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微软“中国智造”的新起点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2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12月,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传奇人士,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发表完演讲之后,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至。尽管这些学生们满脸稚气,但言谈中的睿智和热情却深深打动了盖茨。在返回美国的飞机上,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就是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投资8000万美元,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盖茨一定没有想到,10年后由3000名研究员和工程师组成的微软研发团队将浩浩荡荡地进驻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微软公司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即将在这块充满传奇和创造力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2007年4月,海南博鳌。比尔·盖茨面对1300多名世界政要、企业家和知名学者侃侃而谈。他说:“人们常常问我,下一个比尔·盖茨会出现在哪里?我想,下一个伟大的创新会出现在亚洲”。紧接着,在此次论坛上,他宣布,微软将在北京和上海投资建设新的研发园区。这是微软破天荒首次在海外买地。为此,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专程来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然后亲自拍板决定。对于这个“破天荒”,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觉得这是水到渠成,他说:“如果在8年前,要说服微软核心领导层做出在中国买地的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以及人才的成长和积累,给了他们这个信心,说服他们不再是一个难题。”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源泉,微软中国也因此成为微软全球战略中的一大核心。其实,中国绝不仅仅对微软重要。现在有种说法:在世界500强的董事会上,如果“中国”不是一个议题,这个公司可能是没有未来的。张亚勤表示,微软的董事会中每次都会提到“中国”,有关市场、研发、人才、产业链等,都是重要的话题。
  2006年1月18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正式成立,将十多年来微软部署在中国的研发资源整合于一体。其旗下研发机构包括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以及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多个微软研发团队,这使得中国一举成为微软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基地。此外,研发集团还专门成立了战略合作部,专注于与中国IT企业的深度合作。近两年来,集团在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共赢合作生态圈构建等方面积极部署、全面出击,业绩非凡。
  而在2008年之初,于中关村西区破土动工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将成为又一座跨国企业在华耕耘的里程碑——微软在中国谱写的创新交响曲亦将由此奏响第一个音符。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将成为微软“中国‘智’造 ‘慧及全球’”一个全新的起点。
  
  创新服务于责任
  微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公司。微软创造了太多的世界第一。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打開电脑,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就这个意义而言,比尔·盖茨无疑是伟大的。然而,他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认为,我们低估了今后10年人们对软件的梦想”。2007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微软“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比尔·盖茨的发言清楚印证了他时时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微软对于未来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以前人们梦想过的语音识别技术,现在都实现了。人们还在思考着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的创新应用,而实现这些应用比我们原先所设想的要困难得多。人类智能的深邃和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今后的10年将是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最为困难的问题的攻坚阶段。与今天相比,计算技术将变得更加自然并无处不在。我们希望能够改变电视以及我们能够随身携带的设备,让它们也成为计算技术的一部分。教育是什么,医疗保健又是什么?我们要利用计算技术对它们加以变革,让它们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比尔·盖茨的这番思考已经化作创新的动力,在微软中国研发的团队里生根、发芽、结果。一种基于手机技术平台的新产品——Fone+已经开发完成。这项完全由微软中国团队开发的产品基于这样一个思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电脑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落后于手机和电视的普及程度。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手机帮助更多社会人群接触到信息技术,并由此跨越数字鸿沟呢?Fone+是一种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手机和电视机互联,再连接上鼠标和键盘,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上网浏览的产品。只要你的手机可以上网,然后配备了鼠标、键盘和电视,那么它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让手机用户更轻松地体验电脑的数据处理功能。这一产品主要针对电脑普及率不高,但手机普及率很高的地区。通过这一产品,用户同时也可以连接其他的外部配件,比如外接存储器。同时,手机可以通过有线的宽带网络连接互联网,而对于一些仅被GPRS 或者EDGE无线覆盖的地区,这一产品也同样可以使用,这为更多人群接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提供了可能。
