[1]指出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有很高的预后死亡率,可以达到15~25%。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探讨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气管切开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2组,50例感染组和50例未感染组。感染组平均年龄(47.0±8.3)岁,男性26人,女性24人;未感染组平均年龄(48.1±9.3)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60周岁。(2)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入院时已经确诊为肺部感染者。(2)肺部肿瘤或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一名护士将患者临床资料、护理过程、实验室数据记录在电脑内,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1.5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 感染组中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
3.1 加强教育 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的认识,采用培训教育和工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让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保证各项感染制度严格落实。
3.2 加强环境消毒 科室地面保持清洁,分区明确,专人负责门关管理,非科室人员禁止进入配置室、治疗室。采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医护人员进入病区戴帽子、口罩。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配备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连续循环净化配备。
3.3 严格洗手制度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制度,在水池旁张贴洗手宣传画,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干手机、消毒洗手液。每周对一名医护人员进行抽查,进行手微生物监测,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
3.4 加强消毒检查 采用感染管理科抽查和科室自己抽查的检查方法,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指、使用器械进行采样。
3.5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让医务人员重视对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用品的质量管理意识,按照物品使用、丢弃说明操作,尤其是加强一次性用品的进货、保管、后处理等环节,禁止重复使用。
3.6 医疗废物的处置 锐利废弃物装入防刺破、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一次性医疗用品、患者体液、污染的敷料、置于防渗漏、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使用加盖密闭式废物收集容器。
3.7 加强反馈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手术病房进行综合目标监与考核。及时把抽查结果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监督、指导医护人员整改,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监测-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3.8 病人护理 定期对患者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的吸引,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定期更换吸氧管、湿化瓶,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期使用安尔碘涂擦气切伤口皮肤,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消毒内外气管套管,避免过松或过紧,发现被污染时立即更换。保持病室湿度 60%~70%,痰液粘稠者予雾化吸入。定期使用氯已定液擦洗口腔内分泌物。
4 讨论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而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气管插管的患者气道防御失去完整性,病原菌可以绕过鼻咽喉部的滤过结构,直接向下反流至病人的气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而且随着气管插管时间的延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可以看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护理工作非常必要。
因此在护理中我们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口腔情况,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口腔,利用水流压力冲洗口腔内膜,使口腔内的定值菌与气管插管插管管道分离,使口腔黏膜内的分泌物、坏死组织脱落,减少定植菌的移行[2]。还有研究[3]指出可以使用氯已定对口腔进行擦洗,氯已定液可抑制口腔内常见革兰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的黏附和生长。此外护士也可使用针筒向患者口腔喷射生理盐水,然后通过负压吸引管,使口腔黏膜的分泌物及定植菌吸出,减少定植菌移行至肺部的几率,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4]。此外对于意识昏迷、不能主动配合护士的患者,可以使用消毒棉球擦拭,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浓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要清除口腔、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因为气道与外界相同,气道失去天然抵抗屏障,因此护士的护理重点要放在口腔护理上,防止口腔黏膜干燥,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以减少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陈汉民, 廖圣芳, 余锦刚.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 8(2): 98-100.
[2] 王永梅. 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0): 62-62.
[3] 俞琬如, 许淑琴. ICU 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9):7-8.
[4] 王俊荣.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4, 2(3): 241-241.
[5] 刘翠华. 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1, 27(1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