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解是一道感伤的风景,误解是一曲哀怨的咏唱,误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行走山川,浪迹天涯,用饱蘸血泪深情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哀怨忧伤,缠绵愁苦的生活图景。阅读他们的诗歌,感受人生的起伏跌宕,感受人情的似水悠长,感受人心的波澜起伏,自然可以获得丰富奇妙的审美享受,也会增进我们悲悯人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古老的《诗经》来自先民的咏唱,犹如旷野的清风,又似山泉的呜咽。清新淡雅,意味深长。其中的篇章《氓》叙说一个女子的不幸命运,有喜有悲,坎坷曲折,哀怨连连,误解不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予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诗歌第一章,包含两次误解,前面四句是第一次误解,读者对诗歌之中男子的误解。这名男子,貌似厚道老实,单纯质朴,其实心机诡秘,另有所图。粗读一、二两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觉,男子似乎不错,人品可靠,态度实诚;读到三、四两句,才恍然觉悟,男子原来是心急火燎,另有打算。误解一旦消除,印象必然加强。简简单单四个句子,就将一个表里不一,胸怀城府的男主人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面四句是第二次误解,写男子误解女子。女子送别男子,行至顿丘,男子大发脾气,责怪女子。女子大概很爱男子,耐心解释,试图消除男子心中的误会;并且当面表态,约定秋天与男子结婚,给男子吃下一粒定心丸,这才平息男子的汹汹怒气。这一次误解,折射出男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
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其中有一个片段描写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误解: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刘兰芝迫于压力,无可奈何,只能表面答应了太守家的求婚。焦仲卿不明真相,也不给刘兰芝一个解释的机会,一见面就怪兰芝,嘲讽兰芝,不但不帮助兰芝分担忧愁,反而极大增加兰芝内心的痛苦。要知道,面对一场逼婚,兰芝此时最需要得到亲人朋友,特别是夫君焦仲卿的理解与帮助;可是,此时焦仲卿却深深误解了刘兰芝,认为兰芝忘记誓言,背叛情义,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这种误解犹如一把盐撒在兰芝的伤口上,大大加速了兰芝人生悲剧的进程。兰芝所言,要言不烦,句句是实,有苦情倾诉,有满心愤慨,有极度失望,有万般不愿。按理说,这一切倾诉,焦仲卿需要仔细聆听,理解宽慰兰芝,并商量应对策略。可是,我们看到,仲卿却是不给机会,不容兰芝置辩,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嘲弄。这个误解凸显出他处事的急躁与冲动,心思的粗略与能力的欠缺。爱情需要捍卫,捍卫需要能力、需要悟性,就连对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也没能冷静、理智地理解与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也是刘兰芝的不幸。
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旅食异地,打拼科场,沉浮宦海,及至八十多岁高龄才得以告老还乡。诗人这首《回乡偶书》抒发人生悲欢离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歌描写了诗人与一群孩童之间的一场误解。白发苍苍、胡须飘飘的贺老也许认得曾经的村庄和人家,认得熟悉的竹篱茅舍、庭院池塘,认得小路弯弯、小河潺潺,但是,今天,现在,他站在村寨的路口,看到一群活泼天真的孩童,却犯难了:他们是谁?哪个是哪一家的?他们的父母又是谁?一个也不认识!满目混芒,满心困惑。小孩子呢,热情好客,天真有趣,看到自己村子路口来了一个从没见过的老头,以为是外地来的客人,主动打招呼: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您是哪个人家的贵客啊?儿童相见,误解老诗人,不知这样一个误解会引发老诗人多少人生感慨。面对孩子们的询问,老诗人哭笑不得。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乡村人事不知沧桑几变,父老乡亲是否安然康健,哪家哪户添丁加口多少,又有多少故人零落成鬼。凡此种种,尽在孩童一笑一问之中。一个误解包含多少人生凄凉啊。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遭遇一次事先安排好的误解。唐玄宗时期,安徽泾州有个隐士名叫汪伦。