  作为微软在中国的领军人物,张亚勤对于创新和责任有他独特的看法:“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一定要主动地把自己融入到中国整个企业创新的体制里面。微软不是一个美国公司,是一个全球公司,在中国是一个中国的公司,它在中国也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只有中国的信息产业成功,微软在中国才有可能成功。”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微软植根中国的进程持续深入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智”造:深度本土化硕果累累
  几年前,在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在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引领下,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2001年到2006年,中国专利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年递增17%;专利申请量为世界第三,中国成为巨大的人才库,在国际化创新潮流的催化和助澜中,产业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全面升级。
  凭借多年在高科技行业浸染所培养的敏锐洞察力,张亚勤认为中国必将成为继美国、欧洲、日本之后世界重要的创新源泉。他所领导的微软中国也率先打出了“中国智造 慧及全球”的大旗。
  微软中国打出的中国“智”造大旗,与“制造”仅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基于“深植”和“深耕”的深度本土化实践,微软一举将企业全球发展战略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创新机遇链接起来,通过助力中国产业的自主创新,注入传统制造业以创新“DNA”和智力附加值,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并且以此“慧”及全球。
  


  作为美国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对中国乃至全球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用“新的智能产业”来形容互联网、移动和PC逐步融合的大趋势。他认为新的产业综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限的移动功能以及PC的计算功能。张亚勤生动地把“所有有电的地方都能计算,所有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所有有智能的地方都能上网”的即将到来的时代叫做“PC+”时代;把个人计算、个人通讯和个人控制“PC3”的预测趋势看作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把握技术趋势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打造“R.I.D.E”全职能创新链。R.I.D.E也即在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战略合作上构建全方位能力,进而使微软中国全面融入中国的产业氛围,助力中国的创新进程。
  在张亚勤的带领下,微软在中国的创新实验大获成功。在Windows Vista、Office 2007、Exchange Server等微软旗舰产品和解决方案里无不包含着来自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智慧;在国际尖端学术会议和各类技术期刊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研究机构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贡献了500多项专利;同时,微软在华技术孵化和产品开发机构也已将200多项技术成功转化到微软产品里。同时,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五大研发方向(移动通讯和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工具、新兴市场的开拓)上齐头并进,在服务于世界的同时也密切关注中国产业发展体现出来的市场方向以及用户需求。
  


  
  与中国共同走向成功
  中国是微软高度看中的新兴市场,然而,一个巨型公司如何才能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闪转腾挪保持灵活?这是困扰着许多跨国公司的一个难题。在此方面,微软中国显然提供了最佳案例。
  “创新和协作是微软成长的基石,”张亚勤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新的研发投资举措,将帮助我们与政府及业界伙伴共同培育创新人才、建设繁荣的创新生态系统。”
  事实上,微软中国在为其在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创造巨大的价值:帮助伙伴制定三年商业规划、提供培训、尖端技术合作、专利授权、软件外包、解决方案再造、联合营销、战略投资。“深耕计划”不仅激发了微软在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快速增长,达到了4000家,而且涵盖了硬件制造商、独立软件开发商、软件集成商、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与中软、华为、清华同方、方正等中国IT业界精英携手合作。在 “创新、共赢”的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布局中,微软中国一面与联想、夏新等伙伴展开联合创新,一面真诚地把自己的根系植入大学,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服务于社区和公众,各种形式的微软创新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2007年10月27日,大雾弥漫在北京的街头小巷。尽管前一晚大部分飞抵北京的航班都无法降落,但在“2007年微软(中国)外包事业高峰论坛”的举办现场,中国软件业的巨头们还是如约而至。