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疑春色在邻家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b567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解是一道感伤的风景,误解是一曲哀怨的咏唱,误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行走山川,浪迹天涯,用饱蘸血泪深情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哀怨忧伤,缠绵愁苦的生活图景。阅读他们的诗歌,感受人生的起伏跌宕,感受人情的似水悠长,感受人心的波澜起伏,自然可以获得丰富奇妙的审美享受,也会增进我们悲悯人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古老的《诗经》来自先民的咏唱,犹如旷野的清风,又似山泉的呜咽。清新淡雅,意味深长。其中的篇章《氓》叙说一个女子的不幸命运,有喜有悲,坎坷曲折,哀怨连连,误解不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予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诗歌第一章,包含两次误解,前面四句是第一次误解,读者对诗歌之中男子的误解。这名男子,貌似厚道老实,单纯质朴,其实心机诡秘,另有所图。粗读一、二两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觉,男子似乎不错,人品可靠,态度实诚;读到三、四两句,才恍然觉悟,男子原来是心急火燎,另有打算。误解一旦消除,印象必然加强。简简单单四个句子,就将一个表里不一,胸怀城府的男主人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面四句是第二次误解,写男子误解女子。女子送别男子,行至顿丘,男子大发脾气,责怪女子。女子大概很爱男子,耐心解释,试图消除男子心中的误会;并且当面表态,约定秋天与男子结婚,给男子吃下一粒定心丸,这才平息男子的汹汹怒气。这一次误解,折射出男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
  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其中有一个片段描写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误解: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刘兰芝迫于压力,无可奈何,只能表面答应了太守家的求婚。焦仲卿不明真相,也不给刘兰芝一个解释的机会,一见面就怪兰芝,嘲讽兰芝,不但不帮助兰芝分担忧愁,反而极大增加兰芝内心的痛苦。要知道,面对一场逼婚,兰芝此时最需要得到亲人朋友,特别是夫君焦仲卿的理解与帮助;可是,此时焦仲卿却深深误解了刘兰芝,认为兰芝忘记誓言,背叛情义,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这种误解犹如一把盐撒在兰芝的伤口上,大大加速了兰芝人生悲剧的进程。兰芝所言,要言不烦,句句是实,有苦情倾诉,有满心愤慨,有极度失望,有万般不愿。按理说,这一切倾诉,焦仲卿需要仔细聆听,理解宽慰兰芝,并商量应对策略。可是,我们看到,仲卿却是不给机会,不容兰芝置辩,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嘲弄。这个误解凸显出他处事的急躁与冲动,心思的粗略与能力的欠缺。爱情需要捍卫,捍卫需要能力、需要悟性,就连对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也没能冷静、理智地理解与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也是刘兰芝的不幸。
  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旅食异地,打拼科场,沉浮宦海,及至八十多岁高龄才得以告老还乡。诗人这首《回乡偶书》抒发人生悲欢离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歌描写了诗人与一群孩童之间的一场误解。白发苍苍、胡须飘飘的贺老也许认得曾经的村庄和人家,认得熟悉的竹篱茅舍、庭院池塘,认得小路弯弯、小河潺潺,但是,今天,现在,他站在村寨的路口,看到一群活泼天真的孩童,却犯难了:他们是谁?哪个是哪一家的?他们的父母又是谁?一个也不认识!满目混芒,满心困惑。小孩子呢,热情好客,天真有趣,看到自己村子路口来了一个从没见过的老头,以为是外地来的客人,主动打招呼: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您是哪个人家的贵客啊?儿童相见,误解老诗人,不知这样一个误解会引发老诗人多少人生感慨。面对孩子们的询问,老诗人哭笑不得。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乡村人事不知沧桑几变,父老乡亲是否安然康健,哪家哪户添丁加口多少,又有多少故人零落成鬼。凡此种种,尽在孩童一笑一问之中。一个误解包含多少人生凄凉啊。