他久慕李白盛名,对李白的诗极为推崇,一直想请李白来桃花潭吟诗作赋。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漫游。汪伦听说李白又到了安徽,非常想目睹这位名家的风采,就决定冒昧投书相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但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敬仰之情,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呢?汪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闻听人言,李白喜观名秀盛景,好饮美味佳醇,于是就在邀请书中写道:“久闻先生盛名。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请到敝处一游。”李白接到汪伦的书信,经不住信中所说的“美景”和“佳酿”的诱惑,不由自主地欣然前往。
等李白见到汪伦后,问及美景和佳酿之事,汪伦神秘一笑,方将实情相告:“信中所说十里桃花者,实则是敝处一个水潭的名字,这里并无桃花;所谓万家酒坊就是村里姓万的开的一家酒店。只因为久闻大名,钦佩先生,急欲相邀见面,一览贵容,才如此相邀,先生不会怪罪吧?”李白听了汪伦的“说解”,方知自己“上当受骗”。李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深深感佩汪伦的诚意和用心良苦。
汪伦款留李白数日,整天伴其宴饮游览。时间一久,李白过意不去,几次欲走均被热情挽留。这日李白准备悄然离去,孰料还是被汪伦发现,就在李白走上船头时,汪伦赶到岸边挥手而歌,踏地为节为李白送行。李白被汪伦那轻财重义的行为以及豪放的性格所感动,诗兴大发,于是便有了《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次善意的欺骗,一场有趣的误解,演绎出一个情真意切、浪漫风趣的人生故事。李白与汪伦,一个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一个是默默无闻的草民,均有真性情,均有名士风采。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戏问花门酒家翁》也描写了一场见情见性、生动风趣的误解:“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与他的朋友们来到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的凉州城,好酒贪杯的诗人忽然发现一个芳香诱人的酒店。
卖酒的大爷七十来岁,身板硬朗,性情乐观,非常热情地请他们喝酒。老大爷搬出一大坛美酒,斟满桌上的酒杯,与诗人一行兴致勃勃地喝起来。你言我语,推杯换盏,没有客套寒暄,没有拘谨不安,大伙投缘,敞开胸怀,喝个痛快。诗人醉了,大爷也酒意蒙咙,醉眼昏花。也许该告辞了,诗人还没有付钱呢,看到店铺门前道路旁边那些纯白成串、形状似钱的榆荚,诗人趁着酒意,和大爷开了一个玩笑:老人家啊,我摘下那一串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愿不愿意呀?诗歌在笑声中结束了,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面对一个慈眉善目、风趣爽朗的老大爷,诗人怎么会白吃白喝不付钱呢?同样,面对一群活泼开朗、豪气干云的青年人,老大爷又怎么会收他们的钱呢?善良遇到善良,乐观遇到乐观,豪爽遇到豪爽,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情意立马洋溢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表情,他们的开心就是大唐的开心,他们的幸福就是大唐的幸福。诗人借酒意开玩笑,故意指榆荚为钱,误解大爷情意,给简陋的酒店带来爽朗的笑声,给鼎盛的王朝绘出生动的表情,也给千百年来的读者带来美妙的享受,真要感谢诗人善意的误解与幽默。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大林寺桃花》则描写了诗人对桃花的有趣误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白届易暮春时节寻花不见,埋怨春归,心中萌生失落、郁闷,还有莫名的惆怅。没想到,有一次漫步深山古刹,却发现桃花怒放,灼灼其华,顿觉神清气爽,心花亦随之怒放。前面的埋怨、责怪、郁闷和误解一扫而空,心境变得空明、敞亮,心情变得激动、喜悦。经过一番长久叹惋与怨恨之后,突然发现眼前一个亮丽闪光的天地,不难想象诗人是怎样的惊讶与欣喜。为自己误解春天而自责,为自己发现桃花而兴奋,更为自己邂逅春天而欢呼。诗人一次漫游深山古刹,一次不期而遇春天,其实也带给我们一个春天,一份欢喜与浪漫。
晚唐诗人王驾的诗歌《雨晴》描写一场春雨过后蜜蜂蝴蝶对春花春色的误解,别具情趣,诗意盎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借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来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好端端的春色,硬是被这场春雨打得落花流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非常扫兴,惆怅不已。