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中软资源总裁孙秀芳、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海辉国际CEO卢哲群等一批IT业领军人物,他们有的改乘火车、有的自驾车十几个小时赶到长城脚下,只为参加微软在这里首次举办的中国外包企业首次峰会。张亚勤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而软件外包恰恰体现了信息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当前,包括移动通信和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工具、新兴市场在内,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业已确立了五大研发方向,且每个方向都有着相应的软件外包机会。微软公司不仅希望帮助国内软件外包业同仁拓展业务规模,还将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一道提升软件外包的质量、提升项目的含金量,进而不断改善和优化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
  这番寄望并非空穴来风。根据IDC新近发布的一项全球调研报告,2007年,微软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的生态系统预计将为中国软件产业“创造超过1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3亿人民币)”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微软在中国市场上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中国其他相关企业整体收入就将达到16.89元。同一份报告还显示,2007年微软及其合作伙伴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吸纳了161万从业人员,约占中国IT从业者总数的38%;预计2008年,这一生态系统在中国,对包括基础设施、人员、市场和业务开发等各方面的投资将超过223亿元人民币。
  因而,对于微软中国的研发总部落户中关村,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出席“微软—亚洲政府领导论坛”时曾表示:“微软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始终处于全球软件业的创新前沿,在软件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近期,微软中国研发总部将落户中关村,相信这一举措将开启微软在中国研发创新与产业合作的新篇章。”
  人才与智慧的磁场
  北京知春路的西格玛大厦,从一层到六层的巨大办公空间宁谧而肃然。这里聚集了当今中国最聪明的乃至世界最聪明的头脑,被人称作“智商密集度最高的大楼”。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人才策略上坚执着一条朴素的真理:人才的聚集会成为一个磁场,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正因如此,早在成立之初,集团便开始在全球范围招兵买马,由此汇集了全球IT科技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位于金字塔尖的这些顶尖人才包括了张亚勤、张宏江、沈向洋、罗伯特·帕克、“深蓝之父”许峰雄等世界级管理和技术“大腕”。他们的聚集,吸引了大批渴望“用自己的智慧影响世界”的年轻人。
  “微软公司极其重视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从技术专题培训到软件开发流程管理,从人际沟通技巧到跨文化协同工作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公司将提供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培训,帮助你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丰富的软件工具、全方位的网络管理和服务以及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将帮助你在这个梦想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你身边那些同样出色的同事、导师,甚至技术大师们将帮助你超越自己并不断有所突破。”在致公司新员工的一封信中,张亚勤如是说。
  中国每年有20万IT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居世界第一。当我们还在担心前几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让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贬值的时候,微软中国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IT青苗”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项目独立运作能力的领军人物。360度全方位人才战略、100多个涵盖从软件开发到项目管理才能的培训,包括引微软总部资深员工来中国工作的“马可波罗计划”,也包括选派最优秀的技术人员赴美国总部工作的“丝绸之路计划”。此外,微软独特的“一对一”导师指导制更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张亚勤本人的“导师”就是比尔·盖茨。
  


  张亚勤从心底喜欢国内的年轻学生。他可以在繁忙的日程安排里专门抽时间“動员”最优秀的毕业生加盟,可以享受和青年人在一起游戏时的自然状态。微软中国还基于自身文化给这些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勃发的工作环境:星巴克咖啡、按摩椅、游戏休闲空间。没有令年轻人产生畏惧和抵触的打卡制度,没有企业由于不自信而派生的繁文缛节,你可以下午1点来上班,也大可不必西装革履。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气氛的刻意营造,却换来员工对充满挑战意味的工作氛围的认同,换来了通宵达旦的智慧释放和奉献。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没有人要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一定要加倍努力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人们使用由他们开发出来的微软最新产品时,难道不正是他们最高的人生价值获得美丽绽放的时刻吗?在微软中国,他们完全能够获得比父母那一代更加完美的社会评价。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人才培养鲜活的实践,甚至比稍显夸张的广告镜头更精彩透彻和时尚动感。在微软去年发布的最新“Unified Communications ”(统一沟通)技术解决方案里,其中两个核心组件“Microsoft Office Live Meeting 2007”和“Communication Web Access”,正是由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的两支年轻技术研发团队研发的。