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遭遇一次事先安排好的误解。唐玄宗时期,安徽泾州有个隐士名叫汪伦。他久慕李白盛名,对李白的诗极为推崇,一直想请李白来桃花潭吟诗作赋。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漫游。汪伦听说李白又到了安徽,非常想目睹这位名家的风采,就决定冒昧投书相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但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敬仰之情,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呢?汪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闻听人言,李白喜观名秀盛景,好饮美味佳醇,于是就在邀请书中写道:“久闻先生盛名。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请到敝处一游。”李白接到汪伦的书信,经不住信中所说的“美景”和“佳酿”的诱惑,不由自主地欣然前往。
  等李白见到汪伦后,问及美景和佳酿之事,汪伦神秘一笑,方将实情相告:“信中所说十里桃花者,实则是敝处一个水潭的名字,这里并无桃花;所谓万家酒坊就是村里姓万的开的一家酒店。只因为久闻大名,钦佩先生,急欲相邀见面,一览贵容,才如此相邀,先生不会怪罪吧?”李白听了汪伦的“说解”,方知自己“上当受骗”。李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深深感佩汪伦的诚意和用心良苦。
  汪伦款留李白数日,整天伴其宴饮游览。时间一久,李白过意不去,几次欲走均被热情挽留。这日李白准备悄然离去,孰料还是被汪伦发现,就在李白走上船头时,汪伦赶到岸边挥手而歌,踏地为节为李白送行。李白被汪伦那轻财重义的行为以及豪放的性格所感动,诗兴大发,于是便有了《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次善意的欺骗,一场有趣的误解,演绎出一个情真意切、浪漫风趣的人生故事。李白与汪伦,一个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一个是默默无闻的草民,均有真性情,均有名士风采。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戏问花门酒家翁》也描写了一场见情见性、生动风趣的误解:“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与他的朋友们来到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的凉州城,好酒贪杯的诗人忽然发现一个芳香诱人的酒店。
  卖酒的大爷七十来岁,身板硬朗,性情乐观,非常热情地请他们喝酒。老大爷搬出一大坛美酒,斟满桌上的酒杯,与诗人一行兴致勃勃地喝起来。你言我语,推杯换盏,没有客套寒暄,没有拘谨不安,大伙投缘,敞开胸怀,喝个痛快。诗人醉了,大爷也酒意蒙咙,醉眼昏花。也许该告辞了,诗人还没有付钱呢,看到店铺门前道路旁边那些纯白成串、形状似钱的榆荚,诗人趁着酒意,和大爷开了一个玩笑:老人家啊,我摘下那一串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愿不愿意呀?诗歌在笑声中结束了,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面对一个慈眉善目、风趣爽朗的老大爷,诗人怎么会白吃白喝不付钱呢?同样,面对一群活泼开朗、豪气干云的青年人,老大爷又怎么会收他们的钱呢?善良遇到善良,乐观遇到乐观,豪爽遇到豪爽,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情意立马洋溢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表情,他们的开心就是大唐的开心,他们的幸福就是大唐的幸福。诗人借酒意开玩笑,故意指榆荚为钱,误解大爷情意,给简陋的酒店带来爽朗的笑声,给鼎盛的王朝绘出生动的表情,也给千百年来的读者带来美妙的享受,真要感谢诗人善意的误解与幽默。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大林寺桃花》则描写了诗人对桃花的有趣误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白届易暮春时节寻花不见,埋怨春归,心中萌生失落、郁闷,还有莫名的惆怅。没想到,有一次漫步深山古刹,却发现桃花怒放,灼灼其华,顿觉神清气爽,心花亦随之怒放。前面的埋怨、责怪、郁闷和误解一扫而空,心境变得空明、敞亮,心情变得激动、喜悦。经过一番长久叹惋与怨恨之后,突然发现眼前一个亮丽闪光的天地,不难想象诗人是怎样的惊讶与欣喜。为自己误解春天而自责,为自己发现桃花而兴奋,更为自己邂逅春天而欢呼。诗人一次漫游深山古刹,一次不期而遇春天,其实也带给我们一个春天,一份欢喜与浪漫。