扫兴的不只是诗人,还有那些可爱的蜜蜂和蝴蝶。诗歌后面两句写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它们以为那些美丽的花朵都已经跑到邻家院墙那边去了。它们不知道,随着一场风雨的吹打,随着一段时光的流逝,春天悄然逝去,春花芳菲消散。它们误解了邻家春色,它们误解了时光流转。但是,唯有“误解”,才别具情趣。想想看,如此寻花觅春,如此痴心不改,何等执着,何等迷恋。
一些活泼的小精灵尚且如此热爱春天,追踪春天,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呢?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刹那间也会生发出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这边不见花红叶绿,那边一定鲜花灿烂。诗人所想与蜂蝶所悟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那些可爱的蜂蝶身上承载了诗人的情思意趣。诗人和蜂蝶一样误解春天,误解花朵。因为误解,才有追寻;因为误解,才见性情。“却疑春色在邻家”,是误解语,是痴情语,是趣味语,可谓“神来之笔”,盘活全诗,点铁成金。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描绘了大诗人与儿童一块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读之轻松活泼,思之心灵舒展,真有返老还童、幸福无比之感啊。诗歌是这样写的: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初夏正午,烈日当空,炎炎似火,可是,诗人躲进小院,午睡松阴,倍感清凉。一觉醒来,到庭院里走一走,伸几个懒腰,打几声呵欠,活动活动筋骨。搬来一张竹椅,坐下,打算看一下午的书,可是,清景爽心,想看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就那么坐着,任思绪悠悠,任意态恍惚。
也许是诗人心情沉寂烦闷,精神委靡不振,他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他想要给幽深宁静的庭院增添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氛,于是,竟然童心勃发,故意捧起清泉洒向芭蕉丛中。顿时,一片“砰砰”响声,吓得正在玩耍的群童愕然四顾,转身逃跑,他们误以为变天下雨了!诗人仿佛看着他们吃惊失措的表情,狼狈逃跑的样子,开心地笑了。这一“笑”,源自孩子们对水声的误解;这一“笑”,笑出诗人的浪漫童心。诗人不是要欺骗孩子们,他喜欢他们,经常和他们一块玩耍,儿童能够给诗人消愁解闷啊。孩子们呢,也喜欢到诗人的庭院来玩,你看,玩得多专注,多开心,以至于“砰砰”几声,他们就以为是大雨来临,惊慌逃跑!一捧清泉,一场误解,折射出诗人的逗趣与和乐,也活化出孩子们的狼狈与顽皮。
杨万里的另一首小诗《秋山》则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戏弄、相互玩乐的有趣情景,读来引入发笑,思之回味无穷。“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一二旬写乌桕树,亲切地称之为老染工,既见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又显风趣幽默,温情款款。诗人赞美乌桕,说他一生本分、勤劳,忠于职守,总是以自己绚烂缤纷的色彩来装扮萧瑟的秋山;而且,正因为年事已高,总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错把铁褐色当成深红色。乌桕叶子在秋天的时候原本是暗褐色,他认为,秋临大地,万树皆红,他的“铁皂色”自然也就是“猩红色”。显然,他弄错了;但是,请注意,这里的“错将”是描写“乌桕”的行为,属于诗人的客观评价,其实,乌桕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无所谓正确或错误,这是诗人强加给他的,诗人说他老糊涂了,才犯这样的错误。你看,对乌桕,诗人根本不把他当作一棵树来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位偶尔犯犯错误的老朋友,诗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朋友的错误,够有趣,也够坦率的了。这让人想起了一些什么,似乎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年长者,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年长者吗?他们性情温和,非常慈祥,很有爱心,对我们很好,也喜欢开玩笑,总有好心做成坏事的时候,让我们啼笑皆非。这样的老人简直就像我们的爷爷啊!
