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您在观看了这些风光作品后,能否谈谈它们的共同点?
杨:比之过去以记录为主的照片有了较大的提高与突破,无论是内心的表达还是技术技巧和个性手法上做到了很好结合。
风光摄影最重要的是强调主观的表达:我们通常是被大自然的瑰丽景象感动,亦做到了相当成功地记录了这些被感动,但这只是初级阶段。我们不反对拍名山大川,也不反对四处寻找一种自然存在的“陌生感”,但很多人或许会感受到,当你看到特别激动的场景并拍得非常尽兴时,事后再看却没有当时看到的那么精彩,反而是一些你寻觅、琢磨并拍下的东西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需要到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再用独有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内心的表达有高低之分,需要培养自己独到的、相对完整的情感认识。
注意技法运用:当然,除了题材选择外,艺术需要一定手法来表现,技术技巧应该是必须要掌握的东西。比如一条路的表现,可以运用大景深,让其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也可以运用小景深,让远处的路和景物模糊不清引人联想。西方的风光摄影,比如亚当斯等人,他们追求技术在细节上的表达,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这种炫技,比如传统意义上说的“笔墨”,但技法无论怎样讲究,最终也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个人化、独特性的手法:通过照片,可以看出拍照片的人。因一些特殊的气候、景观条件所制造的新奇感、陌生感会让你的作品看上去高人一筹,但你也可以完全人为地制造陌生感,比如选择黑白的表现手法,消除现实中很多杂芜散乱的信息。创新就是一种陌生感,被他人忽略的东西被你选择出来时,就会产生新鲜感。
Q:这些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有什么样的联系?
杨:我以为“风光摄影”是中国特色,强调的绝不是外在影像的“被动的”记录。摄影的历史不过170余年,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短而又短,所以中国的风光摄影更多的应该还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审美系统。当那些言必称希腊的理论家们对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风光摄影品头论足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决定性的事实:相机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相当于书法和绘画中所使用的毛笔的工具,而绝非其他。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领域里所表现和强调的,从来都不是呈现在外的二维甚至多维的物质形象及所谓的物质真实,且不论摄影是否一定真实。在这里所要表现的仅仅是自我心灵的真实、一种内在情绪、情趣和情感的表达,一种“幻象”,心外无物。进一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最成功的境界是“得意忘形”——洒脱、放浪形骸、大写意风光摄影一定要“得意忘形”!
王国维曾极深刻、中肯地评价过姜夔的词: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缺乏一种画外音,永远不能达到高级。延展到摄影来说,过去,你有足够的经济、交通条件到达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拍下别人不曾见的景物,这种记录也许是成功的,但若仅仅是鲜见的记录,没有自己内在的主观表达,缺乏了韵味,终落第二手。这次《大众摄影》所提出的“新经典”这个概念,就是要让观者了解并看到这些作品所体现的韵味、听到画外音。
Q:怎样才能在实践中拍出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作品?
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达到。从模仿到创新,对大多数发烧友来说或许是必然的。在模仿的路上走,可以吸收既有的营养而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模式。而多看看绘画、诗词歌赋、多听听音乐等也都是有益和必需的。此外就是多拍摄,越是在司空见惯的地方练习拍摄,越能从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乐趣、主观性。模仿只是一种途径,而最终,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真正好的东西绝不像耀眼的红光那样让你感觉刺激,而是像淡淡的水和空气那样,弥漫着,把你包围。平淡是一种高级。白光看似平淡,却是七色光之和,那要看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杨:比之过去以记录为主的照片有了较大的提高与突破,无论是内心的表达还是技术技巧和个性手法上做到了很好结合。
风光摄影最重要的是强调主观的表达:我们通常是被大自然的瑰丽景象感动,亦做到了相当成功地记录了这些被感动,但这只是初级阶段。我们不反对拍名山大川,也不反对四处寻找一种自然存在的“陌生感”,但很多人或许会感受到,当你看到特别激动的场景并拍得非常尽兴时,事后再看却没有当时看到的那么精彩,反而是一些你寻觅、琢磨并拍下的东西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需要到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再用独有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内心的表达有高低之分,需要培养自己独到的、相对完整的情感认识。
注意技法运用:当然,除了题材选择外,艺术需要一定手法来表现,技术技巧应该是必须要掌握的东西。比如一条路的表现,可以运用大景深,让其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也可以运用小景深,让远处的路和景物模糊不清引人联想。西方的风光摄影,比如亚当斯等人,他们追求技术在细节上的表达,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这种炫技,比如传统意义上说的“笔墨”,但技法无论怎样讲究,最终也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个人化、独特性的手法:通过照片,可以看出拍照片的人。因一些特殊的气候、景观条件所制造的新奇感、陌生感会让你的作品看上去高人一筹,但你也可以完全人为地制造陌生感,比如选择黑白的表现手法,消除现实中很多杂芜散乱的信息。创新就是一种陌生感,被他人忽略的东西被你选择出来时,就会产生新鲜感。
Q:这些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有什么样的联系?
杨:我以为“风光摄影”是中国特色,强调的绝不是外在影像的“被动的”记录。摄影的历史不过170余年,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短而又短,所以中国的风光摄影更多的应该还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审美系统。当那些言必称希腊的理论家们对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风光摄影品头论足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决定性的事实:相机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相当于书法和绘画中所使用的毛笔的工具,而绝非其他。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领域里所表现和强调的,从来都不是呈现在外的二维甚至多维的物质形象及所谓的物质真实,且不论摄影是否一定真实。在这里所要表现的仅仅是自我心灵的真实、一种内在情绪、情趣和情感的表达,一种“幻象”,心外无物。进一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最成功的境界是“得意忘形”——洒脱、放浪形骸、大写意风光摄影一定要“得意忘形”!
王国维曾极深刻、中肯地评价过姜夔的词: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缺乏一种画外音,永远不能达到高级。延展到摄影来说,过去,你有足够的经济、交通条件到达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拍下别人不曾见的景物,这种记录也许是成功的,但若仅仅是鲜见的记录,没有自己内在的主观表达,缺乏了韵味,终落第二手。这次《大众摄影》所提出的“新经典”这个概念,就是要让观者了解并看到这些作品所体现的韵味、听到画外音。
Q:怎样才能在实践中拍出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作品?
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达到。从模仿到创新,对大多数发烧友来说或许是必然的。在模仿的路上走,可以吸收既有的营养而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模式。而多看看绘画、诗词歌赋、多听听音乐等也都是有益和必需的。此外就是多拍摄,越是在司空见惯的地方练习拍摄,越能从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乐趣、主观性。模仿只是一种途径,而最终,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真正好的东西绝不像耀眼的红光那样让你感觉刺激,而是像淡淡的水和空气那样,弥漫着,把你包围。平淡是一种高级。白光看似平淡,却是七色光之和,那要看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