  晚唐诗人王驾的诗歌《雨晴》描写一场春雨过后蜜蜂蝴蝶对春花春色的误解,别具情趣,诗意盎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借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来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好端端的春色,硬是被这场春雨打得落花流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非常扫兴,惆怅不已。
  扫兴的不只是诗人,还有那些可爱的蜜蜂和蝴蝶。诗歌后面两句写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它们以为那些美丽的花朵都已经跑到邻家院墙那边去了。它们不知道,随着一场风雨的吹打,随着一段时光的流逝,春天悄然逝去,春花芳菲消散。它们误解了邻家春色,它们误解了时光流转。但是,唯有“误解”,才别具情趣。想想看,如此寻花觅春,如此痴心不改,何等执着,何等迷恋。
  一些活泼的小精灵尚且如此热爱春天,追踪春天,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呢?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刹那间也会生发出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这边不见花红叶绿,那边一定鲜花灿烂。诗人所想与蜂蝶所悟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那些可爱的蜂蝶身上承载了诗人的情思意趣。诗人和蜂蝶一样误解春天,误解花朵。因为误解,才有追寻;因为误解,才见性情。“却疑春色在邻家”,是误解语,是痴情语,是趣味语,可谓“神来之笔”,盘活全诗,点铁成金。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描绘了大诗人与儿童一块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读之轻松活泼,思之心灵舒展,真有返老还童、幸福无比之感啊。诗歌是这样写的: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初夏正午,烈日当空,炎炎似火,可是,诗人躲进小院,午睡松阴,倍感清凉。一觉醒来,到庭院里走一走,伸几个懒腰,打几声呵欠,活动活动筋骨。搬来一张竹椅,坐下,打算看一下午的书,可是,清景爽心,想看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就那么坐着,任思绪悠悠,任意态恍惚。
  也许是诗人心情沉寂烦闷,精神委靡不振,他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他想要给幽深宁静的庭院增添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氛,于是,竟然童心勃发,故意捧起清泉洒向芭蕉丛中。顿时,一片“砰砰”响声,吓得正在玩耍的群童愕然四顾,转身逃跑,他们误以为变天下雨了!诗人仿佛看着他们吃惊失措的表情,狼狈逃跑的样子,开心地笑了。这一“笑”,源自孩子们对水声的误解;这一“笑”,笑出诗人的浪漫童心。诗人不是要欺骗孩子们,他喜欢他们,经常和他们一块玩耍,儿童能够给诗人消愁解闷啊。孩子们呢,也喜欢到诗人的庭院来玩,你看,玩得多专注,多开心,以至于“砰砰”几声,他们就以为是大雨来临,惊慌逃跑!一捧清泉,一场误解,折射出诗人的逗趣与和乐,也活化出孩子们的狼狈与顽皮。
  杨万里的另一首小诗《秋山》则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戏弄、相互玩乐的有趣情景,读来引入发笑,思之回味无穷。“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一二旬写乌桕树,亲切地称之为老染工,既见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又显风趣幽默,温情款款。诗人赞美乌桕,说他一生本分、勤劳,忠于职守,总是以自己绚烂缤纷的色彩来装扮萧瑟的秋山;而且,正因为年事已高,总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错把铁褐色当成深红色。乌桕叶子在秋天的时候原本是暗褐色,他认为,秋临大地,万树皆红,他的“铁皂色”自然也就是“猩红色”。显然,他弄错了;但是,请注意,这里的“错将”是描写“乌桕”的行为,属于诗人的客观评价,其实,乌桕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无所谓正确或错误,这是诗人强加给他的,诗人说他老糊涂了,才犯这样的错误。你看,对乌桕,诗人根本不把他当作一棵树来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位偶尔犯犯错误的老朋友,诗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朋友的错误,够有趣,也够坦率的了。这让人想起了一些什么,似乎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年长者,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年长者吗?他们性情温和,非常慈祥,很有爱心,对我们很好,也喜欢开玩笑,总有好心做成坏事的时候,让我们啼笑皆非。这样的老人简直就像我们的爷爷啊!