说不尽的误解,读不完的诗章,每一次误解,都是诗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每一次对误解的演绎,都折射出诗人浪漫的情怀。误解就像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一次美丽的错过,你误解了我的期盼,我误解了你的等待,两相遭遇,擦肩而过,留下无限叹惋、遗憾,正如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错误》所写: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如花似玉、困守小城的女子与打马经过的“我”发生一场误会。她在等待,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等待一位心仪已久、朝思暮想的男子的到来,等待一场美丽而甜蜜的相逢,内心充满急切焦虑,兴奋、喜悦,在这个三月的时节,在这个小城深处。可是,到来的不是他,而是过客,他浪迹天涯,不知何方,毫无踪影。多少等待还会延续,多少年华却经不起折腾,多少风景已经暗淡。误解犹如那些沧桑的风景,点缀在古今诗章之中,折射出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慨。
古老的《诗经》来自先民的咏唱,犹如旷野的清风,又似山泉的呜咽。清新淡雅,意味深长。其中的篇章《氓》叙说一个女子的不幸命运,有喜有悲,坎坷曲折,哀怨连连,误解不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予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诗歌第一章,包含两次误解,前面四句是第一次误解,读者对诗歌之中男子的误解。这名男子,貌似厚道老实,单纯质朴,其实心机诡秘,另有所图。粗读一、二两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觉,男子似乎不错,人品可靠,态度实诚;读到三、四两句,才恍然觉悟,男子原来是心急火燎,另有打算。误解一旦消除,印象必然加强。简简单单四个句子,就将一个表里不一,胸怀城府的男主人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面四句是第二次误解,写男子误解女子。女子送别男子,行至顿丘,男子大发脾气,责怪女子。女子大概很爱男子,耐心解释,试图消除男子心中的误会;并且当面表态,约定秋天与男子结婚,给男子吃下一粒定心丸,这才平息男子的汹汹怒气。这一次误解,折射出男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
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其中有一个片段描写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误解: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刘兰芝迫于压力,无可奈何,只能表面答应了太守家的求婚。焦仲卿不明真相,也不给刘兰芝一个解释的机会,一见面就怪兰芝,嘲讽兰芝,不但不帮助兰芝分担忧愁,反而极大增加兰芝内心的痛苦。要知道,面对一场逼婚,兰芝此时最需要得到亲人朋友,特别是夫君焦仲卿的理解与帮助;可是,此时焦仲卿却深深误解了刘兰芝,认为兰芝忘记誓言,背叛情义,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这种误解犹如一把盐撒在兰芝的伤口上,大大加速了兰芝人生悲剧的进程。兰芝所言,要言不烦,句句是实,有苦情倾诉,有满心愤慨,有极度失望,有万般不愿。按理说,这一切倾诉,焦仲卿需要仔细聆听,理解宽慰兰芝,并商量应对策略。可是,我们看到,仲卿却是不给机会,不容兰芝置辩,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嘲弄。这个误解凸显出他处事的急躁与冲动,心思的粗略与能力的欠缺。爱情需要捍卫,捍卫需要能力、需要悟性,就连对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也没能冷静、理智地理解与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也是刘兰芝的不幸。
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旅食异地,打拼科场,沉浮宦海,及至八十多岁高龄才得以告老还乡。诗人这首《回乡偶书》抒发人生悲欢离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歌描写了诗人与一群孩童之间的一场误解。白发苍苍、胡须飘飘的贺老也许认得曾经的村庄和人家,认得熟悉的竹篱茅舍、庭院池塘,认得小路弯弯、小河潺潺,但是,今天,现在,他站在村寨的路口,看到一群活泼天真的孩童,却犯难了:他们是谁?哪个是哪一家的?他们的父母又是谁?一个也不认识!满目混芒,满心困惑。小孩子呢,热情好客,天真有趣,看到自己村子路口来了一个从没见过的老头,以为是外地来的客人,主动打招呼: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您是哪个人家的贵客啊?儿童相见,误解老诗人,不知这样一个误解会引发老诗人多少人生感慨。面对孩子们的询问,老诗人哭笑不得。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乡村人事不知沧桑几变,父老乡亲是否安然康健,哪家哪户添丁加口多少,又有多少故人零落成鬼。凡此种种,尽在孩童一笑一问之中。一个误解包含多少人生凄凉啊。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遭遇一次事先安排好的误解。唐玄宗时期,安徽泾州有个隐士名叫汪伦。