  利用这个统一沟通技术方案,你可以看见发生在似乎在“2046”才会发生的场景:先前已经在手机里收到了通知会议的E-mail,于是你坐在了西格玛大厦的会议桌前,大屏幕里,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正在微笑地凝视你,倾听你的声音,注意你细微的表情。这是一场组合了IP电话、E-mail和及时通讯软件、移动设备、视音频Web会议系统技术在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都蕴含着微软中国年轻工程师们的创意和智慧。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以杰出的创新成果获得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微软公司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微软总部由此做出了在中国北京、上海建设研发园区并计划将两地研发人员数量于3-5年内再提升一倍的决策。而中关村周边大量的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为其高科技人才资源的极大丰富和研发能力的强大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微软将研发总部建设与此,是精明而自然的选择。
  
  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中文主页上,你会看到一个巨型跨国企业关于自身文化的描述——更有不少微软“小子”、“新新人类们”把自己对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管理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贴上了网络论坛和同龄人分享。
  早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做院长时的张亚勤,就开始独辟蹊径用数学和物理公式生动提炼和表达微软中国的企业文化。
  IT=IQ(talents)+IP(intellectual properties)
  把人才看作是IT企业最大的财富,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足以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空间,鼓励创新并保护其智慧成果。同时,创造一个有助于灵感彼此碰撞、吸引和迸发的环境磁场,让员工有机会参与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并且有所成就。
  E=MC2
  磁场理论印证了“与聪明人共事”的原则,优秀的人物总是像强磁场一样时刻吸引着与他们志同道合的英才。经过多年的积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形成了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员工约占20%,他们大多在微软总部或其他跨国巨擘的研发机构从事过多年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超凡、经验丰厚,甚至因成就卓越而享誉国际,形成人才的品牌效应。这不仅是简单的“志向”上的吸引,更是职业生涯的加速器,在其引导下,新员工将很快成长为谙熟大型软件研发流程的“高手”。
  △V·△P≥α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物体的高速运动或许代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V和△P两个变量分别代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项目目标的风险度和准确度,所得出的乘积便是机构或团队发展的速度。鼓励创新,允许失败,也就是基础研究多说“yes”。创新而不因循,即确保项目是有用的、一流的、主流的、相关的。产品开发则要多说“no”,以确保资源不会被无谓地浪费。
  1+1≥3
  有关企业的内部交流及合作——只有在1+1≥3(或者说“多赢”)的前提下,合作才是有价值和有必要的。无论是内部横向由本土高校培养的中国精英、海外归国华人学者及外籍技术专家构成的“多国军团”的密切合作以及微软全球机构的合作整合,还是纵向各职能机构的合力,都以“多赢”理念引导创新灵感转化为技术成果、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整个流程,释放最大化的能量、創造多元化的价值。
  E inf(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随着时间无限推移,封闭系统中的状态是逐渐倾向于无秩序,熵趋于无限大,有规律而可用的能量趋于无限小,最终归于熵寂死的混沌。在全球技术共享化的今天,任何可能导致闭塞和封锁的举动都会让企业或机构无法辨识未来的机遇或危机,导致延缓前进的步伐。微软中国的管理文化促使了IT企业合作共荣生态圈理念的形成,方便研发人员在第一时间来了解所在领域最新创新成果,增强学术素养,同时与业界同仁协力创新、共享资源经验和成果。
  
  结语:
  如果说中关村是中国信息产业最引人瞩目的智慧磁场,那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无疑将成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磁体。我们期望着这块磁体在这巨大的磁场中焕发出更大的智慧能量,向中国“智”造的创新理想加速前行。
其他文献
瓷器的发明受到陶器的影响。虽然同属塑形、烧制、挂釉而成,但其胎质不同,陶为普通黏土,瓷为瓷土(高岭土),东汉时期出现了胎体瓷化程度接近于现代瓷器水平的青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自商代原始瓷到东汉青瓷经历了1000多年,烧制工艺不断提高。发展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已经使用规模较大的窑制瓷器,产量增加。  器物品类主要有碗、盘、盆、碟、耳杯、洗、钵、罐、壶、香熏、水盂、虎子等日用品,以及谷
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清楚地了解阿房宫建筑的格局和规模。人们只能跟随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去想象这座万世之宫的精美与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历史上关于阿房宫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但令人奇怪的是司马迁在详细描述了阿房宫前殿后,对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和形式却只字未提。2000多年