  说不尽的误解,读不完的诗章,每一次误解,都是诗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每一次对误解的演绎,都折射出诗人浪漫的情怀。误解就像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一次美丽的错过,你误解了我的期盼,我误解了你的等待,两相遭遇,擦肩而过,留下无限叹惋、遗憾,正如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错误》所写: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如花似玉、困守小城的女子与打马经过的“我”发生一场误会。她在等待,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等待一位心仪已久、朝思暮想的男子的到来,等待一场美丽而甜蜜的相逢,内心充满急切焦虑,兴奋、喜悦,在这个三月的时节,在这个小城深处。可是,到来的不是他,而是过客,他浪迹天涯,不知何方,毫无踪影。多少等待还会延续,多少年华却经不起折腾,多少风景已经暗淡。误解犹如那些沧桑的风景,点缀在古今诗章之中,折射出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慨。
其他文献
每次逃禹  都包含某些艺术,  某些虚张声势,至少  育杀些令人费解的  人体和金属的  相互转换也就是说  当它们混合的时候  铁链并不需要完全  解开。在每次混合  的最后他必须重新  挞纯自己。而这个不断  重复的过程中最固难的  部分是:打破束缚之后  更回原先的那个胡迪尼。  荐诗/光绪  在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首诗有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但是在第二次打开它的时候,突然领会到它的深意
期刊
我念中学的时候,一直很希望别人能送我一本书,不论什么书都好。洁白纸张上透出油墨的味道,如果扉页上能有赠送的题词,再塑封上,就更好了。因为中学时我很喜欢读书,却无人指引,无人推荐,只能是自己瞎摸索,毫无章法,走了不少弯路,也踩了不少坑。  身边不少朋友都收到过书,来自同学的,来自父母的,都有。我的父母是实用主义者,会问我生日时想收到什么礼物,若我要什么,他们会给我买,但并不会包装好,甚至预先藏好给我
期刊
土坯墙倒下,一声叹息  让一位老人久立不走  这倒下的是他的  太多记忆,也是恋恋不舍  他的皱纹里已刻着  眼前的倒下  以及这房屋内外的  唠叨不休的穷困岁月  倒下的墙土的烟尘  散发在他周围  他俯下身  抓了一把墙土看了又看  他望了望天空  望了望四野  转过身去,扛着铮亮的铁锹  向青枝绿叶的山上走去  特邀点评|王士强  这首诗一开始便将人带入颇具张力的情境。土坯墙倒了,人老了,一
期刊
“果然,一小时以后,我在市集广场边上的那家旅馆的小餐厅里刚吃完午饭,一个不太年轻的老姑娘走了进来。她的衣着十分朴素,一进来就举目四下里找人。我向她走去,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告诉她,我已准备就绪,可以马上跟她一起去看藏画。可是她的脸刷的一下子涨得通红,像她母亲一样,表现出慌乱和尴尬的神气。她问我能不能先跟我说几句话。我立刻发现,她有为难之处。每当她鼓鼓勇气,想要说话的时候,这片局促不安、飘忽不定的红晕
期刊
【作品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曾任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多次被贬。与白居易声气相求,深交数十年,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歌成就巨大,言浅意深,动人肺腑。其文多贴近现实,一些祭文、墓志铭颇有真情实感。著有《元氏长庆集》。  原文  
期刊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可能是在“豆瓣读书”短差评最多而好长评也最多的书,若是放在“知乎”,“赞同与感谢”和“反对与没有帮助”两方的点击率也应该相持不下。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十分难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临床成绩卓著的心理医生,他在他多年临床门诊经验的基础上,循着自律、爱、成长于信仰、恩典与奇迹的线索,写下了这本引导和帮助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追求心智成熟的成长笔记。
期刊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一七六七年六月十五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
期刊
曾经有人问著名媒体人蒋方舟:“世界末日,你会带什么书踏上诺亚方舟?”蒋方舟回答:“加缪的《鼠疫》。这是一部篇幅、题材、文笔和主题都无可挑剔的小说。加缪描述了灾难下的一种荒谬。一场鼠疫,城市被关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封闭空间里,市民接二连三地死去。人们恐惧灾难、承受灾难、习惯灾难,最后甚至拥抱灾难。主人公里厄医生承受巨大代价地反击鼠疫。如果我踏上诺亚方舟,我会带上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
期刊
读书会流泪,我想很多同学都遭遇过,尤其是读小说,一边读一边泪眼婆娑——小说人物的屈辱和苦难尤其容易打动人。但你们有没有体验过,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你的眼泪逗引出来的经历?  给仙人的信  [意]贾尼·罗大里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夜里  仙人把礼物放进毛袜?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过节  仙人把玩具放在好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  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  想必有许
期刊
作为Facebook首席运营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谢丽尔·桑德伯格可以算是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她在《向前一步》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社会呈现了男女不平等这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女性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为什么女性不敢大步流星追求自己的梦想,原因来自女性的内在恐惧与不自信。《向前一步》比心灵鸡汤更荡气回肠地激励了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