他久慕李白盛名,对李白的诗极为推崇,一直想请李白来桃花潭吟诗作赋。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漫游。汪伦听说李白又到了安徽,非常想目睹这位名家的风采,就决定冒昧投书相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但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敬仰之情,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呢?汪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闻听人言,李白喜观名秀盛景,好饮美味佳醇,于是就在邀请书中写道:“久闻先生盛名。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请到敝处一游。”李白接到汪伦的书信,经不住信中所说的“美景”和“佳酿”的诱惑,不由自主地欣然前往。
等李白见到汪伦后,问及美景和佳酿之事,汪伦神秘一笑,方将实情相告:“信中所说十里桃花者,实则是敝处一个水潭的名字,这里并无桃花;所谓万家酒坊就是村里姓万的开的一家酒店。只因为久闻大名,钦佩先生,急欲相邀见面,一览贵容,才如此相邀,先生不会怪罪吧?”李白听了汪伦的“说解”,方知自己“上当受骗”。李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深深感佩汪伦的诚意和用心良苦。
汪伦款留李白数日,整天伴其宴饮游览。时间一久,李白过意不去,几次欲走均被热情挽留。这日李白准备悄然离去,孰料还是被汪伦发现,就在李白走上船头时,汪伦赶到岸边挥手而歌,踏地为节为李白送行。李白被汪伦那轻财重义的行为以及豪放的性格所感动,诗兴大发,于是便有了《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次善意的欺骗,一场有趣的误解,演绎出一个情真意切、浪漫风趣的人生故事。李白与汪伦,一个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一个是默默无闻的草民,均有真性情,均有名士风采。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戏问花门酒家翁》也描写了一场见情见性、生动风趣的误解:“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与他的朋友们来到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的凉州城,好酒贪杯的诗人忽然发现一个芳香诱人的酒店。
卖酒的大爷七十来岁,身板硬朗,性情乐观,非常热情地请他们喝酒。老大爷搬出一大坛美酒,斟满桌上的酒杯,与诗人一行兴致勃勃地喝起来。你言我语,推杯换盏,没有客套寒暄,没有拘谨不安,大伙投缘,敞开胸怀,喝个痛快。诗人醉了,大爷也酒意蒙咙,醉眼昏花。也许该告辞了,诗人还没有付钱呢,看到店铺门前道路旁边那些纯白成串、形状似钱的榆荚,诗人趁着酒意,和大爷开了一个玩笑:老人家啊,我摘下那一串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愿不愿意呀?诗歌在笑声中结束了,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面对一个慈眉善目、风趣爽朗的老大爷,诗人怎么会白吃白喝不付钱呢?同样,面对一群活泼开朗、豪气干云的青年人,老大爷又怎么会收他们的钱呢?善良遇到善良,乐观遇到乐观,豪爽遇到豪爽,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情意立马洋溢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表情,他们的开心就是大唐的开心,他们的幸福就是大唐的幸福。诗人借酒意开玩笑,故意指榆荚为钱,误解大爷情意,给简陋的酒店带来爽朗的笑声,给鼎盛的王朝绘出生动的表情,也给千百年来的读者带来美妙的享受,真要感谢诗人善意的误解与幽默。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大林寺桃花》则描写了诗人对桃花的有趣误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白届易暮春时节寻花不见,埋怨春归,心中萌生失落、郁闷,还有莫名的惆怅。没想到,有一次漫步深山古刹,却发现桃花怒放,灼灼其华,顿觉神清气爽,心花亦随之怒放。前面的埋怨、责怪、郁闷和误解一扫而空,心境变得空明、敞亮,心情变得激动、喜悦。经过一番长久叹惋与怨恨之后,突然发现眼前一个亮丽闪光的天地,不难想象诗人是怎样的惊讶与欣喜。为自己误解春天而自责,为自己发现桃花而兴奋,更为自己邂逅春天而欢呼。诗人一次漫游深山古刹,一次不期而遇春天,其实也带给我们一个春天,一份欢喜与浪漫。
晚唐诗人王驾的诗歌《雨晴》描写一场春雨过后蜜蜂蝴蝶对春花春色的误解,别具情趣,诗意盎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借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来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好端端的春色,硬是被这场春雨打得落花流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非常扫兴,惆怅不已。
扫兴的不只是诗人,还有那些可爱的蜜蜂和蝴蝶。诗歌后面两句写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它们以为那些美丽的花朵都已经跑到邻家院墙那边去了。它们不知道,随着一场风雨的吹打,随着一段时光的流逝,春天悄然逝去,春花芳菲消散。它们误解了邻家春色,它们误解了时光流转。但是,唯有“误解”,才别具情趣。想想看,如此寻花觅春,如此痴心不改,何等执着,何等迷恋。
一些活泼的小精灵尚且如此热爱春天,追踪春天,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呢?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刹那间也会生发出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这边不见花红叶绿,那边一定鲜花灿烂。诗人所想与蜂蝶所悟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那些可爱的蜂蝶身上承载了诗人的情思意趣。诗人和蜂蝶一样误解春天,误解花朵。因为误解,才有追寻;因为误解,才见性情。“却疑春色在邻家”,是误解语,是痴情语,是趣味语,可谓“神来之笔”,盘活全诗,点铁成金。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描绘了大诗人与儿童一块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读之轻松活泼,思之心灵舒展,真有返老还童、幸福无比之感啊。诗歌是这样写的: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初夏正午,烈日当空,炎炎似火,可是,诗人躲进小院,午睡松阴,倍感清凉。一觉醒来,到庭院里走一走,伸几个懒腰,打几声呵欠,活动活动筋骨。搬来一张竹椅,坐下,打算看一下午的书,可是,清景爽心,想看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就那么坐着,任思绪悠悠,任意态恍惚。
也许是诗人心情沉寂烦闷,精神委靡不振,他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他想要给幽深宁静的庭院增添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氛,于是,竟然童心勃发,故意捧起清泉洒向芭蕉丛中。顿时,一片“砰砰”响声,吓得正在玩耍的群童愕然四顾,转身逃跑,他们误以为变天下雨了!诗人仿佛看着他们吃惊失措的表情,狼狈逃跑的样子,开心地笑了。这一“笑”,源自孩子们对水声的误解;这一“笑”,笑出诗人的浪漫童心。诗人不是要欺骗孩子们,他喜欢他们,经常和他们一块玩耍,儿童能够给诗人消愁解闷啊。孩子们呢,也喜欢到诗人的庭院来玩,你看,玩得多专注,多开心,以至于“砰砰”几声,他们就以为是大雨来临,惊慌逃跑!一捧清泉,一场误解,折射出诗人的逗趣与和乐,也活化出孩子们的狼狈与顽皮。
杨万里的另一首小诗《秋山》则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戏弄、相互玩乐的有趣情景,读来引入发笑,思之回味无穷。“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一二旬写乌桕树,亲切地称之为老染工,既见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又显风趣幽默,温情款款。诗人赞美乌桕,说他一生本分、勤劳,忠于职守,总是以自己绚烂缤纷的色彩来装扮萧瑟的秋山;而且,正因为年事已高,总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错把铁褐色当成深红色。乌桕叶子在秋天的时候原本是暗褐色,他认为,秋临大地,万树皆红,他的“铁皂色”自然也就是“猩红色”。显然,他弄错了;但是,请注意,这里的“错将”是描写“乌桕”的行为,属于诗人的客观评价,其实,乌桕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无所谓正确或错误,这是诗人强加给他的,诗人说他老糊涂了,才犯这样的错误。你看,对乌桕,诗人根本不把他当作一棵树来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位偶尔犯犯错误的老朋友,诗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朋友的错误,够有趣,也够坦率的了。这让人想起了一些什么,似乎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年长者,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年长者吗?他们性情温和,非常慈祥,很有爱心,对我们很好,也喜欢开玩笑,总有好心做成坏事的时候,让我们啼笑皆非。这样的老人简直就像我们的爷爷啊!
说不尽的误解,读不完的诗章,每一次误解,都是诗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每一次对误解的演绎,都折射出诗人浪漫的情怀。误解就像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一次美丽的错过,你误解了我的期盼,我误解了你的等待,两相遭遇,擦肩而过,留下无限叹惋、遗憾,正如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错误》所写: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如花似玉、困守小城的女子与打马经过的“我”发生一场误会。她在等待,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等待一位心仪已久、朝思暮想的男子的到来,等待一场美丽而甜蜜的相逢,内心充满急切焦虑,兴奋、喜悦,在这个三月的时节,在这个小城深处。可是,到来的不是他,而是过客,他浪迹天涯,不知何方,毫无踪影。多少等待还会延续,多少年华却经不起折腾,多少风景已经暗淡。误解犹如那些沧桑的风景,点缀在古今诗章之中,折射出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